转自燕捷日志,燕捷转自婉瑜。。
----------摘自《凤凰周刊》
朋友在电话中告诉我,厦门的地标“联检大楼”将被爆破。这座大楼是个特大异型钢网架工程,曾被国内xx专家组评审鉴定为“国内{lx1},国际罕见”。
每次进岛,总是会看到这座飞翔式庞然大物,自1994年建成后就一直没有投入使用,是典型的“烂尾工程”。
令人玩味的是,厦门人却不在意,每每经过这里,厦门人总要费力地向外地人介绍它的来历。厦门人会说当初厦门也想像深圳那样,在这里设置一道进入特区的关卡,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通关模式很快发生了改变,厦门的特区通关管理线一直没有实行。
在介绍时,厦门人的语气{jd1}是温和的,娓娓而谈,不会像北京人那么爱高谈阔论,也没有北京人那么“贫”。就像我的同事黄章晋在《百城记》里说的那样,北京人征服外地人是从的士、旅游巴士司机开始,所有新闻联播中经常出现的名字,都像是他们从开裆裤时代就知根知底的玩伴,不经意和你聊起,没有一点炫耀的意思。车内反光镜上,是司机墨镜下半张不动声色得意的脸。
而厦门人征服外地人则是从这座形同虚设的“通关大楼”开始,外地人从这里入岛的那一刻,几乎无不惊叹她的美丽。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们常常在鼓浪屿、老建筑、咖啡屋间流连忘返,直至放浪形骸,仿佛是找到了丢失已久的桃花源。这个盛产浪漫爱情、甜蜜的花生汤以及老房子的海边城市,每个厦门人都笃定的认为这里是{zh0}的地方,不肯挪窝。
即便作为一个闽南人,我也时常为摸不准厦门这座城市的特质而苦恼。
厦门是个移民社会。广义上说,所有的厦门人都是“移民”,即便是厦门本地的“闽南人”,先祖也是来自泉州和漳州。与周围这两座历史名城相比,她的历史显得很短——在没有列为通商口岸之前,厦门还只是“泉州府同安县”的一个小岛。
这群移民常常会自豪地告诉客人,“厦门是中国{zh0}的地方”。在厦门,说“我是厦门人”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即便祖籍不是闽南的外地人,说“我是厦门人”时,脸上也会洋溢着xx灿烂的笑容。
在其他大城市,外地人总找不到归属感。比如在北京,“我是北京人”就很难从外地人嘴里说出,即便是有“北京户口”的外地人。只有大院北京人才是真正拥有强烈身份优越感的人群。
这到底是岛民固步自封狭隘的思维作祟,还是厦门实在太美妙?对家乡的偏爱,大约是人们共同的情感,许多地方的人都会有“惟我家乡独好”的观点。但似乎只有厦门人,才把“厦门是中国{zh0}的地方”的情绪表现得那么随便,那么自然,那么漫不经心,那么理所当然。
这种强大的归属感促成了2007年那场xx的xxPX散步运动。厦门人可以容忍“烂尾工程”,但容不得人糟蹋这块美丽的地方。因为这次散步,厦门市民成为南方xx2007年度人物。
我在凤凰卫视读报的师兄杨锦麟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厦门人,杨胖师兄读报时,每每读到厦门时,都会评价一番。他在节目中用“毒”字形容PX项目,还号召所有在海外的厦门乡亲系上“黄丝带”,支持散步和群发短信的人们。
杨锦麟是在外地的厦门人,厦门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赵玉芬、长汀人连岳则是在厦门定居的“外地人”。在那场风波中,这两位“新厦门人”也成了厦门人眼中的英雄。
赵玉芬和100多个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这个提案并没有受到厦门当地官员的重视。甚至有官员在一个小型会议上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委员提他们的,我们不理睬,要抓紧速度干”。
而作为中国最活跃的专栏作家,连岳在自己的博客、报纸专栏上连续发表文章批评PX项目,还因此受到过威胁。
幸运的是,这三个厦门人并不孤独。当年6月,厦门两万市民集体上街散步,反对PX项目。12月,包括连岳和他的夫人在内的五十多名代表参加了两天的座谈会,对PX项目进行评议。
连岳对这次座谈会的评价是:“质量之高,那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厦门市民可能真是中国的{dy}批公民。”
“{dy}批公民”出现在温和的厦门,而不是北京、上海、广州等更为发达大城市,确实有点不可思议。要知道厦门民间几乎没有“议政”的氛围,甚至在厦门大学,也鲜有这样的讨论。就是在这样一个看起来远离政治的地方,成功xx了PX项目,厦门公民集体完成了中国维权史与中国环保进步史上的一件奇迹。
厦门人就是这么复杂,让你很难解读。
事实上厦门并不偏僻,中国近现代史的数次转折,她都是亲历者。只是从通商口岸到对台前线,再从对台前线到经济特区,如此之大的变化,如此强烈的反差,却似乎并未引起什么大的震荡。
而且厦门是个开放的城市,厦门人听邓丽君要比其他内地的人要早得多,甚至他们在厦大白城海边闲坐的时候都能听到对岸传来的歌声。
厦门人也并非对政治漠不关心,打开电视机,接上天线,就可以收到台湾电视,对岛内政治人物如数家珍。在对岸进行民主选举时,这里的人们会守在家里看选举结果。他们不仅看“热闹”,还看出“门道”,“厝边头尾”还会预测选举中可能出现的“奥步”。在厦门卫视里,除了播放综艺节目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播放台湾新闻节目。
但是在厦门街头,你还是很难听到一场有关政治的辩论。虽然厦门人也经常抱怨官员腐败,抱怨社会不公,也会对市政建设评头论足,但是你若附和一句“原来厦门也不咋的”,他们会很认真告诉你,即便有种种不尽人意,厦门还是中国最温馨的城市。
鲜有厦门人会在各种场合大谈民主、自由、开放,除了台湾研究所、南洋研究所外,厦门大学{zh0}的院系都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先进的媒体来自北京、珠三角、长三角,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流思想产自北京,厦门与这些沾不上边,但是厦门{jd1}是“和谐社会”的典范——在厦门街上不易看到对峙破口大骂,或者公开成群结伙地在街头打群架,只有在最乱的轮渡等老城区,偶尔还能看到公开发酒疯的年轻人;公共汽车来了,平静而有秩序地前后门上中门下,上了车也不会争座位,只要见有老弱病残,也没有人敢厚着脸皮霸占着座位而挨其他市民的白眼。岛内也听不到汽笛声,鼓浪屿上,更是没有噪音,只允许步行,没有机动车,惟有优美的钢琴声,从一些英式、法式、西班牙式的小楼里流溢而出。
从这点看,厦门人和深圳人有点像。深圳和厦门都是特区,都是新兴的城市。他们不关心宏大政治,但是公共维权、社区自治等公民自治领域方面的发展却很显著。
可厦门人比深圳幸运,厦门没有深圳富足,城市规模也比不上深圳。深圳人不谈政治,但是赤裸裸谈金权,厦门人则不愿意攀比,有个小楼,在阳台上泡着功夫茶就已经足够。若没有国际马拉松、台交会、钢琴节、九八贸易洽谈会等大型活动,提醒一些异常的热闹时分,厦门永远是座安静的城市。
当然,如果你耐不住寂寞,厦门不是个好去处。年轻人常会嫌厦门不够劲,生活不够浓烈,甚至得需要靠制造全城的盛大节日,来让生活有些波折。
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厦门的优势在“侨、台、特、海”。侨乡,厦大的校舍全部由华侨捐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在两岸还未xx统一前,厦门会一直是两岸经贸合作的试点;经济特区,让面积只有128平方公里的厦门岛成为中国最开放的地方之一,接近“自由港”的政策让厦门受益匪浅,人均GDP一直高居全国前列;面向海洋,让厦门人的视野更加开阔,五星级油轮停靠在东渡码头,是何等的气派。
有了这些,厦门人或许会很满足。厦门人不会羡慕北京的威武、上海的繁荣、深圳的发达。当一个外地人向厦门人讲述“长安街多么壮观”、“外滩多么繁荣”时,厦门人会宽容而耐心地予以倾听,然后再总结性地说这不过是什么什么罢。易中天的描述则更为夸张,他说,即便从未见过的雪花,老师在课堂上描述其六角形美丽形状时,厦门的孩子们会大度地付之一笑,以为那不过是在讲童话故事。
这样一种心态实在是耐人寻味。
所以在面对如此大的投资项目,厦门人选择了说不。PX项目对厦门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厦门人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它,因为他们想生活在美丽的厦门,也不是发达的厦门。这让我想起了海峡对岸的台湾。24年前,美国杜邦公司决定投资重金在台湾鹿港等地方兴建化工厂,这是当时海外来台投资单项金额{zd0}的投资申请案,台湾经济局迅速给以批准,但是却遭到鹿港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一年后杜邦被迫取消投资案。
国家发改委和厦门市政府和当年的台湾政府很像,迅速批准了台湾人陈由豪的PX项目。事件的结局也很像,厦门市政府和当年的台湾政府一样,吸取了教训。
在PX风波中,厦门市政府从剥夺市民的知情权,到不回应民意,再到随机挑选市民召开环评会,属于无奈之举,但确实又和市民一起成长。有报道称,厦门xx在厦门市民散步时也表现出理性的一面,讯问PX散步组织者的xx还说过:“不要哭,小伙子,历史会给你们鉴证。”另一位组织者李义强被带到号房时,xx特意交待里面的人,谁也不能动他。李义强说:“这些xx都生活在厦门,比普通老百姓更清楚PX的危害,只是限于身份,不能像我这样上街表达。”
即便是愤怒的时候,还是采取有组织的和平散步,并不是每座城市都有如此气度。在社会转型期,反公害行动常年难以规范化,当局的公信力与公权力常处于两难的矛盾。而厦门人以理性的方式,让决策者听到了自己的意见。
公民社会的形成需要市民和政府共同努力。公民意识的苏醒,需要城市面貌的建设,环境的整治、公民素养的形成、社区意识的营造、政府角色的转换。
老大哥无处不在的今天,市民和政府能取得和解的场面,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因此厦门PX散步才能获得如此大的关注。
厦门人之所以爱厦门,因为厦门实在漂亮,市政建设也十分到位,公共维权的渠道也十分便捷。这是几代厦门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早年的厦门,采取了和新加坡一样的办法,实施罚款,养成了市民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像是温软的“闽南普通话”,政府机构也是低调温和的。厦门的xx抓到违规的车辆,会把你拦下来,面带腼腆,光是“抱歉”、“谢谢您”这些字眼就会让你不好意思抗颜强辩。
在这场风波之前,我相信部分厦门人有了“公民意识”,即便这种意识并非构建在对公权力的反抗之上,而是在对社会的集体关怀与正面肯定之上。
在这场风波中,大部分厦门人的初衷很简单,因为他们热爱厦门,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模式受到破坏,哪怕因为这个投资可以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福利。
而在这场风波后,厦门为其他地方的人提供了好的样板。连《百城记》中把厦门写得极烂的王小山都认为,厦门人打开了通往公民社会的{dy}个通道。
我还相信,真正厦门人看到文章后,只会微微一笑,他们未必在乎这么多。能在海风吹拂的夜晚全家一起沿着环岛路散步,安安静静,就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