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四堡,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双料明珠

连城四堡,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双料明珠

2010-05-29 21:50:27 阅读65 评论11 字号:

四堡乡位于连城县最北部,地处客家聚居地连城、长汀、清流、宁化的交界处,是客家祖地之一,据马氏、邹氏族谱记载,四堡的先民,本是自唐末、宋代从中原南迁福建汀州四堡的客家人,讲四堡客家话,拥有客家风俗习惯。四堡又是我国明清时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1999年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乡”,遍布马屋、雾阁的书坊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客家文化圣地

据族谱记载,历史上的四堡人十分崇尚儒学,注重封建传统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各族都以“立学”为传统的家风,先后设置了许多私塾、学馆,努力造就有道德、有文化、守族规的四堡人。邹应龙、马驯等四堡先贤的名字永远在中华史册上彪炳千秋。后来,雕版印刷业在四堡的兴起,使四堡声名远播。一百多年前,随便问一位读书人,都知道四堡这个地方,都会说:“那是出书的地方。”据考,四堡原名四宝,就是由于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而得名,四堡无疑是一块文化圣地。

1、  雕版、古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播

据传四堡雕版印刷出版业的鼻祖是邹学圣(15231598)。他于万历年间从杭州辞官归里时,因教育孩子的需要,从当时作为中国印刷中心的杭州引进了{zxj}的印刷技术(包括部分雕版),由此开始了四堡的印刷业。

自明代中后期崛起,经历了一、二百年的草创与发展,大约在清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年间进入鼎盛时期。邹氏族谱载:“吾乡在乾隆时,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相望”,“开坊募梓,集书版充栋,致资倍饶,若素封者然”;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鼎盛时期的四堡印刷业,分布在雾阁和马屋两村世代相传的大书坊至少有一百家,此外还有上百家从事印刷的“印书坊”,它们的规模较小,主要是利用旧版翻印书籍,或者帮助大书坊印书。另据调查结果显示雕版在印刷业全盛时期的马屋,大约有一半村民的房屋是印书作坊。

据族谱记载以及当地老人的回忆,四堡书商贩运路线在清代主要有三条,即北线、西线和南线。北线可到江西,溯长江而上达武汉、长沙至四川重庆,下游可抵安徽、江苏至浙江杭州;西线分水路两路:一路沿汀江入韩江散入粤西各地,一路于潮州陆路转让粤东北;南路则主要在福建境内。

四堡所出书包括经史子集类、工具书、小说类、医学类、天文地理、应用书籍、科教类、启蒙教本、考试用书等等,约有数百种。

四堡印刷出来的书垄断江南13150多个县市,并远销海外南洋诸国,使中原文化覆盖了南中国以及华侨聚居的南洋各国,传播“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天下为公”等儒家思想,传播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华夏文化,培育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四堡雕版与古籍对传播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2、  名人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四堡地灵人杰,英才辈出。

四堡邹氏始祖邹应龙是南宋状元、枢密院参知政事,他一生清正廉明,勤政爱民,为一代名宦;马驯、邹学圣二人既是政绩{zy1}的名臣,又是四堡雕版印刷业最早的传入者;邹圣脉是《幼学琼林》的增补作者,被称为布衣学者;邹经是清代抗击海寇、保卫海疆的xx将领,一生功勋卓著;马骧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画家,画艺与黄慎不相上下。

   四堡也是现代xx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的祖籍地。

新中国成立后,四堡更是精英辈出。科技界精英有物理学博士生导师邹道勤、化学博士马小波、邹爱忠、电子学硕士邹受泰,文学界有马卡丹,书法界有新秀马启雄,教育、卫生、政界、商界也有一批批杰出代表。

二、客家民俗之乡

四堡是客家祖地之一,那里至今保留着许多客家习俗,除了与各地客家相同的游龙灯闹元宵、婚丧喜庆等传统客家习俗外,还有一些非常独特的习俗。

1、  讲四堡客家话

四堡客家话(四堡方言)与连城客家话大相径庭。有语言学者研究后认为四堡客家话是一种典型的客家话,保留的古音成分更多,也更接近广东的客家话,例如还保留入声调、入声韵,古阳声韵没有失落鼻音韵尾的现象等等。四堡客家话称父亲为“老哩”,直译成普通话就是“老子”。汉语方言里用“老子”指父亲的主要见于晋语,例如山西离石,内蒙古呼和浩特、临河,山西绥德等地的方言。可见“老哩”的说法根据在中原;形容程度高四堡话往往采用“xx绝”的说法,例如:多高多绝,形容很多;远高远绝,形容很远。这种说法与梅县客话如出一辙。

2、  穿四堡服饰

四堡服饰式样奇特,装饰古朴,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和儿童的衣饰上。

妇女的服饰上衣圆领,衣襟沿右斜线开下,安上布扣纽扣或铜纽扣;衣、袖分开成短袖与长袖套,袖口上翻四寸,充衣袋用,可放手帕、钱币,古人云“袖着几两银子”,就是把银两放在袖袋,四堡装的袖子依然保留这个作用四堡装的袖子用不同的布料做成,饰以丝质大小花边。裤子宽松,裤头下翻,裤脚饰以花边;无袜子,以色彩艳丽的水裤代之;绣花鞋像鱼头,鞋头上翘;穿四堡服饰还有发型的考究,一般要梳发髻,插金钗、银钗,配耳环、手镯。四堡妇女的服饰有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之分,少女的服装与清宫女装尤其相似。对于四堡服饰有两种说法,一说四堡的书商遍布江南,尤以广西为多,于是,壮族妇女服饰的鲜艳、亮丽就体现在四堡年轻女性的追求中,壮族图腾的怪异图案也出现在孩童衣帽、肚兜的绣图中;一说清代康、乾之世,四堡在京供职的官员见宫廷格格们的衣着秀美动人,便将其式样大致制成图谱携带回家试制试穿后,在青xxx女中首先传开,然后根据四堡人的审美思维,逐步改进深化,而成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妇女服装。

儿童的服饰珠光宝气,色彩斑斓。帽子多样,有莲叶帽、虎头帽、狮头帽等,雕饰精美,做工精致;项圈又称“麒麟狮道鼓”;遮肩绣花精致,“乾、坎、震、垦、坤、兑、离”的八卦字样与“元、亨、利、贞”的美好祝语,使小小的遮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不过现在穿四堡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上了年纪的老人仍在穿,年轻人都穿上时尚的衣裙。

3、  打锡器、用锡器习俗

四堡人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思维和丰富的民俗传统,尤以锡器最为突出。自明代以来,四堡就是远近闻名的“锡匠乡”,创造了精湛的四堡锡器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四堡锡匠群体。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四堡有一位被誉为“锡状元”的xx锡匠吴一龙。他为皇宫打造的锡龙能在水中若隐若现,生动逼真。他的打锡手艺一直在四堡得以传承。四堡人家至今还有使用酒壶、茶壶、暖壶、腊壶、酒海、锡盆等锡器的习俗,烛台、灯台、宝鹤壶、香炉、麒麟、仙鹤、孔雀、观音、财神等锡器被当成工艺品摆放在家里,四堡人家嫁女要锡器陪嫁。

4、  打银饰、用银饰习俗

四堡也是有名的“银匠乡”,打银的叮当声传到几里地以外。四堡先民相信银饰具有驱邪、消灾和祛病的功能,当然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当地风俗,嫁女,要银器作嫁妆,小孩子“过周”,外婆要送金、银饰给外孙子穿戴。以前,四堡青xxxx女的服饰还有搭配银饰,头上有金银珠宝的簪花头饰,颈间有金项圈,胸前有银链、银麒麟、银磐、丝绦,脚上配银铃脚镯,全身上下叮当作响,清婉迷人。

5、  过“七夕”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一个挺浪漫的日子,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在四堡,至今保留着过“七夕”的习俗。每到农历七月初五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将餐具、茶具、桌椅刷洗干净,把门前屋后的水沟清理一翻,从这天开始全家吃斋三天。初七清早打糍粑,然后把香甜可口的糍粑分送给亲朋好友,并邀请他们来过佳节。初五、初六、初七三天村里举行唱汉剧、游公太等民俗活动,到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初八早上开始杀鸡宰兔,大摆筵席招待八方亲友。节日前夕,在外工作的、经商的男女都会抽空回来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四堡,不但拥有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且有奇特的民俗,走近四堡,谛听它悠长的文明步点,触摸它强劲的历史文化脉搏,也祝福它有个更加美好的将来。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连城四堡,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双料明珠】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