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上】
福建省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戴志坚
位于闽西客家山区的连城县,素以城东的冠豸山而闻名遐迩。在县城西南方向大约 35公里的地方,保存了一片明清的古民居建筑群,它就是培田村。
培田宋末建村,今属连城县的宣和乡管辖。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连城置县时,宣和属汀州府河源上里。明洪武年间,宣溪、南山合称宣河里,培田属六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央苏区。1956年培田从长汀县划归连城县管辖。培田的村民都姓吴,其开基祖吴八四郎在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迁入,繁衍至今已历27世,时近700年。这里的人们保持着客家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拨的传统美德和特定的风俗民情习惯。他们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五十多座宗祠、书院、民居,构成了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继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拢屋之后发现的客家建筑的又一瑰宝。
1、建筑规划严谨有序
1.1村落的选址
培田村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西北方向蜿蜒而来的武夷山余脉南麓的松毛岭,挡住了西北的寒流与霜害,也恰好成了培田村的坐龙。村落绕着松毛岭东坡突出的高岭,北、东、西三面环山布置,主要民居朝向东面和东南面。河源溪(汀江上游朋口溪的一个源头)从北、东、南三面绕村而过,给古村落带来了丰足的水源。村落正东一千多米高的笔架山防御着夏秋台风的侵袭,也成了古村落的朝山,笔架又体现了人们崇尚文化、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站在培田村当年驿站——官厅的入口向笔架山看,笔架山、官厅与坐龙山正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官厅入口题额斗山并峙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若能乘飞机从高处俯瞰,松毛岭的三道绿色山峦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环抱;村外周边五个山头似五虎踞护;远在东边千米高的笔架山成为村落的东方屏障;蜿蜒绕村而过的河源溪似玉带环腰;南边水口处苍樟、香枫茂密,似巨人把口,整个古村落犹如人间仙境。其村落选址枕山、环水、面屏,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前有朝山溪水流,后有丘陵龙脉来的风水观念,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与山、水、天、地融为一体,注重生活环境艺术质量,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参见{dy}卷培田村地图)
1.2村落的结构
在319国道开通前,宣和是古汀州府通往连城、永安的交通要地,培田村成为汀连官道的连接点。这里明清曾设驿站,驿站就在今日的官厅里。经济上培田村又是汀州府、漳龙道的竹、木、土纸、雕版及盐、油、食品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清代邮传部官员项朝钦在至德居留下题联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庭内的优雅和户外街市的繁华。村落结构中心是一条约1000米长的古街,街西有二十几座宗词,街东有三十几座民居和驿站。曲折的古街与幽深的巷道勾通,把错落的民居建筑连为一体。千米古街最盛时有商铺48间,今日仍保存完好的有23间。经营范围包括豆腐、肉类、酒类、花生糕饼、京果杂货、蜡烛、理发、裁缝、丝线绸布、竹木制品、纸业、茶叶、医疗药品、客栈、轿行乃至赌庄,人类的衣食住行几乎无所不包。这说明了在明清时期当地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荣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也显示了客家村落包含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灿烂的农业文明。
1.3水口的布局
夫水口者,众水所总出处也①。营建水口的目的,一为界定村落的区域和标识村落出人口处的位置,其次为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保住村落的瑞气不外泄,避免村外的邪气冲进来。水口的形势,讲究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无去处②。在水口处多植树,并建有亭、阁等建筑。培田村的水口位于村落的南方,河源溪的出口之地。在茂密的古樟、苍枫掩映下,一座文昌阁扼住水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据传该庙始建于明初,当时叫关帝庙,仅为一层,是祀奉武帝关公的。乾隆年间(公元1779年)才改成今天的两层文昌阁,上祀文圣孔子,下祀武圣关公。这种文武同庙的建筑极为少见,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文昌阁前,竖立着一座恩荣牌坊,据传是清光绪皇帝赐建给他的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拔祯的。它与村尾昊昌同得圣旨所立的乐善好施牌坊遥相呼应,显示着培田村文武竞秀、积善济人的辉煌历史。
培田村水口的作用在于:从规划角度看,水口标识村落人口的系列空间;从心理角度看,水口的围合作用增加了村落的隐蔽性和安全感;从环境角度看,水口建筑丰富了村落景观,表达了村民希望村落兴盛、家族兴旺的期望;从实用功能看,水口提供村落一道xx植物屏障,它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同时也提供村民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可谓一举多得。
1.4村落的理水
培田村的理水很有讲究。村落的水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是三面绕村而过的河源溪,它提供村民灌溉、洗涤的用水,也兼顾排污和运输。地下水是从松毛岭东坡流出来的山泉水和井水,这是全村的主要生活用水。村中的排水系统主要由水圳、暗沟和水塘组成。在村中有三条水圳穿街过巷,贯穿全村,直通各户。据村里的老年妇女回忆,当年沟水清澈见底,她们足不出户,就靠屋旁这流动的水沟洗涤生活用品。这些年来环境受到污染,水变少也变质了。暗沟是指家家户户天井水排出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天井将民居中屋面的雨水汇聚到一处,顺沟而下,流人石砌水池中,满足四水归堂,财源滚滚而来的聚财心理。对排水路径也有讲究,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③。因此,排水宜暗藏,不宜显露;宜弯曲而去,不宜直泄而去。培田村民居在厅堂下设有陶制的暗水管,放养乌龟在管内、沟中爬动,起着清污排污作用。这种排污清沟的作法在客家流传甚广,远在广东的梅县和南雄等客家聚居地区,也有这种做法存在。培田村的这种水圳、暗沟、水渠、水塘的合理的布局,保障了使用,方便了村民。特别是村中利用两条水圳沟通全村,一条圳沟拦却山水,合理利用,综合解决了村居观景、取水、洗涤、排污等一系列生活问题,值得今人好好研究借鉴。
综观培由村的规划设计的确有过人之处。30余幢民居建筑、21座宗庙祖祠、6处学堂书院、2道跨街牌坊、5座庵庙道观,均由一条千米古街串联起来,错落有序,布局合理。套用文学语言就是起、承、转、合;刚到村口,当道而来的恩荣牌坊标识着村落的开始,此为起;进入古街,面对三十几家商铺的繁华景象,欣赏古民居精湛的建筑艺术,即为承;从千米古街通向南山书院,耳边一片朗朗的读书声,即为转;来到村尾的圣旨牌坊,标识着村落的结束,即是合。通过这一系列的建筑空间转换组合,将民居建筑、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园林绿化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了虽是人工,宛如天成,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
2、礼制建筑富丽堂皇
2.1宗祠建筑
客家人崇敬祖先,有着求神不如拜祖的理念。不管生活再穷再苦,作为祖先崇拜的祠堂必不可少,而且必定建造得精巧华丽、富丽堂皇。通过敬祖睦宗来教化村民,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即靠山一侧并列着二十几座祖祠。由村口往上数分别是:八四郎公、天一公、隐南公、郭隆公、愈扬公、衡公、久公、在宏公、畏岩公、乐庵公、锦江公、南邮公、文贵公……等宗祠,其建筑之精、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客家人非常重视门庐的装饰,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如衡公祠门庐的斗拱上镶嵌漆画,历三百余年而经久不褪,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久公祠的门庐竞有五重斗拱,斗拱上浮雕彩绘精细异常,大门廊房上左画摒穿护法,右画麒麟送宝,大门门扇灰底漆画神荼郁垒寓意公正祥和。
衍庆堂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间重修,是培田村吴氏总祠。大门前两只石狮威风凛凛地镇守两边,一对门当户对隐含阴阳相对、乾坤万年。宗祠为五开间两进布局,前厅三开间,开敞明亮,两侧有房间。经过一个天井后一级台阶进入后厅(正厅)。后厅只有一开间,祀奉着开基吴氏历代祖先牌位。两侧各有房间两个。后厅的右面为一小庭院,设有简易小厨房,是加工祭品的场地。正对着祖祠是一个台高约1.5米,宽约5.6米的戏台,戏台设有侧台和后台,有小楼梯直通上下,舞台左右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在祖祠前两侧左右各设一个宽敞的凉亭间,与祖祠连在一起作为妇女小孩看戏的地方,凉亭与戏台恰好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当中自然形成一个宽敞的庭院。(参见图1)
久公祠是奉直大夫吴久亭祠,也称敬承堂,为三开间两进面局。大门前有一廊房,建双重门槛。外门槛立四根石柱,两方两圆。方柱上刻祖训书墙墉,家声继蕙兰,表达了客家人尊祖敬宗、光耀门庭的愿望。内门槛是木门槛,设大门。门槛上方的五重斗拱精妙绝伦,有大唐遗风。这种双重门槛的设计极为少见。前厅虽然只有三开间。由于开敞连通,并不显小。过天井上一台阶是大厅,供奉着久公这一支吴氏先祖。大厅两侧为卧室,后面有一小庭院,是厨房。大厅梁架是民居中少见的抬梁式构架,因为在关键部位少去了两根檐柱,使得大厅融会贯通,宽敞宜人。厅内的装修豪华精致、富丽堂皇。周边的梁架、屏风、隔扇、柱头上布满了鎏金雕刻,刀功细腻,笔触苍劲。其中两幅工笔彩绘三娘教子状元游街更是精细异常,体现了培田人崇尚耕读传家、希望子孙后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久公祠是培田村中保存最为完好、雕刻最为精美的祖祠之一。(图2)
2.2牌坊建筑
培田村还有两处礼制建筑——村口的恩荣牌坊和村尾的圣旨牌坊,均是四柱五楼石牌坊。坊脚前后的加勒石用石狮和祥云做图案,其中的双狮戏球图案中,双狮造型古朴、线条简练。牌坊建于清末,是经光绪皇帝恩准,由吴拔祯所建造的。吴拔祯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中武进士,获殿试三甲第八名。随后在光绪皇帝御前护驾多年,1898年调任山东青州营守备,是护理参将钦加都司衔,赏戴花翎。告老回乡后,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受到族人敬重。村口的恩荣牌坊楹联世有凤毛叠荷宸慈颁紫綍;身随豹尾曾陪仙仗列黄摩,上联说的是吴拔祯是个出类拔萃的人,多次得到皇帝的恩宠和重用;下联则描述吴拔祯在御前护驾时的神采威仪。村尾的圣旨牌坊也称乐善好施坊,楹联是恩颁闾阖,九天焚黄,足光增绮里;诏锡綍纶,四字飞白,更荣逾玉堂夸耀吴昌同获得朝庭表彰,增辉门庭,光耀乡里。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