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眺望家园到守望城市—序散文诗集《守望城市》陈志泽_任剑锋_新浪博客

                  

读到 任剑锋先生的第二部散文诗集《守望城市》书稿十分高兴。应该说,编入这部散文诗集的作品先前我是陆陆续续读到的。一直以来,我为他在繁忙的商务工作中硬是挤出时间写作而感动——也许我这样说不太恰切,对于一位作家、诗人来说,任你生活再紧张,写作冲动这精灵总是要在某个时刻闯了进来,诗情总是时不时要冲撞笔杆,挡都挡不住。但创作毕竟需要冷静和沉淀,他是怎样挤出时间从事散文诗创作的呢?散文诗创作之难,在于要把散文的飘逸与诗的凝练统一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同时需要化解散文与诗二者可能带来的拖累。任剑锋与散文诗有缘,他具有驾驭这一种文体的才气。他一直在努力创作散文诗,是否还因为散文诗短小、自由,适合他只能利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进行创作的特点?我以为更有气质、爱好以及情感的宣泄与表达需要的原因。他在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我愿意为散文诗努力一生!”他迷恋散文诗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捧出一叠散文诗,就近要我看看,我在惊奇之下,便能早早地分享他出成果的快乐。

现在,我读这些作品的结集,我的感受还是比过去又进了一层。总体上,我以为从他的{dy}部散文诗集《眺望家园》到现在的《守望城市》,不是简单地从家园到城市的一种对应,而是有了很大的跨越和发展,思想境界和艺术表现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常说,中国散文诗九十年来发展的步伐是很快的,散文诗坛成果丰硕,我以为这从任剑锋身上也得到证明。

我们不妨先回眸于任剑锋上一部散文诗集《眺望家园》。

笔者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曾评价这一部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深情地抒发对故乡的情怀和眷恋,笔下展现出一幅幅感人的地方风俗画,这些风俗画既亲切又引人遐思。我举出了书中《惠邑男儿》、《惠东女》的例子,认为前者从惠邑男儿从事石雕这一角度切入,凸现他们艰辛而富有诗意的生活。作品在写出他故乡记载着血与泪历史“交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令“男儿的心,在颤抖”之后,提出了“难道命运也该世袭”的诘问,把新旧时代紧密联系和区别开来,令读者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后者从惠东女的奇特服饰切入,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和升华,赋予思想内涵。作品勾勒出故乡的显著特点,文字跳跃,富有诗意,举重若轻地在极短的篇幅完成了作者的抒情、赞美和沉思。我还举了《背》、《“一”字歌》的例子,《背》写父亲背“我”和“我”在父亲的背上“渐渐成熟”、“慢慢长高”,“如今,我的背上负载着新生活的希望,我的步伐坚定而轻快”。两代人的传承关系和变化以“背”为凝聚点来展示,形象鲜明。《“一”字歌》则以“一”字来概括惠东女一系列的早婚现象,不到百字却具有震撼力。

眺望的距离使感情更加深沉、浓郁,使他更发现和透彻家园的美,使他对于家园更难离难舍。这里有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困惑的心态,却闪耀着一种热爱故乡、热爱母亲的人性美、人情美的光彩,比起一般地赞美故乡,剑锋的这一类作品因为视角独特而富有特色,深刻感人。

如果说任剑锋的《眺望家园》写的是他的故乡的生活和他对于故乡的眺望,他深情的目光和他“剪不断,理还乱”的眷恋、苦恋,那么这一部《守望城市》则既有《眺望家园》的别具特色的延续,又有了久居城市之后,对于城市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具有新的思考和新的拓展了。不但如此,作者的目光还扩大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海外和日常生活的深处。他对于自己的祖国的爱更加深沉了,哲理的思索也更加深邃,整部作品集给人厚重的感觉。也就是说,作者刻骨铭心、无怨无悔地爱故乡、恋家园,但他多情的目光又不局限于故乡与家园,已飞向心灵可以抵达的更广阔、更博大的世界。

翻开《守望城市》,我们可以从这一部散文诗集读到他眼里的菲律宾马尼拉湾落日“那火红的太阳已不再炎热,余辉映照着翡翠碧绿的海水。遥远的天边飘着几朵嫣红的浮云,海平面在落日下渐渐染成闪亮的金光大道”的xx风光。(《马尼拉湾落日》)跟随他走进黎刹广场,我们看到虔诚的作者“徜徉在黎刹广场,我的心,在朝圣”。我们可以读到他走进西双版纳野象谷的惊愕和他“默默地祈祷:野象,野象,你还是不要出没我们这些游人的区域!因为,价值往往滋生贪婪并引爆罪恶。谁敢保证在这有隐蔽着一些人,不在虎视眈眈你的那双价值连城的象牙呢?在永定土楼,他浮想连翩,看到“这是一个圆圆的月亮,在祈盼着漂泊四方的客家游子早日平安归来。……这是一个团队,把各个人的心撑成一同心圆,排除万难。聚族而居,共天伦之乐”在城市的夜晚,他看到“地铁拥挤着一张张疲惫不堪的面容。在出口,披着夜色着奔向各自的生活的深处。远方的写字楼仍然亮着密密麻麻的灯火,因为,永远做不完的工作都在手头周而复始。面前的街道霓虹闪烁,没有尽头的堵车长龙,总是阻碍着我们奔波不息的前方。”(《城市的夜晚》)透过眼前的画面,他更看到城市生活的艰辛与严峻。在城市的“新市民”中间,他看到“我们生在城市缝隙的角落,活在城市缝隙的一隅,却在为着融入这个城市,在苦苦地抗争。我们在乎不是生活的条件,而是目光!有一种异样的直觉总是在我们的眼里映入,那是一种刺入脊梁的寒”。(《城市新市民》)在匆忙的人群里,他发现:“谁发明的快餐?城市人。谁在消费着快餐?城市人。杂烩、打包,这就城市的节奏。消费快餐的人之于人来人往的过客,也是快餐”。(《快餐》)

在书中第四辑“泱泱中华”的作品里,作者的目光更深沉、更爱恋,流淌着脉脉温情和哲理的遐想。从这一辑作品和其他一些作品,我高兴地看到中国当代散文诗较为欠缺的东西,也是至为宝贵的东西,这就是散文诗的时代感和散文诗作家的良知、责任感、与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当中国遭遇到巨大灾难时,作者按耐不住满腔的悲痛与xx,写下寄托自己情怀的作品。《山河之痛——让历史铭记“5· 12汶川大地震》和《返乡的路——写在2008年大雪灾之际》就是这样的散文诗。在《怀念草鞋》中,他发出深沉的怀想与叹息:“现在,我对那些穿着锃亮皮鞋在腐蚀着共和国墙脚的后人,总是痛心疾首,特别怀念草鞋,怀念那些穿草鞋的先贤们”。作者怀念草鞋,其实是在怀念艰苦奋斗的日子,他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具有严肃主题的作品难写,但剑锋以炽热的情怀拥抱他们,写出了豪情,写出了哲理的思辨,写出了思想的光芒与心灵的律动。他从传统的中华草药敏锐地看到了“一把草,一把根,一把花,构成一帖中华草药,温暖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草药》)他从“跳动的窑火,铸造了拙朴大方的古陶、夺翠如玉的青瓷、类银似雪的白瓷、绚烂夺目的彩瓷,也铸就了人类永恒之美和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智慧及历史”。(《中华瓷器》)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从茶文化里体验的是“让沸腾的热气来抚平我们内心的坎坷,让清香来温暖我们伤寒的心灵,让那滤网过滤我们曾经的思想,将烦恼化为清风,留下醇香”。(《中华茶饮》)思绪飞扬、诗情焕发。

我们不妨来细读一下《中华白酒》,与其说作者是在写酒,不如说作者在赞美中华,赞美中华具有太多“庆功的欢欣”“狂欢”的越来越醇、越来越香的日子。在他的笔下,酒象征着中华的历史,更象征今天的生活,酒“点燃着我们的向往与进取,陶醉着我们的美好生活,并燃烧着我们这片厚重的黄土地”,酒与文化与中华融为一体。难得的是,中华白酒烈酒的形象描写与我们民族的日子”的香醇,与作者炽热的情怀的高度吻合。我们说,散文诗诗的本质或曰诗的内核,体现在它具有诗的凝聚、诗的构思、诗的想象、诗的意境或意象、诗的象征等等,这一首散文诗是达到了,因此立意精巧、诗意盎然。“泱泱中华”这一辑作品,作者的目光所及都是大题材,但基本上做到在体现了他宽广胸怀、深沉与机智的断想同时,都较好地融入诗意。剑锋的散文诗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以为就体现在散文与诗意两结合上,体现在这两结合之中诗意的加强。而做到这一点,与他注重作品意境的营造以及意象的捕捉大有关系。

我们来读读这样的文字:

“我徜徉在田野中,看见远处溪边的树林下有一老人扛着农具,向开满希望的田畦中走来,脚步蹒跚。在朦胧的泪光,我把老人与你混成一体,你是老人?老人是你?耳边只有沙沙的树叶声,眼前的田野是一片空旷……”(《故乡的木麻黄》)作者采用电影的手法,把家乡老人的勤劳与坚韧的品格在木麻黄树林的抒写中突显出来了。木麻黄象征老人,老人就是木麻黄,意境的创造富有艺术感染力。

“后渚港畔,款款走来的渔家女,秀发上鲜花盛开,飘荡着醉人的芬芳;那紧身的民族服装,勾勒出优美的线条;那深邃的双眼,犹如大海平面,总是撩起我一种莫名的遐想:返回年轻,一张白纸,从头再来!”(《后渚港畔》)渔家女的美丽意象,通过“款款走来”、“紧身的民族服装,勾勒出优美的线条”和“深邃的双眼”犹如撩人的大海的组合而完成,这就不容诗人不产生“莫名的遐想”。

“小小茶杯,盛不尽的情意,茶几上紧挨着,就像主人和客人们亲密无间。茶壶里多少滋味,一缕缕漾过我们的心头,留下春的气息抑或秋的爽朗。在这样的角落里,天地多么宽广,心与心却没了距离!推心置腹、披肝沥胆,把人生随意触摸,与地球一同转悠。滚烫的开水,冲泡出不尽的话题,酸甜苦辣都化作轻盈的飘絮飞上太空……”(《中华茶饮》)闽南常见的泡茶场景因意境的创造而演绎得富有灵气,极具诗意、内涵深厚。

王彬先生的铜像在十字路口挺立,笑看身后人世间的风云变幻。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奔向何方?在这十字路口,他们是向左还是向右还是向前?每一个人都在匆匆走向自己生命的深处。{wy}不变的是先生的姿势和笑容,与那些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脚步,饱受风雨的侵袭与酷热的炙烤”。(《王彬街》)一尊铜像连接了这么多的景象,引发这么丰富和富有象征性的想象,足见作者诗人的才情。形成的意象耐人寻味。

当满街挂起红红的春联时,哦,春节来了!一份春的通知书,总是这样不经意地送达。”(《中国红》)春联比喻为“春的通知书”,意象鲜活、有味。

“凸出的腹部,突出的胸部,吻合着平衡。翩翩起舞中着,随身一转,一个漂亮的动

作,看似xx。一个女儿年龄的身材,一个父亲年纪的面孔,在霓虹灯光中交映着。”(《夜总会的舞者》)一幅畸形社会的缩影。作者的感受与评判已跃然纸上。

意境创造或意象的表达为作者许多散文诗的艺术魅力的增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剑锋擅长从寻常的事物发现诗意,故乡那些早已耳濡目染的山水、风物,因了远眺而格外生动且富有丰富内涵。

我们来读读《母亲的锄头》,他从母亲的一把锄头发现“母亲用锄头种植田里的五谷,也种植了孩儿从小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简朴道理”。发现“母亲的锄头每年淬了很多次火,用树根和稻杆”,“每天磨了两次锋,用大地的露,用月亮的光”。于是,他比任何时候都更理解母亲,感受到母亲的不平凡。

在《故乡的炊烟》里,他发现:“炊烟是一条连绵不断的亲情之路。一头连着游离在城里的儿女奋斗不息的梦想,一头连着栖居在乡野的老母亲无尽的牵挂”。“是游子在茫茫漂泊旅途中xx熄灭的灯塔”,“是游子和老母亲心中永恒的祈福树”。贪婪呼吸的炊烟,是“稻麦香的”。炊烟的诗意不是强加的,是从一颗飘泊的心感觉出来的,形象、有味。

在《故乡的灯光》里,他觉得故乡的灯光在变,“但我们外出谋生的步伐不变,我们回到家乡的步伐不息”。而回家了,“背起洒过故乡灯光的行装”,“开始新的旅程了”!

散文诗在融入诗意的同时,需要融入散文的飘逸、朴素、细腻、微妙、率真、平淡之美,以及运用散文独特的描摹功能,叙述和白描等功能,使她能容纳一定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说故事甚至科学知识、人物关系等细节。过于强调散文诗这一文体诗的特点而忽视其散文的,非诗的写实、叙事的特点,显然偏颇。剑锋不忽视散文诗散文的特点,这不是容易了,而是更难写了。《守望城市》中有不少作品是倾向散文的,但他们大多具有散文之美并融入较浓的诗意。剑锋有的散文诗叙事的成分大些,当他在诸如思想内容的开掘方面,语言的提炼方面,诗意的捕捉和创造方面也能同时把握时,他就写出了优秀的叙事散文诗来。他采用虚实相结合、化实为虚的手法为他不少作品取得了艺术效果。如他写母亲的锄头,锄头与母亲的经历有关,是表达题旨的基础,有必要实写,但大可不必求完整。他描摹家园的种种风俗画,散文的细节描写帮了他的忙。可喜的是他的笔触是跳跃的、抒情的。他写母亲的锄头,写实之外更有诗意的融入。“用树根和稻杆淬火”,“用大地的露,用月亮的光”磨锋的虚写,使寻常的锄头产生诗美。当然,剑锋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有的叙事散文诗出现诗意难以融入的问题,还有待于今后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克服。

通读《守望城市》,我特别欣赏任剑锋先生在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拼搏之余的从容与淡定,这是他写出优秀散文诗的重要条件。但他在商海里的拼搏还是和散文诗创作所需要的宽松环境、从容思索、反复推敲有较大的矛盾。这也可能是他有的作品还未能做到像郭风所说的“即使已进入下笔写作的阶段,这时刻,作家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绘的对象,在拨开足以妨碍他的目光去注视物象内涵的雾霭……”的主要原因。郭风说的是散文诗表达意象和情感的准确性,这种准确性,要求表达作品中所描绘对象之内在的深刻和透彻,这是包括任剑锋先生在内的广大散文诗作家都需要不断修练的艺术内功。

              200877,泉州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获“中国当代十名优秀散文诗作家”称号)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从眺望家园到守望城市—序散文诗集《守望城市》陈志泽_任剑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