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久病成医”。我经常听说:某某来访者,经过咨询师的帮助,{zh1},他“痊愈”了,参加了劳动部咨询师考试,拿到了资格证书……。
来访者,或“病人”为什么不去寻求心理咨询或xx的帮助,为什么一定要成为心理咨询师呢?其中可能的缘由是:首先,他们曾经苦苦地想要找到心理咨询师得到有效的心理咨询帮助。但是,他们最终发现,现有的心理咨询师太少,水平太低,难以给他们有效的帮助。其次,他们做心理咨询的费用,远远大于他们考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费用;再次,当他们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之后,他们参加了很多的受训课程,有的还接受了“个人成长、个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其中,也包含着讳疾忌医的“否认”和“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长期接受心理xx与咨询的来访者或病人,在经过xx与咨询之后,究竟能否成为心理咨询师?这不是没有可能!客体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克莱因,就曾经是“病人”,后来她努力学习,经过培训和自我成长,变成了一名“精神分析师”。
我们1997年参加中德班精神分析组培训的时候,德国老师告诉我们,心理xx师,要接受800次的个人体验;病人要接受800次的长程精神分析xx。我们中国学员问德国老师:如果病人在接受了800次的精神分析xx之后,病人能否就已经变成了“心理xx师”(久病成医),并且能够给别人做心理xx了呢?德国老师回答得既认真又幽默:病人在接受了800小时的xx之后,他还要另外再接受800小时的个人分析,才能成为心理xx师。
有的人问我:你看,我这辈子能否成为“心理xx师”?我回答说:肯定可以!但是,需要接受培训,“玉不琢不成器”。在你接受培训的时候,就看你自身的人格,距离“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要求有多大差距啦;如果差距小,稍微一打磨你就成了;如果差距大,就需要长期的、耐心而缓慢地打磨很多年,也许20年,也许50年,也许需要打磨100年,……。 xx师,想要成为一名好的xx师,就需要共情病人,深切体会病人的内心感受,首先要“成为病人”,然后才能对病人有所帮助。(恕不冗叙,推荐您去阅读苏晓波早年撰写的一篇文章《成为“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