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定加工方法、划分工序后,接下来就是合理安排工序的顺序。零件的加工工序通常包括切削加工工序、热处理工序和辅助工序,合理安排好切削加工、热处理和辅助工序的顺序,并解决好工序间的衔接问题,可以提高零件的加工质量生产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在数控车床上加工零件,应按工序集中的原则划分工序,安排零件车削加工顺序一般遵循下列原则。
1.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中先粗后精
按照粗车→半精车→精车的顺序进行,逐步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粗车将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工件表面上的大部分加工余量切掉,这样既提高了金属切除率,又满足了精车余量均匀性要求。若粗车后所留余量的均匀性满足不了精加工的要求,则要安排半精车,以便使精加工的余量小而均匀。精车时,刀具沿着零件的轮廓一次走刀完成,以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
2.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中先近后远
这里所说的远与近,是按加工部位相对于换刀点的距离大小而言的。通常在粗加工时,离换刀点近的部位先加工,离换刀点远的部位后加工,以便缩短刀具移动距离,减少空行程时间,并且有利于保持坯件或半成品件的刚性,改善其切削条件。
例如,当加工如图2.8所示零件时由于余量较大,粗车时,可按先车端面,再按40mm→35mm→29mm→23mm的顺序加工;精车时,如果按40mm35mm→29mm→23mm的顺序安排车削,不仅会增加刀具返回换刀点所需的空行程时间,而且还可能使台阶的外直角处产生毛刺,应该按23mm→29mm→35m→40mm的顺序加工。如果余量不大则可以直接按直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一次加工完成,符合先近后远的原则,即离刀具近的部位先加工,离刀具远的部位后加工。
3. 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中内外交叉
对既有内表面(内型、内腔)又有外表面的零件,安排加工顺序时,应先粗加工内、外表面,然后精加工内、外表面。
加工内、外表面时,通常先加工内型和内腔,然后加工外表面。原因是控制内表面的尺寸和形状较困难,刀具刚性相应较差,刀尖(刃)的耐用度易受切削热的影响而降低,以及在加工中xx切屑较困难等。
4.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中刀具集中
刀具集中是指用一把刀加工完相应各部位,再换另一把刀加工相应的其他部位,以减少空行程和换刀时间。
5.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中基面先行
用作精基准的表面应优先加工出来,原因是作为定位基准的表面越xx,装夹误差就越小。例如加工轴类零件时,总是先加工中心孔,再以中心孔为精基准加工外圆表面和端面。
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中进给路线的确定
进给路线是指刀具从起刀点开始运动,直至返回该点并结束加工程序所经过的路径,包括切削加工的路径及刀具引入、切出等非切削空行程。
1.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中刀具引入、切出
在数控车床上进行加工时,尤其是精车时,要妥当考虑刀具的引人、切出路线,尽量使刀尖沿轮廓的切线方向引入、切出,以免因切削力突然变化而造成弹性变形,致使光滑连接轮廓上产生表面划伤、形状突变或滞留刀痕等问题。
2.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中确定最短的空行程路线
确定最短的空行程路线除了依靠大量的实践经验外,还应善于分析,必要时可辅以些简单计算。在手工编制较复杂轮廓的加工程序时,编程者(特别是初学者)有时将每一刀加工完后的刀具通过执行“回零”(即返回换刀点)指令,使其返回到换刀点位置,然后再执行后续程序。这样会增加走刀路线的距离,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因此,在不换刀的前提下执行退刀动作时,应不用“回零”指令。安排走刀路线时,应尽量缩短前一刀终点与后一刀起点间的距离,方可满足走刀路线为最短的要求。数控车床换刀点的位置以换刀时不碰到工件为原则。
3.数控车床在零件加工中确定最短的切削进给路线
切削进给路线短,可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刀具的磨损量。在安排粗加工或半精加工的切削进给路线时,应同时兼顾到被加工零件的刚性及加工的工艺性等要求,不要顾此失彼。
对以上三种切削进给路线,经分析和判断后,可知矩形循环进给路线的走刀长度总和为最短,即在同等条件下,其切削所需时间(不含空行程)为最短,对刀具的磨损小。另外,矩形循环加工的程序段格式较简单,所以在制订加工方案时,建议采用“矩形”进给路线。
如果本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关注炮塔车床数控车床,每天与大家分享精密机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