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炽灯
白炽灯(incandescent lamp),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
我们小时候用的那种时间长了会很烫手、经常呼啦一下烧断了灯丝的灯泡,就是白炽灯泡。
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实验999次都失败,人们嘲笑他,他说,我至少知道999种方式是不行的了。
如果爱迪生听到这个故事,可能会这样回应:我没说过这句话。
因为——早在爱迪生之前,英国电技工程师斯旺(j.Swan)从19世纪40年代末即开始进行电灯的研究。经过近30年的努力,斯旺最终找到了适于做灯丝的碳丝。1878年12月18日,斯旺试制成功了{dy}只白炽电泡。
1879年,爱迪生也开始投入对电灯的研究,他认为,延长白炽灯寿命的关键是提高灯泡的真空度和采用耗电少,发光强、且价格便宜耐热材料作灯丝,爱迪生先后试用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结果都不理想。1879年10月21日的傍晚,爱迪生制成了碳化纤维(即碳丝)白炽灯,率先将电光源送入家庭。爱迪生采用碳化棉线作灯丝,把它放入玻璃球内,再启动气机将球内抽成真空。结果,碳化棉灯丝发出的光明亮而稳定,足足亮了10多个小时(45个小时)。就这样,碳化棉丝白炽灯诞生了,爱迪生为此获得了专利。
之后爱迪生还一直致力于白炽灯的改进和大面积商用。后来的发明家们不断改进白炽灯的材料和工艺,整个白炽灯的发展史是提高灯泡发光效率的历史。
但是,在一百多年的时光里,这种努力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白炽灯始终无法解决自身的原始缺陷:它所消耗的电能只有不到10%可转化为光能(普通白炽灯只有2%),而其余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同时,灯丝温度越高,钨丝蒸发就越快,使得大多数白炽灯使用寿命都较短。
所以虽然白炽灯拥有很多优点——色光最接近于太阳光色,显色性好,光谱均匀而不突兀——但是对能源的浪费巨大,自2007年初澳大利亚政府率先宣布以立法形式全面淘汰白炽灯开始,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发布了白炽灯淘汰计划。我国也从2011年起逐步实行淘汰计划,到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
总结:想要用白炽灯作为台灯光源,确实会出现购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