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校长:中国学生欠缺挑战教授的能力_华师大家教部华师大家教 ...

华师大家教转载:当前中国大学和世界{yl}大学的差距,主要是在质量建设上。在过去的20—30年间,中国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数量的扩张,现在则到了重视质量的时候了。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


    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中国学生很容易在和其他国家学生的竞争中获胜。但是,他们欠缺一点挑战教授观点的能力,需要改善。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5月2日至4日,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南京举行。耶鲁、牛津、斯坦福、北大、清华、人大……来自9个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150余所知名大学校长日前汇集南京,共同探讨大学人才培养之路。


    虽然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zd0}规模的高等教育,但怎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xx困扰大学发展的难题依然任重道远。


    短板:学生不愿挑战xx


    对策:做更主动的研究者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说,中国学生非常优秀,参与了很多世界{yl}的研究。从教育结果来说,东西方的差异并不大。不过,西方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自信,鼓励学生向教授挑战。中国学生往往不太愿意去挑战学术xx、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太愿意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我们鼓励中国学生做更主动的研究者和挑战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倾听者。”他说。


    汉密尔顿谈到,现在共有750名中国学生在牛津学习。“中国学生非常厉害。在我研究的化学领域,中国学生很容易在和其他国家学生的竞争中获胜。但是,我觉得他们欠缺一点挑战教授观点的能力,需要改善。”


    连续4次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对中国大学非常了解。他说,美国教育模式强调的是互动式讨论,主动地去立论,挑战彼此、挑战教授、挑战xx,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解决问题。“我们不应该往学生的脑袋里装家具,而是教给他们方法,帮他们搭个框架,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看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尊师重道是悠久传统,学生尊重xx,课堂上对教授观点不敢有异议,百分之百相信老师。在这种学术氛围下,何来创新?“爱因斯坦如果不是怀疑牛顿的观点,挑战xx,也不会有创新。”刘遵义说,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比西方更困难。“如果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不敢质疑老师,你怎么能指望他到大学能质疑老师,挑战xx?”

    短板:选专业时间太早


    对策:培养跨学科能力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说,如果要给当前中国大学“挑刺”的话,除了中国学生讨论少、提问少、质疑少外,另外一个就是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太早了。学生在18岁的时候,还不了解大学课程,更谈不上感兴趣,这时候就让他们选择专业,并灌输就业的观念,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在我看来,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得到{dy}份工作,而是第二份、第三份工作,让他在未来的20年到30年中,获得整个人生的基础。当然也有不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学校,这就另当别论了。”


    理查德莱文校长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在他看来,专识教育一般是指18岁就选定专业、不再学习其他课程,而通识教育则不同。美国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就是,前两年学生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学科,后两年再挑选专业进行学习。“不管是政治家还是一个企业的{ldz},都需要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单科知识。”



郑重声明:资讯 【牛津大学校长:中国学生欠缺挑战教授的能力_华师大家教部华师大家教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