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常识_雷海基_新浪博客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xxx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

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dy}副对联。(此“中国{dy}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

物,言志抒怀……  
   一、对联的类别 

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一)从对的内容来分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春联。  
     春联,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例:  
  运际升平人共乐 ,气当和淑鸟知春。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 ,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门对青山羊免群群嬉碧毯,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农村用)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薄利多销生意兴隆。(商业用)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 ,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学校用)  
    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  
    2.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例: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  
    3.寿联。  
    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例:   鹤算千年寿 ,松龄万古春。  
       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 ,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  
        北海开樽本园载酒, 南山献寿东阁延宾。  
     以上是祝寿的通用联。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一般大庆整寿。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生。例: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五十整寿)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  
    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 (七十整寿)  
    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八十整寿)  
    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九十整寿)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  
    以上所举之例为男寿联,女寿联举例:  
    恭俭温良宜家受福,仁爱笃厚获寿保年。(通用联)  
    庭帏长驻三春景,海屋平分百岁筹。(五十)  
    玉树阶前莱衣兑舞,金萱堂上花甲初周。(六十)  
    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七十)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八十)  
   设帨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称觞逢此日祝萱颜百岁有奇。(九十)  
    桃熟三千瑶池启宴,筹添一百海屋称觞。(百岁)  
    还有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等。  
    4.谐趣联。  
     相对于其他联语,谐趣的用途最广,给人的印像也最深。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如: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天青褂,时人不齿,做无情对讽之曰:

“四品天青褂,六味地黄丸。”  
    (2)苏东坡自幼在父亲苏洵的指引下,博览群书,知识越来越丰富。为了成为有用之才,他写了一副自勉联。这副对联是: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3)清末何颜升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的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

“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4)古时候,有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yt}晚上,浓云遮月,伸手不见五指。他随口吟道:“黑白难分,叫我怎知南北?” 这时,恰好隔壁的穷秀才来向他借一样东西。听明来意,他让秀才对出下联,方肯借物与他。秀才想了想,脱口说:“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主人一听,正是佳对,于是高兴地把东西借给了秀才。  
    (三)从辞格上分。格是讲联的格式。常用的辞格有以下几种:  
    1.拆合格.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例如:闲(閒)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2.镶名格。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镶入人名或地名或事物名,例如: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角)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急转格。就是对联的上下半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转变。例如: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  
    4.回文格。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xx一样,例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客上xx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5.拟人格。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例如: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6.反诘格。就是利用反问形成对联,例如: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7、诗钟。将一定的字置于固定位置,七言的。不同位置叫相应格。

或叫唱,放{dy}字的叫一唱,依此类推,至七唱。《雅风》每期都有作品。   
  二、 对联的特点  
  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

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1、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2、平仄相谐规则
  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xx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xx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zh1}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例: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识、值、夕,古韵仄声)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

楼,尽勾留。(句脚押韵)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拆词分总)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觉,古韵仄声。普通话jue2平声)
  (句脚越递)
  (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六言句: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4)、关于句中平仄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dy}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zh1}一字。
  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举例:
  柳三变(□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仄)
  张九成(□仄平。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变格:平仄平)
  风清云静(□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平平平仄)
  九州溢彩(□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平仄仄)
  四言句特例:
  百花齐放(□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反而为正格)
  我欲乘风归去(□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平平平仄)
   草亭闲坐看花笑(□平□仄□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
  3、“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1)忌孤仄/孤平
  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zh1}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拗救。例:
  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
  (2)忌三仄尾/三平尾
  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dy}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dy}、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
  在很多特殊联格中,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此联联脚上平下仄,实因联意需要)
  逝水载往事此去不返
  新人说真情常来重游
  (全平对全仄,古来有之)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2010.01.20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对联常识_雷海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