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是要求尽善尽美,有时会过犹不及。晚饭后在台灯下瞪着熬的发红的双眼焊好好了一块板子,可装到外壳里后仔细看看,液晶屏好像有一点歪,但不影响显示,没有遮挡显示的字符。可心里总觉得别扭,于是继续烧上电烙铁,把排线焊下来,仔细的纠正好后,又焊上。装进外壳后又仔细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看了又看,感觉还是有一点点歪,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其实比刚才已经很好了,也许现在看着歪是心理作用,心里那个别扭就别提了,不动一动感觉闹心的睡不着觉。又“烧上电烙铁,把排线焊下来,仔细的纠正好后,又焊上。装进外壳后又仔细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看了又看,感觉还是有一点点歪,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来的,其实比刚才已经很好了,也许现在看着歪是心理作用,心里那个别扭就别提了,不动一动感觉闹心的睡不着觉。”又重复了一遍前面的动作,焊焊拆拆四遍后,惨剧发生了,排线的焊盘全掉了,板子上的焊盘也面目皆非了。这次再也不用闹心了,老实睡觉吧,明天再买一块液晶屏,再焊一块板子。我发誓明天焊好后再歪成什么样也不管它了,只要能显示就行。古人说的怎么那么对呢!“过犹不及”五千年来一直有人重复着这个教训。上学时也学过,只是有这个概念,没有深刻的亲身体会,触动不了内心。
记得小时候,理发店还不太多,头发长了都是自家人拿着推子互相理发,也不要求多好看,理短了就成,理平头的较多,其次是光头,板寸毛寸还没有流行。堂哥给我理发,先粗略的在脑袋上整个推了一遍,再仔细的修一修不整齐的地方。我老老实实的坐着看着电视,他忙着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修来修去剪来剪去,一个小时过去了,他抹了一把汗长出一口气说理好了,我赶紧到镜子前一照,哇,我的头发呢,一根也不剩,秃头一个。我哭着去爸妈那里告状,他委屈的解释:“我为了理好看一点,仔细的修了又修,总觉得不满意,修来修去,修去修来,{zh1}一看,头发不知啥时修没了,我也不知啥时修成光头的。”过犹不及的后果啊!
我们都会用的成语“过犹不及”,就是出自《论语》孔子说的话。作人做事,稍有不慎,都会过犹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符合中庸之道,才是对的。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我们都会用的成语“过犹不及”,就是出自《论语》孔子说的话。师就是子张,商就是子夏,都是孔门高弟。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人,哪一个比较好,孔子说子张太过了,子夏不及。现在我们讨论“过”和“不及”这两个词。所谓‘过”,不是过错的过,不是犯了罪,而是聪明过头,有些人脑筋动得快,反应过敏了。有些人拚命研究一个问题,研究得太多了,反而走上一条错误的路子,这就是过。像讲道德,过分了就难免偏差,有一个学生,连我对他都肃然起敬,但也很难相处得自然。因为他的态度太讲礼,太过严肃了。他随时一定端容正坐,可是一身好像僵硬了,从来没有过自然的姿态。他说他自幼读中学时,就读儒家的书,效法书中所说的孔子,所以养成这个样子。孔子并不是这个样子,这是宋代的理学家所塑造的形相,太过分、太呆板,这样人生都会感到枯燥无味,这就是过分了。“不及”是有些人懒得用心,对一个问题,想了想:“大概这样”,觉得“差不多了”就停下来,这就是中国人“不及”的毛病。所以人家骂我们中国人“马马虎虎”、“大概”、“差不多”的观念,这都是“不及”。
科学精神是买酱油的钱,绝不能移来买醋。中国人买酱油与买醋,两样都差不多,马马虎虎,酸咸混淆一起,这就是作人做事“不及”的地方。总之,不及则不够标准,或者过则超过了标准,都是偏差。孔子说,子张过头了,子夏则是不及。子贡就说,这样应该子张比子夏更好了;因为子张超过了头了,总该是好的。孔子说,不见得如此,超过了标准与不够标准,一样都是毛病。我们这里只能讲一个原则,要发挥起来, 可举的事例太多太多,作人做事,稍有不慎,都会过犹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符合中庸之道,才是对的。中庸之道很难做到,现在也有人故意讽刺中庸之道就是马马虎虎,这不是中庸,这是不及,把不及当作中庸,这就错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是孔子对于一个学生的申斥。冉求为当时鲁国的权门季家当总务长。孔子说季家为鲁国的权门,财富已经很多了,比周公还多。周公是被封于鲁国的始祖,也是鲁国的国君初祖。季家已经富可敌国了。可是学生当中的冉求,还公然替他设法找更多的钱,还为他加倍的设法搜括,等于是拍季家的马屁,特别为他努力,这就造成财富不均、贫富悬殊的趋势。所以孔子说,这个人不是我的学生,可以开除了,你们可以公开的把他轰出去。这就是孔子对学生品行方面的要求,他不希望他们成为一个书呆子,而要他们能做事,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也是儒家学问的中心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