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商家也变得蠢蠢欲动,大打孩子牌,应运而生的出现了“儿童经济”这一名词;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日前接受了中央台记者的专访,请他就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解释。
记者:现在在网络还有媒体上,有这样一个新名词,都提到了“儿童经济”。我们该如何理解“儿童经济”呢?
姚景源:我也是注意到“儿童经济”这个提法。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比如他们的吃、穿、用,以及他们的游戏、学习等等一系列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儿童玩具、食品、服装、家具和各种各样为孩子们成长,提供的各种补习班。从需求和供给这两方面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市场。应该说,“儿童经济”是整个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为我们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拉动力。
可以从“儿童经济”中剖析到30年改革开放的变化;比如,改革开放之前,那时孩子们的吃,是很简单的。现在的孩子们都吃奶粉,30年前,计划经济时期,很多孩子甚至都没见过奶粉。
计划经济时期,穿衣服要用布票,都是老大穿完给老二,老二穿完再给老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的玩具都是非常简单的,不像今天都是电子化、现代化。“儿童经济”,看孩子们的今天,所享受的这一切,真的能够看到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那么,这么大的一个“规模经济”,显然,我们的商家眼睛都盯在这里。我认为,“六一”前夕,几乎所有的商家,他们都瞪大了眼睛促销。千方百计地“打孩子们的主意”,似乎所有的产品,都千方百计地与儿童挂钩。孩子和家长,包括商家,都在进行一种紧锣密鼓的准备。分析“儿童经济”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儿童经济”确实能够表明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除此之外,它还能说明哪些问题?
姚景源:“儿童经济”一方面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就,另外也表明了科技的进步。我们过去的儿童玩具都是非常简单的,布质的、手工的,现在都是电子的,科学已经运用到儿童玩具上来。现在的儿童服装,新的纺织面料、新的工艺,也都运用到这方面上来。“儿童经济”包括经济、科技、社会,也包括今天的主体——独生子女。
在独生子女这种状况下,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渴望,对孩子的爱,都有了那种更重要的社会性的意义。因此,这都构成整个推动“儿童经济”的要素。
记者:我们也注意到,“儿童经济”中,有很多的父母给孩子买了大量的玩具,可能成千上万的玩具,但是,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去懂得珍惜它,或者说,这些玩具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并不像我们相向的那么大。“儿童经济”中间是不是存在问题?或者是误区,引到我们犯了一些错误呢?
姚景源: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孩子的父母去思索。我们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的“爱”,就是需要什么样的“爱”?究竟应当体现在哪里?我认为,孩子对父母的“爱”,最渴求的还是精神上的“爱”。但是现在的父母,对这个“爱”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对于孩子的“爱”是基于对他们物质上的满足。因此,孩子与家长在交流上,精神层面的越来越少。相反,为了弥补这些,就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商品上的东西。比如,对于大量的玩具,孩子玩过之后,并不感到快乐。如何去看待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从“儿童经济”的角度,我们又看到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儿童用品,价格太高,有的高的都离谱了。例如,一件儿童服装,它的价格甚至超过了成人的服装。一部儿童的推车,价格可以有1000多元,超过了成人的自行车。一个儿童电动车,可以几万块,这个价格几乎都可以买一辆微型小汽车了。因此,我认为,儿童用品{dy}个问题就是价格高。另外,儿童的用品,有一个低俗化、成人化的倾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呢?为我认为,买卖双方都有责任。家长不知道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只知道不断满足。其实孩子对精神上的爱要更深,更渴望。
按照经济学原理,一种商品的定价是成品+利润,在儿童用品上,除了成本+利润以外,商家又加了一个家长对孩子“爱”的错误的理解。是家长对孩子错误的“爱”,导致了儿童用品价格的离谱。另外,商家也有责任,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比如,当我听到奶粉里有三聚氰胺后,我简直崩溃了,一直在想,孩子用的东西里怎么能够加这些呢?作为商家,已经没有道德底线了。应该本着对孩子们的“爱”去生产产品,不然,价格虚高、低俗、暴利,“儿童经济”就没有可持续性。
记者:“儿童经济”有一些问题,面对问题,无论商家还是企业,或者家长,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市场中间,国家和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姚景源: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我们的儿童,爱护好我们的儿童,要让我们的儿童健康、茁壮地成长。因此,在“儿童经济”上,政府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对那些有害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政府要坚决依法打击。对于那些所谓利用“儿童经济”谋取暴利的,进而又伤害了我们儿童利益的,对于这些,政府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
例如,有的照相馆,给儿童照相化妆,一个很小的姑娘就染了头发,浓妆艳抹的,这实际上不是在爱这个孩子,无论是商家还是家长,这分明是在摧残孩子们的心灵。还有利用孩子做广告的,推销食品、药品、日用品,孩子都很天真,让孩子们去说成人事先拟好的词,说假话,这都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
记者:我们刚才谈到“儿童经济”中,主要都是一些物质方面的,但是在文化方面,国家似乎比较薄弱,例如很多的儿童动漫片,都是进口的,有很多的儿童书籍,也都是国外制作和出版的,在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未来我们应该怎样去追赶?
姚景源: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儿童教育中{zd0}的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发展好我们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一定要有为孩子服务的这样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的动漫片,都是国外的,孩子看的都是似懂非懂。这些难以向孩子正确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当然国内的也有一些好的,但是数量太少,而且质量又有待提高。另外,出版也有问题,现在特别缺少适合孩子们的读物。
我小时候有本书是《十万个为什么》,我是边学好学校的课程,边读这本书。它是由我们的科学家编写的,从中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但是今天却缺少这方面的东西。我想当今的科学家、经济学家、方方面面的专家,都应该提起笔来,给孩子们写东西,都给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在孩子的教育上,现在的孩子,经过30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应该说我们的孩子在物质方面,已经不需要什么了。现在中国的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与全世界来比,我们都是比得上的。
现在我们真正缺少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因为这方面,我们确实是太薄弱了。因此,在“六一”节到来之际,我们每一个爱孩子的人,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能够有一个更伟大、更辉煌的发展前程的人,都应该从今天的孩子抓起,我们都能够关爱我们的孩子,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点事情,实实在在的好事情,发展我们的产业。现在讲要调整结构,其中也应该包括加大为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精神产品的文化产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