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岁末,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安阳县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得重大考古发现,经xx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认定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曹操高陵”。这一消息,一时引起公众、媒体和学术界热议。 有关“曹操墓”的消息,甚至吸引了海外媒体。据报道,韩国着名小说家李文烈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名着《三国志》,多年来在韩国畅销不衰,“曹操墓”被发现的消息,在韩国又引发了新的“曹操热”。与此同时,美、英、法、加、伊朗等国的逾200家媒体,也对此消息给予了关注。 议论的“热浪”,自然会波及位于我市东阿县鱼山乡的曹植墓。 消息传出不久,就有专家称:曹操的儿子之墓,早在1951年就已经得到发掘,并受到学界的公认。那次发掘,相比之下明显可靠。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梅田撰文提议,可以找到曹植遗骨,用DNA比对的方法来鉴定安阳“曹操墓”的墓主身份。 关注者的目光,随之集中到曹植遗骨上。当人们获悉聊城地区当时属前“平原省”管辖,“平原省”撤销后,曹植尸骨下落不明、“辨骨认亲”已不可能时,难免唏嘘不已。 在网络上,网友们的关注目光也延伸到聊城。比如百度网站的“曹操吧”,就有一些吧友建议:鉴别安阳“曹操墓”真伪,分析比对曹植墓很有意义。 东阿县文化局副局长杨新告诉记者:元旦短假期间,虽然天气寒冷,但鱼山曹植墓风景区游人不减往年。至于是不是受到了“曹操墓”消息的带动,尚需谨慎断定。但据了解,已经有一些和关注者赶来聊城市和东阿县“访古”。 我市应有何等作为? 对“曹操墓”消息引发的热潮应该保持冷静、坚持客观;但聊城也应从中受到启发,围绕曹植墓做好准备、搞好进一步的规划。——采访中,被访者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对于围绕曹植墓应该有怎样的作为,被访者们的意见可以集中为两点: 一是着眼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以此为带动,通过多种渠道传播相关知识。“像三国历史、《三国演义》、建安文学、曹氏家族知识等等,都可能从最近的报道中引发关注,并吸引关注者登堂入室,培养起对文学、历史、地方史方面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强聊城人的自豪感和热爱家乡之情。”语文教师任宁明这样说。 二是着眼旅游开发,促进鱼山曹植墓风景区乃至东阿县、聊城市的旅游。始建于魏太和七年(233年)的曹植墓,是{gjj}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底蕴深厚。梵呗寺是中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发源地,地位尊崇。而曹植又是“改梵为秦” 的中国化佛曲——梵呗之音的创始者。仅从这些亮点,就能知道鱼山曹植墓风景区开发潜力之深厚。如果辅以阿胶博览游、黄河文化游、喜鹊吉祥文化游,更进一步与我市及周边地区名胜古迹搞好联合,前景应该比较乐观。
相关链接:曹植墓 古墓葬。位于鱼山西麓,坐东朝西。建于魏太和七年(233)。 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鱼山八景之一的“星落陨石”,北傍曹植读书之地羊茂平台。墓顶悬崖峭壁,灌木葱郁。1700余年来,古墓沧桑,历经磨难。据记载,早年:“兆茔崩沦,茂响英声,远而不绝。”隋建《曹植墓神道碑铭》载:北齐皇建年间,曹植的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帝恩准,在鱼山“复兴灵庙”、“雕镂真容”。又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载:“元时以王为东阿城隍,后令宫钦改正其讹,别祠王于邑城。其后城迁祠废。明隆庆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设庙貌”。因经年久远,古建筑均已湮没不彰,目前只剩几幢古碑。古碑中隋开皇十三年(593)所立的神道碑甚为珍贵。该碑高2.5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顶呈半圆形,石料较粗,为灰白色岩石质,有额无题字,但龛中,粗镂造像,因年代久远,造像面容已毁,只剩残迹。额背浅雕盘龙,尚清晰可辨。碑文22行,每行42字、43字不等,共931字,漫漶脱落57字,现存874字。此碑早年曾湮没在大清河(今黄河)中,到清代始捞出,还置于墓前,并建碑楼保护。另外还有2方石刻也较为珍贵。其一是明传碑,字迹剥蚀严重,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另一方是大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诗,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傍徨。”墓前现还存有清代题诗碑和民国时期墓碑一幢,保存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