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翎刀——xxxx
  明嘉靖戊戌年间,安南内乱,朱厚钦点兵部尚书南下安南平息番乱。毛伯温出征之时,明世宗赐一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锣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平安带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此诗平仄合辙押韵,气势恢弘,颇有几分扫平天下一旷六合的抱负。这首御制诗也因此被收录于《》中流传甚广。可是其中所提如秋水一般的“雁翎xx”到底为何种型制的兵器,恐怕现代人大多不知就里,故笔者勉力为文介绍“xx”这种中华民族特有之古兵器的来源、型制以及关于它的xx。   明人所绘出警入跸图,可见图中骑士所配xx   xx的称谓最早见于《魏书·傅坚眼传》中的一段记载:“萧斌遣乾爱诱呼之,以xx为信。”但是这里所叙及的“xx”与明清时期流行的“xx”还不一样,指的是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所流行的一种被称为“环首刀”的佩刀。这种佩刀通常长90~128cm,刀体宽3~4cm,最厚处约1cm,刀身狭长挺直,无血槽,无刀镡,刀茎末端装饰有圆形、扁圆形或椭圆形的铁环,佩带时以刀鞘上的“彘”或双吊耳悬挂在腰间。环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时间几乎贯穿了从西汉中期至隋末唐初将近800年的历史,可谓中华短柄战刀的鼻祖。   而明清xx的历史演变源流可以上推到盛唐年间。唐代绘画巨匠吴道子(公元680~760年)在长安景云寺绘制的xx壁画《地狱变相》图中就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环首刀的刀型,从画作上看,此刀利用绳索和刀鞘上的双吊耳悬挂于腰间,刀柄加上了刀镡,刀身已经由直变弯,同时宽度也加大了。无独有偶,陕西省西安市等驾坡村杨思勖墓中出土一尊陶俑,其手中和身上带有两把弯刀,与古画上描绘的那种弯刀极为类似。这一类刀的整体型制已经与环首刀和唐大刀大异其趣,而近于明清所流行的xx了。   当北宋、辽、金之间的战争发展到白热化的时候,一种更为接近明清xx的刀类兵器出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收藏有一把黑龙江肇东八里城出土的铁战刀,这把刀刀身上带有铭文:“大定二十九年大府造”。 “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大定二十九年为公元1189年。这把铁刀全长87cm,刀身宽3.7cm,刀锋近尖处上翘,刀柄为扁平的直形,其上套有椭圆形片状刀镡,刀首已经不知去向,装柄的木材和缠绕刀柄的绳索也已经腐烂不存。   与金朝战刀不同,当时宋朝政府军装备的短柄格斗用刀多是“手刀”,其刀身多是背短刃长的上斜锋,但也有一些手刀的刀尖与上文提到的金铁刀一样是圆弧形的上翘尖。在李公麟的古画作中也有与金铁刀一样的刀类兵器出现,但均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靖康之耻三十余年后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军器监开始新造一种刀类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为“雁翎刀”,自此,这种xx终于拥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到了元朝末期,“xx”开始作为所有以提梁和绳索悬挂于腰间的刀类兵器的总称,从明王朝建立起其后的几百年间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官府的呈文和民间的演义小说中。      明清时期雁翎xx的基本型制特点为,刀身较为平直,刀尖为略上翘的圆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处多开刃,现在一般称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xx无反刃,形式上更近于金战刀的样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xx的反刃甚至纵贯整个刀背)。刀身宽为4~5cm,脊厚0.6~0.7cm(最厚处达1cm),刀身断面为等腰三角形(这种刀身断面被称为“平造”),全长多在90cm左右,刃长70~80cm,刀柄长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翎xx血槽多为一条,清代雁翎xx大部分有血槽数条,而且血槽的形状多很复杂。现在传世的xx中雁翎xx的数量很多,例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用雁翎xx,该刀全长94.5cm,刀身最宽4.5cm,脊厚0.7cm,反刃长约10cm,双面共4条血槽,平直的木制缠绳刀柄,刀首为双弧形,刀镡为椭圆形,锻造精细,刀刃至今仍很锋利。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中还收藏有另一种雁翎xx,刀长70~80cm,刀身宽3.5~4cm,“平造”刀体两面有血槽4条,刀身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的字样,所以博物馆认定这把xx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佩刀,但是这把xx上的刻字粗率且轻浅,毫无融会贯通之气,可能是后刻的伪铭,同时根据其型制细节,可以判断出是清中期工部或兵部生产的“官刀”,而非明代xx,所以笔者对此刀的年代存有怀疑。


郑重声明:资讯 【雁翎刀——xxxx】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