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握着锄头在雕玉- 踏雪寻梅的日志- 网易博客

我们是否握着锄头在雕玉

2010-05-31 15:24:54 阅读5 评论0 字号:

我们是否握着锄头在雕玉

---------谈小学教师在备课中存在问题

2010-5-31

今天晚上是六年级家长会,会中,我给家长讲了一则寓言故事。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却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此寓言意在告诉家长:你们手中也有一块可爱的玉,那就是你们的孩子,可是如果你用锄头去雕刻,多年以后,这块玉便变成了与平常石头无异的石头。

看着家长深思的模样,我在想,握着锄头在雕玉的又何止是家长,难道我们做教师的不是?说到这,也许有些教师会愤愤不平:谁说我握着锄头,我可是高等院校毕业的正牌大学生,脑中理论无数,先进理念若干,这都是与进俱进的。

此话不假,现在中等师范辙消,剩下的都是响当当的本科师范,此举研磨出来的学生自然是胸中多墨,手执先进的武器,比如收割机,比起还在躬着腰,用手一眼眼收割稻谷的农民来说,表面强多了,殊不知,细看之下,便可知,先进的收割机里面,除了加入了笨重的金属之外,并没有先进之处,速度并没有快多少!且看我们教师在备课中的教育现状:

新课改的春风已吹进全国的每个角落,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革命,都受到课改理念的熏陶,都在努力践行着并改善着自已的旧行为,就备课来说:教师们对备课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但对于怎样备好课,怎样的备课是有促于教学和自身的发展等问题却是厘不清,道不明,不少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打着教改的幌子,走着传统的路子。表现在备课上仍是“师唱歌来生听歌,无忧无虑又一周”“名师名案真好用,不动一分一毫免费送”等拿来主义,学生所得甚少,教师们所教甚苦。如此种种的备课积弊,特级教师杨九俊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点:强xx师的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xx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忽略对课标的解读

有些教师根本不管什么课程标准,也不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是什么,案头上放着不乏教科书、教参和各种业已形成的名师名案,可惜偏偏少了{zj1}指导意义,不可不读的课标,学校在这方面也没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研活动中也少有专门学习课标的安排,所以其重要性得不到重视,教师的思想上似乎对课标持有可有可无的态度。他们只xx课时教学目标,对照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重视课时教学目标,忽略课程目标。在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虽然写明了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三维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没有结合学生问题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往往只是虚设。

2.对教材吃不透、钻研不深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料,能否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研读是否到位,对编者的意图是否明了,对教学重难点部分是否抓准,如何突破难点的战术是否恰当等,但现状却是大多数教师没有深入地研究和把握教材,只是蜻蜓点水或只是熟悉一下教材便持刀上阵,有的甚至连习题如何解,有哪些方法解也不甚了了。或者在备课中只xx一节课的知识点的教学,表现为一种点状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备”教材和“备”教参,往往xx了知识点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把自已的思维局限在“点”里面,既忽视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的联系,也忽视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联系,更忽视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生命实践的联系。这样备出来的课只有点,连不成线,更形成不了知识面。

3.xx学生少,过重如何教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的地位不可撼,不少教师只xx自已如何教,备课的内容都围绕教者在转,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这个活生生的人早具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决定着教者如何教,可惜教师对他们的xx太少,一刀切的教案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做到照顾全体,以教师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程序编制,具体表现就是“备”教学程序、“备”标准答案。所谓教学程序,就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提出的“五环节说”,即“准备—复习---新授---练习----小结”的教学过程;所谓标准答案,就是还没有开始上课,教师已在备课中写出了他所假想的学生应该回答的结果,而这个答案不仅正确无误,而且还是{wy}确定的。

这样的备课是以知识传递为教学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教学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和教师都是以知识而存在的,服务于完成知识的传递这一中心任务,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被忽视了,即忽视了教学最为重要也是根本的育人价值。

教学设计中假设的标准答案和统一的”一刀切”的要求,不但忽视了学生前在的经验积累和个体差异,而且还忽视了学生潜在的多种可能和学习困难,更忽视了学生在成长需要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说到底,是对学生”具体个人”的忽视。

这样的备课中的教师和学生割裂成两个独立的单位,从”学生”围着”教师”转到”教师”围着“学生”转,再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甚至是“双主体”等。这观点都是把老师和学生孤立地对立起来,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的集中表现。忽视了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竹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复杂关系。

概括起来说,这样的备课最为致命的局限在于,首先是对教学中的“人“的忽视,其次是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带来的结果就是教师还比较缺乏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做出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从前者的“备”教材、“备”教参,到后者的“备”教学程序、“备”标准答案,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认知目标的确定,十分突出地强调了以知识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论”。由此可见,这样的备课显然不能为“育主动发展的人”这一教学根本目的服务,导致优生无趣,中生无聊,学困生无法学好。

4.教法单调,学法枯燥,目标没方向

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在我校,虽然年轻教师不少,但中年以上教师也占半数,他们教书年限够长,受传统教法影响甚深,按点就班的教学方法被推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所以虽有新课改课教法的冲击,却撼不动传统教法的根深蒂固,教法陈旧、学法单一,或者是教师的新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融合,课堂上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得不明显,穿新鞋走老路,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此外,教师们不重视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胸中无目标,目中无重难点和关键,备课随意性大,导致课堂无效、低效。

5.处理教材不当,出现“违”教材和“唯教材”的现象

一些教师把备课简单地等同为教材内容的简化和精缩,唯(教)材是举,只囿于年复一年、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研视野停留在老圈子里围着教材转,抱着老三样(一本教科书、一本参考书、一本教案)不放,不学习,不读书,不提高,盲目地尊崇教材。凡是教材中涉及的知识,都是重要的;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已习惯于“教”教材,缺乏创造性地“用教材”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教教材”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执行可以说是“忠实”有加,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教师把读教材的重心放在死抠知识点上,把一篇完整的知识体系肢解成一个个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逐一作答,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太拘泥于细节;有的教师实行“本本主义”教学,不思教材编排恰当与否,不问学生基础的状况如何,一味地机械照搬。教师被动地依赖于教材的结果,常常是教师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不重视使用现成的教材,而是自已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又偏离了原来应该教学的内容,出现了“违教材”的现象。诚然,想要对教材创新是一件好事,但是“求异”并不等于“创新”,要创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应该看到,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教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编写而成的,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之后才被允许使用的,所以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教师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6.过程设计随意,实行“拿来主义”

一些教师是教学参考书的虔诚的崇拜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视教学参考书为法宝,把教学参考书当作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局限在藩篱内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依据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把教学参考书内容{jd1}化,把整个课堂教学变成教学参考书的翻版。尤其是不少青年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未认真读懂、读通文本,就急忙翻教学参考书,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教学过程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生搬硬套的课堂成为“四不像”,被人牵着鼻子走。

如此备课的结果,自然是不能达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宋朝诗人黄庭坚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课堂的一切成效取决于备课是否精密和精心,面对学生们这片玉,我们做教师必须备课得法,放弃锄头,紧握精美的刻刀,精雕细刻,把自已的思想倾注其中,把自已的心血倾注其中,方能成就精品,造就人才;方能使我们的课堂华美而不离实在。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我们是否握着锄头在雕玉- 踏雪寻梅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