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勇: 物理学之xxx(5)

自由谈(119    物理学之xxx(5)

               孙明勇  

  

  

2).  聚散变易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物质一定不停地聚散变易、运动。引起变易、运动的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力来自物质与生俱来的能量,物质必然有能量,因为有能量而有“力”,而必然不停地聚散变易;也必然有质量,因为有质量而有形。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成、生、大、逝、远、反”都是表动态的,变易。我理解“成、生、大、逝、远、反”也就是生、长、化、收、藏,按照五行规律变易。因为有物质这个“阳”才会有天地即时-空宇宙,所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物质是“先”于时间空间而“生”的,这个“先”不是时间,而是因果关系。物质是因,时间空间是果。即是说以“人(物质)”为主体,时间空间是因为有物质运动而被我们认识的。在这个宇宙之中,物质的形状在长“大”,即从“无”到“有”,成长壮大,有形状,为“实在”;“大”然后又在“逝”, “逝”即辐射、发散,发散是向“远”方,离开,消逝,变“无”, 再“反”,从远方返来新的以太,“无中生有”, 重新聚合再生。自发地、周期性地变易;运动、变易就有方向,“远”说明方向是从核向“远”方向;也会有其他物质的“逝”“反(返)”而来,使它再生,“反”说明聚合的方向与辐射方向相反。物质不是孤立的,物质不只有它自己存在。“孤阴不生”,能生,说明空间一定有我们未知的精微物质存在,“独阳不长”,能长,证明总会有微物质从其他空间“反”来,但是还得有天时、地利相助也即时机、环境合适,在适当的时空点阴阳和合才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明物质可以“无中生有”。这个“动”是从“无”中“反”来聚合,有动就有信,能够被感知;这个“用”就是发散,消耗,使“弱”然后“逝”。 活脱脱一个聚散变易的图景!既然环境温度不可能达到{jd1}零度,说明物质必然会聚散变易,热力学第三定律也证明聚散变易是物质的本质特征。物质在不停的作聚散运动。每个微粒子在自己的运动路径上,都很有机会俘获从不同方向来的其他更小的微粒,当它俘获从不同方向来的更小的微粒,使自己再生,成为又一个微粒子。这就是“无中生有”了,再生,从无到有,有形,逐渐增大,充实,大到能被我们认识。

物质的阴阳属性按照五行生克规律在不停地转换、变易。在场(天地)中变易。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也”,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道”的本体是虚无的,万物生出而生动,死后又归于寂静虚无,所以万物之根归于寂静无声的“道”。老子称为“无”。“无”不是没有、真空,而是存在还不能够被我们认识的精微物质。“道”是本体,兼“有”和“无”,“无”是“道”的主体(不是说宇宙暗能量占94%吗?),“有”是“道”之用。天地万物在“无形”中产生,从而变成“有”,“无”之“用”而成为“有”,即“有形、有实”,也就是我们常人理解的有生命的,所以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地万物”。一个“生”字,表达了从无到有,成长壮大的变化,活生生的变化。“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的产生并不是毫无规律的,为所欲为的。“道”生万物是从“无”到“有”,再复归于“道”,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所以老子曰“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曰:“道法自然”。所谓“自然”指的不是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生成,是不以任何意志而产生的,与上帝无关。所以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尊重自然法则,若有意而人为,就违背了客观规律。再次,老子对宇宙的变化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再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是讲对立平衡的,说的是万物都是靠的阴阳平衡,它们互相对冲,但是{zh1}达到一种和谐。这就是“虚无”和“对立平衡”的宇宙观。

质量不是从能量中产生,而是质-能一体,阴阳互根互生。质量能量同时变化,形、体、位、质、能都在循环聚散变化。聚合使质量、能量聚集,聚而成形,实在。发散使质量、能量减少,转移,改变形态。散而失形,虚无。聚散变易使物质变形、改变能量态。不同的物质以自己为球心向外发散较小的物质──介子、中微子、电子、光子以及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不同物质发散的粒子运动速度,初相及能量不同。我们在定点就看见离散的粒子“生灭”的“频率”不同。光是“一份一份地”(量子化的)发出的,两份光子之间有一个间隔,这难道不是一种生灭吗?一份光子是生,间隔表示灭。在一定范围内看见时有时无的、离散的、不连续的“粒子”。发散完了,走向“灭亡”。“有归于无”

热辐射就是我这个理论的{zh0}证明。

1. 辐射就是发散,“放射性物质”,“波粒二象”,“电磁波热辐射”。物质的“色、香、味、形”不正是物质不断发散的证明吗?

2. 环境温度一定在{jd1}0度以上,而0K以上环境,就有一定有热辐射。明白就是说:物质一定发散。热辐射使环境温度升高,说明环境中所有物质都在“受热辐射”,在聚合。这正说明聚散变易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3. 辐射的方向是从核心向外,因此,空间不空,一定有物质辐射的微物质“元气”弥漫宇空。这就是能够“无中生有”、粒子量子化存在的原因和依据。

4. “核聚变”、“核xx” 是人为的聚散变易,它是人为控制的。也向我们证实了物质的聚散生灭特性。“电磁波辐射”“光电效应”是自然的聚散生灭。它与人为的区别在于:一是自发的(在{jd1}零度以上),二是有可逆性(电磁感应、光生电流,电流生热,热使电磁波辐射加剧……),还有普遍性(任何物质?!)。

电磁感应是我的观点的最形象化说明。我对电磁感应的描述是:

1.电子是粒子态存在的,它在不断地以自己为核心,向外辐射微粒,自己则“逝”,逝而远,电子运动(变易)的视觉空间范围叫电场。电子的辐射物只在电场内垂直于电荷的运动方向的平面才能够被聚合,产生磁子,其他方向太散,没有机会聚合。这就是“动电变磁”了,磁力线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

2.场内连续不断地有电荷运动,就连续地在这里产生磁子,连续产生的磁子也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3.磁子也是粒子态存在的,它在不断地以自己为核心,向外辐射微粒,自己则“逝”,逝而远,磁子运动(变易)的视觉空间范围叫磁场。磁子的辐射物只在磁场内垂直于磁子的运动方向的平面才能够被聚合,产生电子,其他方向太散,没有机会聚合。这就是“动磁生电”,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4.一定条件下,动电变磁,动磁生电是互为因果的,自动连续的。它会波状起伏连续交替进行,这就是电磁波或者电磁感应。波的传播方向与电场、磁场方向相互垂直。

电磁感应现象使我感觉到聚散生灭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3). 物质的形态 

《周易*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的道德经中有同样的语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些不正是简单迭代进而产生复杂分形结构的生动阐述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国的先哲们写下这些简单的语句时,他们并不是凭空的猜测,而是的确有着深刻的领悟。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先哲们对世界和人自身的深刻洞察,现代人往往简单将这种思想归结为祖先的臆想。然而,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古人的这种深刻思想时,才发现我们所谓的{zx1}科学理论,先人们早已了然于胸。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集合而成的,它们绝不是简单地堆集在一起,当然必须“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质能一体,阴阳和合。每个原子都占有一个宇宙。每个电子都占有一个更小的宇宙(相对来说)……。物质、原子、电子结构是相对实心的虚球,半径无穷大。原子质量大部分集中在小小的核,原子核只有1万亿分之一厘米大小(核内的夸克质量、体积更小);核的周围包围着比较轻的粒子(电子)构成的云,电子云延伸到距离达1千万分之一厘米。一个原子的绝大部分是一无所有的空间,加上量子因素排除了电子具有xx的轨道的可能性,原子便让人觉得像是一种非物质的模糊的实体了。单个物质内实外虚,呈星云状,以一个核心为实体,外布“电子云”,如恒星,外部在不同轨道上有若干行星,行星核外轨道上又有卫星……。微物质也类似。这使每一个小宇宙都具有这样的形态:内实外虚。他们的发散物也就可以很容易地穿越过这些外虚空间。这些小宇宙空间之间就可以叠加,层层套叠,共有局部空间。因而,任一微粒与周围一定范围(场)内可见或者不可见的存在相互作用。所谓相互作用是它们一定共同拥有并且利用附近的辐射微物质。位置邻近的原子发散物在他们的共同外围生成电子的可能性{zd0},形成“价和”电子,把两个不同的原子联系在一起,使原子结合为分子……构成物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出各种物质。物质发散的微粒会在附近重新聚合,同类的物质的辐射物再生出同样的物质。让我们看见不变的、实在的、静止的物质。其实它们已经经历并正在不断的聚散变易,“万物皆流”。它的位置实际上发生了很微小的来回位移,我们没有能够查觉到。外部粒子聚散引起的边界位置微移动也就以引力作用表现出来。

中子质量=1.67492716*10^-27kg,质子质量=1.67262158*10^-27kg大概差了3个电子质量的样子,千分之几的量级吧,电子质量=9.10938188*10^-31kg。而中子、质子又各由6个夸克构成。 中子和质子的这种差别,人类早就注意到了。1.中子质量大,大约是电子的1839倍 质子大约是电子的1836倍 ;2.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所以二者在同一电场同一位置的受力(加速度)方向相反 ;3.质子的加速度大小仅仅为电子的1837分之一,电子的加速度大,质子相对电子是静止的。

我从这里作出推断:质子、中子、 反质子是同一种基本粒子的不同状态,它们的角色是在不停地相互转换的,几种夸克也同理。中子正处于平衡状态,所以不显电性;质子内的夸克们刚向外辐射出微粒子,质量比中子略轻,有“空位”,质子显正电性;质子、中子质量大,相对静止,成为自己的宇宙核心。它们都只是暂态!当带正电的质子获得若干微物质(比如光子),就变成为中子,中子失去电子就变化成为质子。中子质子成对出现,在不停地相互转换,就表现为自旋。电子是他们的发散物的聚合体。电子刚由更小的微子(比如中微子)聚合,表现为负电性;物质聚散变易,有平衡态、欠平衡态,也会有过平衡态。也应该有聚合过量的情况,反物质是过聚合态的物质。过聚合态肯定是不稳定的,持久性差,寿命短,如反质子。反质子衰变后成为中子,再成为质子。欠平衡态的质子相对反质子、中子更“稳定”,是常态。这也证明聚散变易是本质特征。反物质质量会更大些,显反电性。我的推断得到前段时间网络的报道的支持。(注:附001)

电子辐射物质成就光子,光子辐射物质成就磁子(我认为存在磁子这个东西,当然它太小,比光子更小,还不能够被我们“看见”),磁子聚合为电子。电子是原子核发散物的聚合物,光子是电子的发散物的聚合物,磁子(我认为有磁子)是光子的发散物的聚合物……。有的发散物我们称为“中微子”、“胶子”、“介子”,有些发散物暂时就只能够用“无”或者“气”来称呼了。粒子的运动方向在无干扰时只应该是放射状直线的(邻近物质引力会引起弯曲但不是旋转)。比如原子核内夸克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是达到聚散平衡,夸克之间的辐射物质称为胶子,好似胶子把夸克胶联在一起。

4.).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指一切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质量,实在体,我们用空间几何形状来描述它;能量,阴虚,变化,我们用波函数来描述它。波和粒是一个物质的阴阳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以的两方面。也就是对立和统一的,互补的。所谓“波”,是聚散变化的规模以及状态,“粒”是离散的聚合物暂态实相。波和粒是金银盾的两面,是从时间看物质的变易或者空间看变易的物质。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象”、“ 有物”正是说物质具有波-粒二相性,有精则是说还存在介于阴阳之间的“元气(以太)”;“有信”则说明它的波粒二象、阴阳两性能够被感知。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光是在不断地生灭聚散,表现为时隐时显,是量子化一份一份不连续传播的,它是负阴抱阳、阴阳共体的粒子,有质量和能量。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每一微粒在运动路线上都不断以自己为核心向外发散更小的微粒,使自己逐渐小,虚化,消失(即不能被感知),所以很快就“无”了;辐射的方向是向“远”方;发散使粒子“逝”而“无”,这个“无”或者说真空不是没有,而是表示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观察到它们;此时没有,彼时间有,或者此位置没有,另一个位置出现。但到一定时间空间,它又再生了, ..。。。。。。。。。….  …….。。。。。。。。。。。。…..  …...。。。。。。。。。…因为它是不断地在变易,它看起来是量子态,一份一份地不连续,所以是粒子态,量子化存在。光子静止、质量为0的时间它是不存在的,无形的,为“无”,曰“逝”。凡物质都是变易的,运动的。质量是随着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说明它在聚散变易。有生有灭,灭后还会生。在每一条光线线路上,我们以自己的认识能力就看见离散的一个个的“粒子”。“粒”是形态、体积、能量载子。粒子,同时它又是波动着的、变化着的(体积和位置或者说质量P和动量q)。对过去、变易过程则只能以虚态,“波”的方式反映,这些粒子聚散变易使它的体积、运动速度、承栽的能量都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就是“波动”。“波”不是实在的运动路径,而是“阴”的、“虚”的聚散状态,变易规律。

我认为:1.粒子的运动速度与粒子质量相关,各级别的粒子都有自己的速度范围及平均速度。2. 质量大的粒子,速度更慢。3.粒子在聚散,速度是变化的,是与它聚散状态关联的。光速29.997万KM/秒是平均值。4.超光速的物质应该存在,还没有被发现是因为它的质量肯定更小,体积也更小,我们没有那么精细的标尺就无法量度它。中国学者王力军发现300倍光速可以解释和理解 。

5). 轨道与能级

我认为:电子绕轨道运动是不真实的。我这样理解轨道及能级:能级即生灭点半径,同半径的位置称轨道。

能级  物质总在变易,原子不是稳定的。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它在发射,也在吸收。稳定瞬间是平衡态。同类的发散物肯定在同一个半径处聚合,这就有电子“能级”。在每一个能级上它最容易聚合相同的微粒子,更远处分散,太小,更近处还没有微粒。质能不同,量子数越小,对应的壳层离核越近,其能量越低。不同能量级上它的速度以及频率(波长)应该是不同的----越来越快?快过光速,我们就找不到它了。只有集结到足够大,比较慢的微粒,我们才能够感知。所以我们现在还只发现120多种原子,其中比较大的都是放射性的元素。同能级电子数不同,原子的价电位不同,应是原子核发散速率不同(与夸克数量结构有关)的反映。发散速率不同,在同一半径(也意思味着同时机)聚合的机会不同,同能级电子的“个数”就不同。原子之间的亲合能力(化合价)也不同。相邻原子的发散物应该在它们的共同外围聚合,这就是“价和电子”、“化合物”、“分子”。惰性气体、不活泼物质,说明它们本身的聚散是相对平衡的。金属、非金属则是它们分别为发散型或者聚合型物质,有互补性,因而相互“吸引”,产生酸碱性,正负电性。

轨道  许多速度相同的粒子在同一个能级上依次生灭就形成轨道,轨道分层次,同类的发散物肯定在同一个半径处聚合,入轨前是“微子”,看不见,半径外又分散,虚化,只在轨道处聚合后可见。这个电子又会辐射,“逝”,然后又由外部其它辐射微物质“反”来再“生”。多个粒子态电子组成一个在绕轨道旋转的电子。电子绕核旋转运动实际是不同时间在不同地点看见的不同电子的暂态。先后辐射的电子速度会有少量差异,快些或者慢些,不会总在同一位置,位置会偏左或者偏右一点,在同一原子的同一半径,电子(物质)在左侧更易重聚,它就表现为向左移动。整个旋转轨道上我们就先后看见1-N个电子的向左聚散。这不断生灭的若干电子就成为了沿轨道左旋或者右旋公转运动的{wy}一个电子了。我们认为是“一个”粒子向左旋,反之我们说它右旋。泡利原理认为同一个轨道只能够有一个电子就好解释了。旋转轨道半径内、外没见踪迹原因:1.是它速度快 2.是它形体在变易,“大”之前和“逝”之后都不能够看见。

自旋  原子以电子为壳、以“电子绕核旋转”为“自旋”。电子以电子的发散物为壳,以“电子的发散物绕核旋转”为“自旋”。自旋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公转。质子、中子,夸克之间不断地因为聚散而交换职能,看起来好象是在自旋(+-2/3,+-1/3....)。粒子对的自旋方向总是相反是因为它们总在你聚我散,互用辐射物质。

6).  电磁感应 

光、电、磁就是同类物质的不同状态。光本身就是电磁波,电磁波也有诸如折射,反射,衍射,干涉,偏振等与光一致的现象。

电子发散为磁子,更小,更快,众多,各方向外(只在垂面聚能,其他位置散乱),磁聚而为电子(只在垂面能聚合,其他位置散乱) ……。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总是线圈芯处最强。电子以自己为核心不断向外发散微粒。在一个平面圆轨道上的所有电子发射的微粒一定会同时向轨道中心聚合,形成一个个磁子在与电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运动,产生磁通。下一层再生成一个……。在一个与电流平面垂直的平面圆轨道上的所有磁子微粒一定会同时向轨道中心聚合,形成一个电子。下一层再生成一个……。在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电流。如此电子发散变磁,磁聚合生电……,因为连续的“动电变磁,动磁生电”,在空间就成为电磁波的传播。定向发射电子、光子,是人为有控制地使电子、光子在一个区域内不断地前仆后继地产生,形成电磁波。

电磁感应是我的观点的最形象化说明。

1.电子在不断地以自己为核心,向外辐射微粒,自己则“逝”,逝而远,电子运动的视觉空间范围叫电场。它的辐射物只在垂直于电荷的运动方向的平面才能够被聚合,产生磁子,其他方向太散,没有机会聚合,只能够当“以太”,消失在宇宙之中。这就是“动电变磁”了。

2.电场内连续不断地有电荷运动,就连续地在这里产生磁子,连续产生的磁子也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3. 磁子在不断地以自己为核心,向外辐射微粒,自己则“逝”,逝而远,磁子运动的视觉空间范围叫磁场。它的辐射物只在垂直于磁子的运动方向的平面才能够被聚合,产生电子,其他方向太散,没有机会聚合,只能够当“以太”,消失在宇宙之中。这就是“动磁生电”。

4.一定条件下,动电生磁,动磁变电是互为因果的,自动连续的。它会波状起伏连续交替进行,这就是电磁波。波的传播方向与电场、磁场方向相互垂直。

5. 这个电磁波现象正好证明聚散生灭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7). “映象”、“阴影”

映象、阴影是物质的小部分发散物在附近平面的时空三维集合体。与原象同频,幅度成比例,与初相有定差(或者反相)但质量能量很小,使它显得是虚的,有形无实。色形味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的较小发散物在我们的感觉器官处的集合。质量能量很小,不实在。有映象、阴影,证明物质是“内实外虚”。 映象、阴影表明它外形没有边界,可以达到无穷远处,当然,离开核心越远,越虚空。它的虚空间是可以与别人共享的。“灵魂”、“鬼神”的“存在”也许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8).  意识和思想 

意识和思想也是有物质基础的,也要消耗能量。我认为:意识和思想是受控制的聚散变易使微物质在人脑内的有规律的变易、运动。我们现在已经能够测量出思维时的脑电波了,这就是证明。

学术动态 № 6594 2010/05/24         p. 20861-20863
 
主编:吴水清 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学术委员会 张志杰纪念室主办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孙明勇: 物理学之xxx(5)】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