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3

32 唐伯虎点秋香

(一)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二)
鸡冠花未放
狗尾草先生

      话说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有{yt}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兴正浓,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学业学得怎样,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知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jd1},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独自在那里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口曰:“梅花桂花玖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
  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尴尬非常,快要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向那师爷瞟了一眼,讽剌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却是一代名人,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荒唐事,从此华安就代替了教师爷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xx,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为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33 龙凤巧联姻


(一)
红灯盘龙,火中龙从水里出
赤鞋绣凤,天上凤到地面来
(二)
席上鱼羊,鲜乎鲜矣
窗前女子,好者好之


  清朝时,安徽书生汪儒扬少年英俊,才思敏捷。{yt},相府的徐小姐出嫁到汪儒扬邻近的陈府,闹新房的整日不散,嚷个不停。新娘徐小姐烦了,以桐油灯上的金龙图案及灯芯为题,吟出一联:
      红灯盘龙,火中龙从水里出
  徐小姐吩咐丫环传话,对不出下联者,不能来闹新房。众贺客无人能对,遂把汪儒扬请来。汪儒扬一听上联,见徐小姐穿的绣凤红缎鞋,便吟出了下联:
      赤鞋绣凤,天上凤到地面来
  徐小姐一听把她比作“天上凤”,不禁大喜。见汪儒扬谈吐不凡,才貌双全,随即修书一封,要汪儒扬去向二妹求婚。
  汪儒扬赶往徐府后,徐老宰相设“鱼羊席”款待。席中徐公说:“闻秀才才华出众,老夫愿以联择婿。”汪儒扬点头说:“请相爷出题,学生领教。”老宰相吟道:
  席上鱼羊,鲜乎鲜矣
  汪儒扬一听,这出边绝妙:“鱼”“羊”二字合起来,是新鲜的“鲜”字,再音是“冼”(xian),乃“稀少”之意,一字二音双意,真不愧为相爷。他正默神,忽听到一个丫环在门外对二小姐说:“小姐好福气,大小姐荐来一位才貌双全的二姑爷,正在东楼,老爷要用对联招亲呢!”汪儒扬循声望去,见西楼有女子身影从窗边掠过,下联便出来了:
  窗前女子,好者好之
  老宰相一听,连声叫好。联中“女”“子”二字合起来,是美好的“好”字,再音是爱好的“好”(hào),喜爱之意。也是一字二音双意,属工整合字的佳对。老宰相高兴地说:“儒扬真佳婿也!”

34 乾隆出对

(一)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二)
沽酒欲来风已醉
卖花人去路还香
(三)
妙人儿倪家之少女
大言者诸位中一人

  清朝乾隆皇帝喜好诗文,整日舞文弄墨,吟诗作赋。相传他当年下江南时,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日,他在乡野间游玩时,见到有一农家门前张灯结彩,欲办喜事。于是他灵机一动,让侍从为此家主人送去三个铜钱和一个上乾隆联,联语是: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家农户的主人真被难住了,三个铜钱,收下不是,不收也不是,左右为难,真不知如何是好。乾隆也很得意,对侍从道:
  “看他们如何办。”
  没想到这家有一个正在读私塾的孩子,晚间回家看见此联,当即代父答道: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乾隆一看,反而两头不好办,只得认输。
  又有一次,乾隆等一行人来到一家酒店门前,只见店前酒旗飘飘,店里酒香扑鼻,乾隆当即吟道:
  沽酒欲来风已醉;
  吟罢,乾隆要随行的大学士应答,大学士苦思良久而无所得,急切间,刚好有个卖花少女从他们旁边经过,留下一片花香。大学士这才对出下联:
  卖花人去路还香。
  酒席上,有位歌女卖唱,她虽然是乡间女子,却长得十分俊俏娇媚。乾隆问其姓,歌女称姓倪,乾隆心中一动,出一联道:
  妙人儿倪家之少女;
  此联利用拆字法,先将“倪”拆为“人”与“兒”二字,再将二字合成“倪”字,并点明这是漂亮的倪家少女,确实很难对。大学士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歌女见他团团乱转的样子十分可笑,同时也很同情,想一想便代答道:
  大言者诸位中一人。
  下联答得更妙。她也是利用拆字法,先将“诸”字拆为“言”与“者”两字,再将二字合成“诸”,并点明这是在座的一位大人。乾隆听后,大为赞赏。他见这位倪姓少女不仅容貌出众,能歌善舞,而且还有如此文采,心中十分喜爱。不久,他即派人将此女带回宫中,封为贵人。


35 一联退恶僧


(一)
是风皆入座,不分东西南北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二)
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三)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李渔和扬州桃花寺的长老慧定是好友,二人经常相聚,清酌浅吟,赋诗作对。
  桃花寺中有一高台,名叫译经台。某日夜晚,二人来到台上赏月。慧定出联道:
  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
      李渔当即答道:
      是风皆入座,不分东西南北。
  又有一次,两人乘着酒兴和月色登上了扬州城外的一座小山。月色迷茫中,远远望去,山头与云天相连,登上山后,又觉天地空阔高远。于是慧定吟道:
  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李渔见山间小溪中映出月影,即答道:
  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
  清初时,江西庐山一带的道士和僧人相互对立,想方设法排挤对方。后来道士斗不过僧人,所有的道观几乎全被僧人占了去,只剩了一座名叫“简寂观”的道观,由李渔的堂叔李道士主持,还在那里苦苦支撑。但是僧人们仍不放手,以钱买通官府,想把这座道观也据为己有。崇奉道教的李渔闻知此事后,忿忿不平,于是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观中的老君殿上。联曰: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这副联语是因李渔所书,故不久便传遍远近。有人称赞这副对联“词锋超妙”,说了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官府和寺僧们慑于李渔的文名,遂未敢下手。一副对联,救了一座道观。

36 “朱项斗联”的另一个版本


两朝天子
一代军师


烹天子父
作圣人师


  相传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楚汉相争最终造成刘姓人和项姓人如同世仇,相斗不止,始终不和。结果既影响了生产发展,又影响了社会稳定。
  某地有两个村庄,一是刘姓,一是项姓,中间隔着一条河。刘项两村人老死不相往来,但就是相互斗联不止。每年的秋季将对联悬挂于村口,无非都是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之意。
  某年,刘姓人早早就挂出了这么一副对联:
  两朝天子
  一代军师
  此联中上联“两朝天子”说的是汉高祖刘邦创立西汉,汉光武帝刘秀创立东汉的故事。下联“一代军师”说的是明朝军师刘基(即刘伯温)的故事。项姓人要想再高过刘姓人,看来很难了。
  其时刚好有一位上京赴考的秀才路过项姓村庄,借宿村里。闻说此事,心想总是争斗下去,也不是办法,便有心促和。于是只身来到刘姓村庄,说明利害,劝说刘项和解,和睦相处,共享太平。刘姓人只当是项姓人想不出对联,才派人来说和,便要求对方出示对联,才肯言和。秀才没有办法,只好亮出一副对联:
  烹天子父
  作圣人师
  此联中上联“烹天子父”说的是项羽和刘邦争霸期间,项羽将刘邦父亲擒获。于是派人告诉刘邦,刘邦要是不肯投降,他就要将刘父烹熟了吃。刘邦听后,对来人说,若是烹了他父亲,请分一杯羹,让他也尝尝味道。项羽终是不忍,便放了刘父。此事对于刘姓人来说,刘邦是个毫无孝道、鲜廉寡耻之辈,极不光彩。
  下联“作圣人师”说的是孔子东游,路遇小孩项橐,与他一番交谈后,孔子说,小项橐“可以为师矣”。
  刘姓人看到秀才抖出这副对联,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确感如此斗下去,实是于家于国无益,遂同意和解。
  自此,刘项两村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相安无事。但是斗联的惯例仍然保留下来,只不过不再是“抬高自己,贬损他人”了,而是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块阵地。


37 张逸民巧对解围


(一)
白狗被火烧,巧笑倩兮披黑甲
青虾受汤烫,鞠躬如也穿红袍
(二)
笋尾如针,白鹤安能针上立
篓形似锯,神蜂专觅锯中行


  粤剧《搜书院》中的书生张逸民,实有其人。他字穆侯,原籍广东文昌县翁田镇人。是清乾隆丙辰年进士,曾随名师谢宝读书于琼台书院。
  张逸民天资聪慧,很有才华,能文善对,至今乡里传为美谈。有一次,张逸民和同学随老师谢宝郊游,看见一只白狗被火烧死于道旁,谢宝为试学生之才,出一联要大家答对。联云:“白狗被火烧,巧笑倩兮披黑甲。”这时恰巧有一渔翁满携鱼虾路过,张逸民触景生情,即时对云:“青虾受汤烫,鞠躬如也穿红袍。”谢宝听后,连声赞扬:“妙哉!妙哉!张逸民真有曹植的诗才。”
  还有一次,同馆某学生新婚,同学们皆欢欢喜喜地赴宴,但一到那里,却被一位冬烘先生所出对联难倒了,秀才们围在一起,面面相觑,不能入席。在这尴尬关头,幸好张逸民到来,大家忙将此事告知。张逸民一看上联:“笋尾如针,白鹤安能针上立。”立即随口答道:“篓形似锯,神蜂专觅锯中行。”这一对,使那位冬烘先生惊叹其才,赞赏不已,于是便恭请诸生入席宴饮。

38 张兰张芳答武后


(一)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二)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唐武则天(690年-704年)时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对神童姐妹。姐姐张兰十三岁,妹妹张芳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特别善于作诗联对。这消息传到女皇帝武则天的耳朵里,她不大相信,便传下一道圣旨,命宣化府火速把姐妹俩送到京都。
  金銮殿上,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听了十分惊奇。接着,武后出联要张兰对:“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这是异字同音联,“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出得新奇别致,要对下联很不容易。满朝文武听了,都不由得皱眉摇头,替张兰担心。没想到那张兰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就对:“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武后面露喜色,连连颔首。两旁的官员们也扬眉舒气,低声议论“情、琴、清、青”这四字同音对得更妙。
  武后接着问张芳:“朕还有一副{jd1},你能不能对上?”随即吟出上联:“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联中“冰、兵”同音,“冻、动”同音,十二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确是“{jd1}”。大臣们手里又捏了一把汗,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张芳的脸上,只见她歪着头,转着一对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对道:“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武后听了十分高兴。众大臣齐声夸赞:“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情,被这小女娃一语道出了。”武后越听越高兴,即令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
  席间,武后拉着张芳的小手说:“朕爱你才思敏捷,又知礼节,想留你在我身边,你愿意吗?”张芳听了,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低头不语。武后又说:“你默许了,好,就这么定了。你现在就做一首离别诗,送送你姐姐吧!”
     小张芳慢慢地站起来,离席即吟:“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吟罢,眼泪夺眶而出。满朝文武见状,纷纷放下杯箸,嗟叹不止。武后也长叹一声,说:“同来同归,二女之愿也!看来真是欲去不可留啊!”于是感叹一番,才命人把张兰和张芳送了回去。


39扇面联



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土也是地,土皮倾斜称坡
女卑名婢,女又被迫作奴






墨磨北海乌龙角
笔蘸南山紫兔毫
笺寄西蜀青莲诗

红尘不向门前惹
青山正补墙头缺
绿树偏宜屋角遮






  传说宋朝苏东坡宦游杭州,某日与友人佛印和尚在家品茶,谈诗论佛。陪侍在侧的苏小妹,听起雅兴,建议三人联语助趣。联语要求,既切合本人实际,又要三方为联,两两相对,成为三副对联。一致同意拈阄定先后。



  佛印首先出句: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苏东坡继之曰:土也是地,土皮倾斜称坡。

  苏小妹续对道:女卑名婢,女又被迫作奴。




  三联巧对,颇为奇美。



  楹联是挂在柱子上的对联,一楹两柱左右各一成对,扇面联打破了两楹为联的格局,三柱建筑亭为多。有柱未必有联。因此扇面联始于何时待考。扇面联元代斗三枪对,元人好为。元曲中较多运用。



  清朝乾隆45年(1780年),增建避暑山庄,添设36景,在青莲岛上筑青扬书屋。乾隆宠姬李贵妃曾在这里吟诗作画,欣赏山光湖色,青扬书屋两旁各建一亭,一为五角翼亭,另一是三柱三角亭,倚亭远眺南山积雪,近听暖流喧波,三柱各一联语: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笺寄西蜀青莲诗。这副扇面联是从元曲摘句,结合山庄景观名,并暗用李贵妃书画的笔墨笺演化融贯而成,巧以北、南、西、乌、紫、青之方向、颜色交相成对,并夸张皇家用物华贵,取典自然,修辞纤巧,无不显出汉字优美。



  可惜这副扇面联和乾隆亲题的烟雨楼联(百尺起空?,碧涵莲岛;八窗临渺弥,澄印鸳湖),皆丢失无存,不知所终。



  关于扇面联,曾有人为家乡桥亭摘马致远曲题柱:红尘不向门前惹;青山正补墙头缺;绿树偏宜屋角遮。
  诗有三韵小律,词有上中下三阕,联有扇面三枪。有人认为皆是异体”“出格(律),其实这正是我国文化丰富,多姿多彩。

40 人穷出奇联


      吕蒙正小时家中贫穷, 一年除夕, 他家中甚么年货也没有, 连米缸也只得一升半合粮. 褴褛的衣服, 打上补钉当新衣. 但是, 有钱没钱, 也要贴春联过年. 吕蒙正也和别人一样, 在门上贴上红纸春联, 不过内容就与众不同. 这春联是: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大年初一, 左邻右舍都聚集在一起看这副怪联. 大家参详了一会, 一个老学究恍然大悟地说道:有了, 『二三四五』, 缺一. 『六七八九』, 差十. 只见南北, 没有东西. 吕蒙正刚巧正在出来, 闻言笑道:老先生看得准, 我确是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众人立时心领神会, 都赞吕蒙正想得妙, 别出心裁.



      吕蒙正这付对联,不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而且代表人民讲出了大家的心里话,看懂了这付对联的人,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怎会不为之拍手叫好!


41 穷秀才妙对夺魁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42     老僧巧对宋之问 


(一)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二)
岭边树色含风冷
石上泉声带雨秋






  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顺路到杭州灵隐寺一游。



  灵隐寺位于西湖北面灵隐山麓!是佛教禅宗xx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三二六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岩洞石壁,景色幽静。宋之问见景生情,便吟了一句:
      楼观沧海日;



  但怎麽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旁坐念佛的老和尚,却信口对出:
      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大惊,正欲请教老僧法号,老僧已进禅房了。



  宋之问夜间重游灵隐,只见寺内月光皎洁,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意,心有所触,又吟一句:
      岭边树色含风冷;



  谁知,任他如何苦苦思索,总是难得有合适的下联。宋之间眉须不展,在寺内踱来踱去。此番情景,又被一旁打坐的老僧看到了。老僧对宋之问说:我替你再对下联如何?接着吟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大喜,一把抓住老僧的手,请告法号,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原来这位老僧,就是隐居在这里,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1)。






注:(1)骆宾王(?——约六八四年)唐朝文学家。婺州(今浙江义乌)人。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读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大加赞赏,并叹息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可见骆宾王文才不凡。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


43 张居正年小志大


(一)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二)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明朝嘉靖初年,湖北巡抚顾璘,在视察江陵(今湖北江陵)时,听属下说,当地有一个七岁的幼童,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于是派人把他找来,要试试他的才华,顾璘见到幼童,遂口占一上联: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起;



  幼童稍加思索,朗声对出下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听后,连忙夸奖,并将自己挂在腰上的玉带,解下来相赠。这个幼童,便是被人称为江陵神童的张居正。



  有一年夏天,新上任的湖广巡抚,带着大队人马,风尘仆仆地来到江陵,在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休息。庙里的住持,连忙叫小僧到庙后瓜园,摘了十多个大西瓜来招待客人。和尚种的西瓜,又沙又甜,巡抚和手下人吃了,只觉得清甜可口,舒服极了。巡抚一时高兴,便顺口吟出一联: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他让前来迎接的江陵知县对下联。这江陵知县是个草包,根本对不上来,被巡抚训斥一顿,赶出庙门。知县狼狈不堪地,从庙中大殿上退下来,刚好碰到,在庙里玩耍的张居正。知县想:这小子号称神童,不如问他一问。知县叫住小居正,将刚才巡抚出的上联告诉他,并求他对出下联。小居正听后说:这有何难?你就对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知县喜出望外,转身又上殿去,复述了小居正的下联。巡抚转怒为喜,但他不相信是知县自己对的,知县只好说出真相。巡抚把张居正找来一看,原来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十分惊异。巡抚对属下说:这孩子长大后定有出息。






注:张居正(一五二五--一五八二),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嘉靖进士,授编修。明神宗时,当了宰相。他在任职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军漕运,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加强内阁和六部权责,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

44    夏默安联考毛润之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别也,春去也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xxx(一八九三--一九七六年)原名毛润之。他是一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楹联高手,生前留下许多佳联妙对。



  一九一七年暑假,毛润之专程到长沙楚怡小学,邀请在那里任教的朋友萧子升!一起徒步游学。到了安化县,他俩听说当地一个羊角塘的地区,有位名人夏默安,是清朝两湖书院的高材生,精通经史,著述甚多。当时,县里一些做官的,如劝学所所长等,曾专程拜访过他。因此,毛润之与萧子升也去拜访他。夏默安听说来访的,是两个年轻的游方学生,心存轻视,回避不见。毛润之三顾茅庐,当毛润之第三次上门拜访时,夏默安才决定先试试来访者的才学。



  见面时,夏默安以杨柳林内鸟叫为题,出一上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别也,春去也;



  听了上联,毛润之联想到这次游学,在调查中,看到的贫苦人家悲惨的生活,又追溯到历史上,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闻百姓饿殍,竟说为何不食肉糜;闻池中蛙呜,竟问为官为私的史料,脱口对了下联: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这一对句,即景生情,借古喻今,不仅对仗工整,构思巧妙,而且寓庄于谐,深含哲理。夏默安想不到,年纪轻轻的游方学生!竟有如此才学,惭愧之余,甚为钦佩。于是,盛情接待毛润之,留他在自己家中住宿,两人彻夜长谈,成了忘年之交。



郑重声明:资讯 【对联故事3】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