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官繁民简”如何?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议“废简复繁”,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上,立场鲜明的两大阵营早已争得不可开交。

简化字、繁体字的优劣判断和取舍,实不始自当今,早已由来日久。我不认为政协委员这一提案是“哗众取宠”,甚至是“政治资源浪费”,但“废简复繁”其实是一个对错各半的伪命题———“复繁”,是可以讨论和商量的;“废简”,却不是一件轻易和现实的事情。因为,我们今天所用的简化字中,90%以上都拜老祖宗所赐,简、繁字有着同样古老悠久的历史,各有其不可取代的旺盛生命力:历史上,“居庙堂之高”的官方文书、儒家及诸子典籍都以繁体字为主流;而在“处江湖之远”的民间,简化字(及白话文)却以现代人难以尽知的规模和范围被普及应用,并未发生想象中的“文化混乱”,这一点,有吐鲁番、敦煌遗书和无数其他出土文物为证。所不同的是,1956年国务院发布简化字方案,是历史上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对简化字作制度化推行。从那时至今,整整两代人已经对简化字驾轻就熟,并心有归属。所谓“废简”,真不知从何说起。

简、繁优劣之辩,又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选择。就理智而言,我可以算作“拥简派”,因为简化字在读、写尤其是认方面有着无可争辩的巨大优势;但作为历史专业出身并从事过多年古籍整理工作的人,我又在感情上对繁体字不舍。汉语因其四声的韵律感,中文因其方块的结构性优美,在世界文明之林突显{dywe}的人文价值。简化字在体现巨大实用性的同时,对汉字之美的解构有时甚至是破坏,也属在所不免。

有人否认有割裂,但事实上的割裂无所不在,尤以用惯简化字的中国内地滥用、错用繁体字时为甚。比如牛年来临之际,不少商家把“送走戊子、喜迎己丑”中的“丑”字写作“醜”;街头巷尾,理发店将“理髪”错成“理發”的也大有人在;皇天后土、皇太后的“后”字被误写成“後”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此类低级的文字谬误,在繁体字通行的台港澳地区,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割裂,既造成文化传承上的割裂,更造成地域交流上的割裂。

稍可兼顾的做法,不妨沿袭历史上简繁并行、各为其用之策,按照“官繁民简”思路,不作制度化硬性取舍,而是顺其自然,把功夫下在规范和教育上。(瞿剑)

郑重声明:资讯 【科技日报:“官繁民简”如何?】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