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
思琳来电:姐姐,你是我的重要听众!
听到她说我是她的“重要听众”,心里热了一下。我说,我一定来!
思琳啊,一眨眼就初三了。07年的暑假,我带着她拍一个专题片,她是我的小主持人。我们分享还没有中译本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在一起度过了两周同吃同住的时光。在某大腕主持人无端指责这个孩子的时候,去揽住她的肩;也在直播的{zh1}{yt},和beifast一起发火吼了当时其实还很小的妞妞。她和我们一起经历了一个疲惫不堪的暑假。那一年她小学毕业,全国{dy}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今年,她是初三{wy}一个作曲专业的女生,请我去听她在初中的{zh1}一场音乐会。
我在这些年里每次见到思琳都会想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在十一岁就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是幸或不幸?结果还是一个因人而异的答案。思琳的同学里不乏专业越来越吃力的孩子,不乏天资聪颖却被父母逼上了音乐道路的孩子……而我面前这个越长越大的妞妞,爱音乐、有自信、存感激。她的初中忙碌疲惫,却也欣喜充盈。没有同龄人的升学压力,却有更沉重的理想和更艰难的跋涉。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我很少见到十一岁的孩子能像她这样坚诚笃信。
我每次碰见思琳的妈妈林阿姨,都会一起感叹:学艺术的孩子太苦了。思琳是附中初三{wy}一个学作曲的女孩子,个中压力恐怕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这份苦,外人恐怕难以理解,比如很多朋友就曾经问我:你什么时候拍一个在电影院放的?你也弄个大片?……我知道这其中有戏谑,也有不解。其实掰开了说,学艺术不难,技艺的层面永远是可以想象和追寻的。而要内心沉沓并又想象轻灵、细致入微且存傲物狂狷、技艺磨练以及情感表达……这是一件多难的事情!有耐性的人可能少了灵性,聪慧的那些又往往放弃了重复的练习,即便都有了,思维和情感的要求永无止境——就算你是个勤勉的天才吧,命运还不一定给你机会——步履维艰。
而更可怕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绝不是教科书上的关系,骄与奢伴,苦难才是艺术的温床。思琳十一岁的时候,就是一个能吃苦的孩子——虽然只是两周电视台的工作,只是疲惫和委屈。我在想,这样一个饱含天赋、勤勉用功、幸福充实的孩子,已经在一条成功的路上走下去。我为什么还希望她能体味和理解苦难,要让她的心去感受纠结与折磨呢?
或许是,面对一个天资极高的孩子,我们这些做旁人的竟少了平淡之心,而希望她不仅是匠人,而是艺术家。
思琳的十一岁,还在唱童谣。而初一的下学期,汶川地震后的暑假,她写出了《向死而生》。那是一次让我心疼的音乐会,我在台下看这个刚刚还是一身红色娃娃装的小姑娘正着一袭黑裙弹奏钢琴时,我希望她能这样感知着苦难走下去,我又希望她只有单纯的快乐——她还没有走出属于童年的年纪。
这一次的汇报是一个七重奏《谑》。在弦乐四重奏的基础上,加了长笛、古筝、打击乐。拿到节目单的时候我惊了一下,我知道她在写七重奏,可是这种配器方式还是让我觉得惊讶又新鲜。演奏开始的时候,我竟然捏紧了椅垫,不知道这个没有指挥的小乐团会不会失误,也不知道思琳的驾驭力究竟如何。……一切都娴熟得让我不敢相信这是个初三女孩子的作品。排练时间仅有一周,效果不够理想,而孩子们的认真让演奏越来越好,接近结尾时好得不得了。音乐会结束,小丫头来不及和我们多说话,就跑出去和伙伴们吃饭了。那个刚刚在台上一袭红裙踩着黑色高跟鞋的端庄明丽女孩转眼就成了一个普通中学生,大呼小叫,演出成功的兴奋掩盖不住。我看着她的小小背影,想想,其实不用为她操心吧,看她多自如。
眨眼思琳就初三了。我看她,似乎变了,可还是那个单纯用功的好孩子;似乎没变,可是分明已经从一个娃娃长成了少女。这是个怎么祝福都不够的女孩,她让人忍不住倾注爱和关注。亲爱的妞妞啊,姐姐希望你一切都好!无论你的作品还是你的心,都是{zh0}的!
=============上图的分割线=============
思琳说:这是我们初三作曲盖世五侠!
在这五个小朋友中间,除了思琳,我最关注谢天,就是中间穿黑衣一脸严肃的小男生!
无他可说,就是——他也很牛!
李思琳作品《谑》演奏中。
妞妞和伙伴们,谢幕。
=============题外话的分割线=============
中间这个男孩子是思琳的这次音乐会的一提,朱可。
大家可以记住这个名字,我估计他会是现在全世界同年龄段小提数一数二的。
技巧和情感都让人惊叹!这次思琳没有指挥,他是事实上的指挥。
只要坚持,必成大器的一个男孩子!
这是思琳同学的作品。我突然被一提的名字吸引——就是这个只给我镜头一个侧影的男孩。
我几乎难以把这个面孔和下面这张面孔联系起来……
男孩子的成长多么不可思议!
好吧我承认《和你在一起》的确很烂!
可是我看哭了一遍,又看哭了一遍……
那是因为勾连起许多作为琴童的回忆,那些苦苦练琴的童年时光。
唐韵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