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蚕桑文化(四)_娜娜宝宝爱的空间_百度空间
中国纺织文物 Chinese textile relics ━ 先秦纺织文物 丝织品 麻(葛)织品 毛织品 棉织品 汉、唐纺织文物 丝织品 汉代丝织品 魏、晋、南北朝丝织品 唐代丝织品 毛织品 汉代毛织品 南北朝毛织品 唐代毛织品 棉织品 汉代棉布 魏、晋、南北朝棉布 唐代棉布 麻织品 宋代纺织文物 花罗 绫 缎 印花与彩绘丝织品 棉毯 元代纺织文物 织金锦 双羊龟背纹提花被面 印金绸袄 挖花纱罗织物 绣花上袄 明、清纺织文物 漳缎 双面丝绒 双层锦 玛什鲁布 妆花缎 栽绒毯━━ 考古发掘出土的历代纺织品和传世的纺织品与衣物均属纺织文物。

    各个历史时期的纺织品及其所制衣着服饰,能从纺织原料、纺织染整工艺、工具、机械等各个角度反映出当时纺织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状况。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因此从纺织文物中还可以窥测其他学科的历史发展。先秦纺织文物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这个时期的纺织品,由于年代久远很不容易保存下来。考古工作者在古代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了珍贵的织物残片和粘附在器物上的织物痕迹。

这为研究中国纺织科学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史料。丝织品 1958年,浙江省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700余年)遗址出土了丝帛(绢片)、丝带和丝绳。丝帛残片(图1)长2.4厘米,宽1厘米,呈黄褐色。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是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度为3.5拈/厘米。1970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中期遗址出土粘附在铜器上的丝织物残痕(图2 )表明,当时已有平纹的纨、绉纹的縠、绞经的罗和 3枚斜纹绮等。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粘在铜器上的丝织品有五种:纱、纨类的有20余例,用朱砂涂染的有9例,双经双纬的缣有1例,回纹绮有1例。说明商代的丝织技术有较快的发展。1955年,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铜剑柄上粘附有多层丝织品残痕。其中有在平纹地上起 5枚纹的菱形花绮,经纬密度为34根/厘米和22根/厘米;有经线显花的纬二重组织的菱形丝织品,经密7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

    1970年,宁辽阳魏营子西周墓出土有丝织品20余层残片。其中有一块是经二重、三上一下斜纹组织的锦,经密为52根/厘米,纬密为14根/厘米。这些实物说明西周的丝织提花技术已有进一步的发展。1957年,湖南省长沙左家塘楚墓中出土一叠丝织品。有深棕地、红黄色显花的菱纹锦。残长32.5厘米,宽23.3厘米,经密为138根/厘米,纬密为40根/厘米。褐地矩纹锦的残长为19.9厘米,宽8.2厘米,锦面上有墨书“女王氏”三字,经纬密度为80根/厘米和40根/厘米。

    褐地双色方格纹锦7块,{zd0}的一块残长17厘米,宽11厘米,经纬密度为140根/厘米和 60根/厘米。几何填花燕纹锦的残长为15.3厘米,宽4.5厘米,经纬密度为126根/厘米和48根/厘米。朱条暗花对龙对凤纹锦的残长为21厘米,宽23厘米,经纬密度为130根/厘米和44根/厘米。这批丝织品表明在战国时期纹样已从几何纹发展为动物纹(见彩图),色彩配置也比较丰富,提花技术已相当进步。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大量战国晚期丝织品(见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丝织品)。

     麻(葛)织品 1977年冬,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约5000年)遗址出土苘麻的双股麻线和三股草绳,同时出土的还有纺专和织机零件。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公元前约3400年)遗址出土了罗纹葛布。经密为10根/厘米,纬密:地部为 13~14根/厘米,有纹部为26~28根/厘米。它是最早的葛纤维织品(见彩图)。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与丝帛同时出土的还有几块苎麻布,都已炭化。

     经纬纱为S拈,经纬密度为24~31根/厘米和16~20根/厘米。1973年,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两块xx布残片(图5),经纬密度为14~20根/厘米和 6~10根/厘米。1978年在崇安武夷山岩墓(公元前1400年)船棺内发现xx和苎麻织物。xx纱有S拈,也有Z拈,经纬密度为 20~22根/厘米和15根/厘米。苎麻布残片的经纬密度为20~25根/厘米和15根/厘米。苎麻纱是Z拈,拈度为6拈/厘米。


郑重声明:资讯 【古老的蚕桑文化(四)_娜娜宝宝爱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