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小龙虾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小龙虾,又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北美洲,二十世纪30年代从日本移入我国,一直处于自发野生状态。近两年来,小龙虾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消费模式风靡全国,成为一匹黑马,登上产业经济发展的大舞台。目前,小龙虾已经成为我国淡水养殖中的一个重要养殖品种,迅猛发展,势不可挡。

    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荆州。2006年,我市开始大规模养殖小龙虾,三年来,我市小龙虾养殖面积由不足1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87万亩,产量由1.6万吨猛增到现在9.8万吨,产值今年可突破10亿元。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2%、29.7%,占全省的64.4%、72.6%。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我市水产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一、产业发展动因

   (一)党委政府推动。由于养殖小龙虾技术简单,投资省、效益好、见效快,能较好地解决我市长期存在的冬闲田撂荒问题,市委、市政府敏锐意识到发展小龙虾养殖将是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出口创汇,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将会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7年初,市委书记应代明亲自率领农业、水产、国土、发改委、科技、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到江陵、监利、洪湖等地专题调研小龙虾产业发展状况,并先后作了“小龙虾应大力推广”、“搞好小龙虾留种工作”等批示。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发文推动小龙虾产业发展,市水产局在荆州区太湖办了2000亩虾稻连作示范点。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研究如何发展小龙虾产业问题,各地也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为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消费市场拉动。小龙虾作为一种大众食品,具有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等特点。过去人们对小龙虾认识不足,认为它是一个危害农业的外来水产品,有的甚至认为它是生活在臭水沟中、以食动物尸体为主的低级水产品,因此人们对小龙虾没有兴趣,偶尔当家常小菜品尝一番,市场上无人问津。近年来随着小龙虾价格飙升,小龙虾“红色风暴”迅猛风靡国内,成为餐饮业最主要的可口菜肴之一。以龙虾为特色菜肴的餐馆遍布全国城镇大街小巷,年消费量多达数万吨以上,如洪湖德炎的风味小龙虾、石首调关的调弦牌小龙虾异常火爆。据调查,仅荆州城区主营小龙虾的餐饮业就达300多家,每年消费1万多吨。国内市场也涌现出了如潜江的五七油焖大虾、襄樊的宜城大虾、江苏的眙盱大虾、北京的油炸大虾、武汉的麻辣虾球等。实践证明,旺盛的消费需求,为我市淡水龙虾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显示出龙虾产业的广阔发展潜力。

   (三)加工出口带动。龙虾全身是宝,许多加工产品不仅可供食用,而且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食品、保健、农业、饲料及科学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我市共有龙虾加工企业30多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就有洪湖德炎、湖北越盛、监利天河、海马、石首兴达、松滋聚龙等6家。今年上半年已加工小龙虾3.9万吨,生产成品虾仁4580吨、整肢虾16140吨,出口2542吨,创汇1648万美元。淡水龙虾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出口创汇连创新高,加工出口的发展,不仅带动淡水龙虾的养殖生产,而且成为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亮点。

   (四)养殖技术促动。龙虾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病害少,能在池塘、稻田等各种水体中生长,养殖条件要求不高,养殖技术易于掌握。龙虾食性杂,无需投喂特殊的饲料,不仅养殖成本低,而且生长快、产量高,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龙虾捕捞方法简单且能较长时间离水,运输方便,运输成活率高。此外,小龙虾在恶劣环境中也能生长良好,非常易于养殖。所以,很多地方把养殖龙虾作为重要经济收入来源,有的利用池塘、小沟、水渠以及房前屋后小池,稍加改造后养殖龙虾,也有的利用稻田养殖龙虾,产量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五)经济效益驱动。多年前,我国水产界对于小龙虾有一种恐惧心理,有的专家上书国务院呼吁禁止养殖小龙虾,后来中科院专家进行专项调查,证明小龙虾是可以防控、可以为人类谋福利的动物。事实上,美国进行虾稻连作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养殖面积达60多万亩,且每年还进口小龙虾20多万吨。基于这一点,老百姓开始自行养殖。1994年,洪湖市、监利县养殖户开始养殖,亩产达到200多公斤,但由于价格较低,养殖出现亏损。近几年来,随着小龙虾市场价格的一路飙升,从最初的1元/公斤涨到现在的14元/公斤,高的甚至达到32元/公斤。池塘单养小龙虾养殖效益也由过去的亏损到现在的获利7000-8000元/亩;虾蟹混养养殖效益每亩可增加2000元以上;虾稻连作每亩可为农民增收1200元左右。由于效益驱动,小龙虾养殖开始在低湖田地区迅猛发展,成为这些地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产业发展趋势

   (一)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国内小龙虾消费量猛增。资料显示,在武汉、南京、上海、常州、无锡、苏州、淮安、合肥等大中城市,一年消费量都在万吨以上。武汉市民今年消费小龙虾2.6万吨,比去年翻番,南京人日啖小龙虾可达70-80吨。旺盛的消费需求,刺激众多小龙虾餐馆开店扩张,小龙虾已成为城乡大部分家庭的家常菜肴。

   (二)国际市场继续看好。目前,小龙虾人工养殖(野生寄养)数量和xx捕捞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欧美国家是小龙虾的主要消费国,年消费量达12-16万吨,而自给能力不足30%。此外,欧美等国对龙虾加工制品的进口需求量大,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在3万吨左右。在美国小龙虾不仅是重要的食用虾类,而且是垂钓的重要饵料,年消费量6—8万吨,其自给能力也不足1/3。

   (三)加工增值潜力巨大。小龙虾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达16%—20%,干虾米蛋白质含量高达50%以上,高于一般鱼类,超过鸡蛋的蛋白质含量。虾肉中锌、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高于其它食品,且肌肉纤维细嫩,易于人体消化吸收。不仅如此,从甲壳中还可提取甲壳素、几丁质和甲壳糖胺等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烟草、造纸、印染、日化等领域,加工增值潜力很大。

   (四)产业发展空间广阔。随着龙虾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龙虾养殖规模日渐扩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龙虾养殖终将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通过龙虾产地建设、品牌创建,拓展龙虾营销空间,提升商品龙虾附加值,加上市场和政府的综合作用,促进资金、劳动力、技术、企业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品牌龙虾产品聚集,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虾品牌产品指日可待。

    三、产业发展对策

    我市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50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15亿元、加工出口5000吨、创汇5000万美元以上。力争将我市建成龙虾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出口创汇的加工地,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淡水龙虾{dy}市。近两年来,尽管我市小龙虾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苗供不应求、生产水平不平衡、养殖基础条件差、技术和服务滞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小龙虾产业的发展,离我市小龙虾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促进小龙虾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规模化养殖。我市现有低湖田100多万亩,发展小龙虾产业条件优越。要统筹规划,在全市大力推广稻虾连作、虾蟹混养、莲藕池养殖、精养池专养和甲鱼池混养等多种模式。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因地制宜推广土地季节性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将龙虾集中连片养殖区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逐步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建设,促进小龙虾养殖上规模、上档次。

   (二)标准化生产。在全市建设3-5个标准较高、管理规范的小龙虾人工繁育基地,年产虾苗达到3-5亿尾,有效解决小龙虾规模化养殖的苗种供应问题。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技术,并形成技术规范;开展科技攻关,选育优良品种和优质种苗;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普及生态健康养殖。尤其是做好小龙虾病害防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

   (三)产业化经营。大力培植洪湖德炎、湖北越盛等小龙虾加工xxxx,重点搞好养殖基地与加工企业的对接,拉紧产业链条。以xxxx为支撑,发展订单养殖生产,同时{zd0}限度地开发小龙虾潜在价值,开展小龙虾深度精细加工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德炎集团、xx虾青素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进行整肢虾等食品、虾壳素虾青素等生物制品的加工,力争实行产业化经营,把龙虾产业做大做强。

   (四)品牌化销售。强化品牌意识,实施精品xx战略,重点打造洪湖德炎小龙虾、石首调弦牌小龙虾等龙虾品牌。加大扶持、整合力度,扩大规模,通过品牌建设工程,带动全市小龙虾产业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力争创建1—2个小龙虾全国xx或全省xx。

 

                                                      --据市水产局<荆州水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我市小龙虾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