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1 16:04:16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王惠影 何大乾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201106)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用循环经济这一理念阐述了发展生态节约型可持续性畜牧业的必要性、发展模式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畜牧业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推行,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zj0}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循环经济正成为一个日益响亮的名词,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纷纷制定相应措施和对策,走一条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畜牧业的高速发展更令人振奋。畜牧业在解决了10多亿人民的肉蛋奶皮绒等供应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相伴而生,那就是畜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来承载高污染、高消耗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在当今国内资源短缺、国际资源竞争和环境危机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增长能坚持多久?缓解环境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是大家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
1.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代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我们的地球正如在太空中飞行的一艘宇宙飞船,我们不断地使用资源导致其不断变少。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发展需要,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展示其创造力量,毫无顾忌向大自然索取,致使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仍。可喜的是,从80年xx始人们开始强调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防止污染产生,在90年代对循环经济思想的认识则有了重大飞跃,尤其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循环经济迅速崛起。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基本特征进行社会生产,将“资源——产品——废物”这一传统的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建成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zd0}的发展效益。它能延长生产链条,推动资源的节约型使用和合理开发,能积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这正是实现生产、环保共进,“富”与“美”和谐的佳策良方。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循环经济思想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和理性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主体的生存论整体发展与客体的存在论整体发生的高度统一,以及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否定对象服从自己的目的) 与客体对主体的制约( 实践不能超过环境对发展的承载力) 互动。发展循环型生态畜牧业, 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是节约资源, 使畜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 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坚持不懈地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环保型畜牧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 重点推广畜牧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图1)。
图1 循环经济模式图
我国循环经济刚刚起步。1998 年从德国引入循环经济概念,确立“ 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 年从可持续发展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首先在石化、化工、冶金、轻工、船舶五个行业开展试点。近几年来,国家环保局、发改委、环境研究机构、科研所以及诸如曲格平、吴季松、冯之浚、周宏春、段宁等学者也开始涉足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我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部分省市地区(如辽宁、贵阳、包头等)也相继进行了试点,并初见成效。尽管如此,在养殖业方面循环经济几乎还是空白。在遭遇了“禽流感”之后,为保证中国的食品卫生、生态环境、人畜安全、构建节约型社会,养殖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养殖业中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2. 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节能型可持续性畜牧业的必要性
2.1 是饲料用粮短缺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畜牧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持续20 多年快速增长。1985 年和1990 年我国禽蛋和肉类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1 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畜牧业生产大国。到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我国主要畜禽产品供求状况基本平衡, 扭转了历史上畜禽产品长期短缺的局面。2005 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到7743.1万吨, 禽蛋2879.5万吨, 奶类2 864.8万吨,分别是1980 年产量的6.1 倍、11.2 倍和21.0 倍,平均年递增7.5%、10.2%和12.9%。
但是,随着畜禽产品与养殖水产品产量的增加, 饲料用粮的数量在日益扩大。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均占有的粮食只能处于 400kg 左右,扣除口粮、种子、工业用粮、正常损耗外,可用于饲养畜禽的饲料粮并不充裕;而豆类作物不足造成蛋白质饲料仅能满足需要量的 50%-55%,将会因饲粮中蛋白质不足导致饲料转化效率的降低。同时,我国可利用草原 2 亿 hm2,人均面积 0.22 hm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 0.76hm2的 29%,因长期利用不当造成的退化、沙化和碱化以及鼠害问题日益严重,草场产草量普遍下降 30%-50%,杂草增加而豆科牧草减少,使草与畜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内蒙古草原,严重沙化、退化、盐渍化面积已达5. 8 亿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6. 3% ) ,并且每年仍以1000万亩的速度扩展。因此,饲料不足,是今后我国畜牧业生产发展的{zd0}制约因素。如何减少饲料粮用量, 发展循环型、节约型畜牧业经济,成为解决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2 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需
畜牧业在我国仍然是低效产业,动物在将饲料营养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有很多食入养分未吸收而被排入到环境中去,对土壤、空气、水源造成巨大污染(其中N、P的污然最为严重)。畜牧生产废弃物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是粪尿、污水、血水、毛、蹄、角、粉尘等。以上的这些废弃物中,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畜禽粪便及畜牧场污水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我国畜禽粪便年排放量为9. 8亿吨。它们污染大气、土壤、水、饲料及食品等,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畜禽健康与生产力造成危害。农业部环境监测系统近年来对我国24个省市的调查发现,全国每年生产的粮、果、菜、肉、蛋、奶等农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产品占受监测产品总量的18.5%,其中经济发达地区是农业环境恶化与农产品污染的主要地区。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粪尿及其他废弃物腐败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难闻气味。家畜粪尿污水未经处理,任其流失,会严重污染水源,恶化水质,污染土壤,甚至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成为人畜共患传染病,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近年来,为了畜禽快速生长,饲料中使用超量的铜、锌,使其粪便中排出过量的铜、锌也是环境污染的另一罪魁祸首。
按照传统畜牧生产方式生产,从畜牧环保角度来看,一头(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一个畜禽饲养场就是一个污物排放场。畜牧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露天堆放,不仅是污染环境、传播人畜共患病的重要途径,也是制约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此外,人们为了提高动物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效率,在饲养过程中大量使用了肉骨粉、油脂等动物性饲料及xxx、高铜、胂制剂等生长促进剂。由于对这些原料的处理和使用不当或长期滥用,导致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畜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发生。疯牛病的发生与蔓延、二恶英、除草醚、甲孕酮以及xx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但给有关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2.3 是解决动物疫源性问题引发的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问题的迫切要求
据全国畜禽疫病普查,我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70年代以来,新增畜禽疫病就达37种。畜禽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畜牧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仅猪鸡因病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0亿元以上。据典型调查推算,我国每年畜禽死亡头数占总存栏数的比例为:猪10%-12%,鸡20%-30% ,牛羊5%-8%;而发达国家中,猪的年死亡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鸡10%以下 ,牛羊3%以下;特别是传染病疫情点多、面广,给生产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每年的畜禽死亡率高出发达国家1 倍以上,因疾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兽药开支加大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约700亿元。两项合计,每年共损失1000亿元。SARS、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大行其道,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某些商贩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惜在食用动物身上做手脚。国际间、省际间农贸市场等动物交易市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动物密集,频繁接触,卫生条件差,一旦检疫出现疏漏,这种场所很容易形成动物间交叉感染病毒的“温床”。饲养宠物之风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们生活时尚之一,除了狗、猫之外,还有人养起了蜥蜴、毒蛇、豚鼠等。人类接触各类动物病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动物病进入人体,与人类致病菌发生组合和变异的机会也自然增多。除疫病外,各类xx、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xx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
2.4 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踏入世贸组织的门槛几年来,国际上各式各样的法规和标准接踵而来,面对国际国内呈现出的“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这一历史机遇,我国畜牧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国外发达国家对饲料卫生安全、xx残留危害十分重视,我国畜禽产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直接影响我们出口创汇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畜牧业的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充分认识到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我国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符合这一需要的就是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畜牧业。
3.循环经济理念下畜牧业的发展类型与示范
循环经济本身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途径。以养猪为例,循环经济首先是要求减少源头的污染物产生量,其次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废物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然而,生态农业无论范围大小,都需要农林牧副渔多业结合,由于各地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差异,所占比例和结构特点不同,因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类型。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比较成功的模式。
3.1 双链型“草+鹅- 稻+鸭”周年循环生产复合生态体系
“草- 鹅- 稻+鸭”生态农业体系,是“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的典型范例,通过对该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鹅、鸭都是水禽,是里下河地区农户主要饲养的家禽。种草养鹅,既可以实行围栏圈养,也可以实行分区放牧。稻鸭共作是一种以种稻为中心,家鸭田间网养的自然与人工相配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如在江苏,在水稻收获前15天左右,利用水稻生长后期田间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将牧草种子套播到水稻田,冬春利用牧草养鹅,翌年6月初,牧草田耕翻后栽插水稻,在水稻活棵返青后放养适应能力极强的役用鸭,实行稻鸭共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草- 鹅- 稻+鸭”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图2)。
图2 “草- 鹅- 稻+鸭”生态农业体系
3.2 “猪—沼—鱼”模式
“猪—沼—鱼”生态养猪, 是以养猪为主, 通过沼气这一纽带, 把水、陆生产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生物食物链, 做到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节约资源、提高效益, 最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养猪方式。实践证明, 这种生态养猪模式的好处: 一是猪鱼结合,有利于生态自然良性循环。二是将猪场置于库湾山坞之中, 自然隔离屏障好, 有利于猪场的生物安全。三是将经过腐熟发酵的猪粪喂鱼, 尿和污水经沼气池发酵后还塘, 发展渔业生产, 不污染周围环境,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四是利用猪尿和污水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作为燃料, 可用来猪场职工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及仔猪保暖(图3)。
图3 “猪—沼—鱼”结合型生态养猪粪污处理模式图
3.3 动物粪便饲料的加工和利用
畜禽粪便含有丰富的N、P、K 及微量元素, 通过处理及加工后是理想的有机肥料或饲料, 对有效地开辟饲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缓解人畜争粮矛盾、降低养殖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是解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的有效措施, 也是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配套建设专业化有机肥( 饲) 料生产加工厂, 将畜禽粪便通过“干湿分离”、除臭、发酵、烘干、造粒加工成便于运输和储存的系列有机肥料或饲料, 供给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作有机肥或有机饲料, 促进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的发展。分离的污水进入沼气池或发酵池, 通过发酵处理后, 用于养殖和种植, 实现废水再利用。鸡粪、牛粪、猪粪、兔粪、蚕粪等经过特定的工艺处理后,都将成为优质饲料,循环利用。
3.4 大力发展秸秆养畜促进畜牧业发展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 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每年仅农作物秸秆产量就高达6.4 亿吨。以前这些秸秆大部分被烧掉或直接还田, 造成了资源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科学加工处理后绝大多数秸秆都可以作为牛羊等草食家畜的重要饲料来源,替代部分饲料粮。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秸秆资源, 国家从1992 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示范项目。2004年全国制作青贮饲料1.74 亿吨( 鲜重) , 氨化秸秆5 100 多万吨, 分别是项目实施前的3.47 倍和7.19 倍。加上直接饲喂的秸秆, 目前全国秸秆饲用总量已超过2 亿吨,约占秸秆总产量的1/3, 节约了相当数量的饲料用粮。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对于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节粮型畜牧业道路,改变畜牧业增长方式起着重大作用。
图4 秸秆再循环利用模式
以上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随着生态学、经济学及工艺技术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空间利用、对物质多层次和多途径转化以及水陆环境交互补偿等的进一步探索,必将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和发展循环性畜牧业的内容。
4.结语
总之,走循环经济之路、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其中,农业循环经济是最复杂,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外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我国在循环经济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证研究较少,与循环经济理念相距甚远;目前发展循环经济还有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投入不足;相关技术落后,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等等。但是,发展循环型生态畜牧业,是发展我国现代畜牧业的{wy}选择,并已经展现了美好而广阔的前景,它也正是我国畜牧业的希望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白和盛,张家宏,等.“草- 鹅- 稻+鸭”生态农业体系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J],2007, 19 (1) : 116-117.
2.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自然资源学报[J],2006,21(4):638-644.
3.祝荣,汪建凤等.“猪—沼—鱼”生态型养猪技术.畜禽业[J],2007,214:40-42.
4. 薛志成.动物粪便饲料的加工与利用.新农村[J],2006,5:20.
5.周玉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创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杜会科学版) [J],2007,2:23-26.
6. 徐丙臣, 袁唐梅.循环经济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 4) :3- 4.
7.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18-21.
8.朱蓓蕾.动物性食品xx残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