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妈在焦虑中开始探寻解决办法, 理理乱如麻的思绪,
逐项分析一下情况:
大米打人的行为是怎么发生的? 打人的原因是什么?
家里每个大人都挨过大米的拳脚, 回想一下, 最初几乎都是发生在游戏中, 嬉戏时, 近来有故意挑衅的意思, 无缘无故就上来抓挠一下试探大人的反应;
打小朋友的行为, 从米妈目睹的情况来看, 几乎都是玩得正高兴的时候, 突然出手. 这几次打人都没有争抢玩具的情况, 不是有争议情况下的袭击.
米哭闹不高兴的时候, 反而不打人, 只会大叫大嚷. 打人的时候, 一般都是笑嘻嘻的.
妈妈现在觉得, 大部分时候, 大米打人是把攻击当成一种玩耍中的沟通方式, 也有的时候, 是一种试探, 试探大人的反应.
妈妈为什么生气:
1.
疼: 这孩子实在是下手没有轻重, 我一个大人都曾被打得眼冒金星, 更别说那一个个娇嫩嫩的小宝贝了.
2.
尴尬:遭受到袭击的都是平时熟悉的邻居和朋友家的孩子, 尽管面对大米的不合理行为, 大人们都是非常宽容的, 米妈还是觉得非常非常地抱歉, 也非常非常地尴尬.
3.
担心: 米妈常换个角度假设, 如果大米在外面被别的小朋友打了, 光是想想我就很心疼, 就别说那些身临其境的家长是何感受了. 现在哪个孩子不是家里的宝贝啊, 不制止大米这种攻击行为的话, 慢慢人家就会讨厌他孤立他, 这样他就没有朋友了, 不管不行啊.
以前的处理方式, 以及大米的反应:
1.
没收正在玩的玩具(通常是枪棒之类的),
放到高处,
三天内不许再玩. ----
玩具太多,
替代物品有很多,
所以效果甚微,
只在没收的当时哭喊一下,
转身就忘了….
2.
呵斥,
要求他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
然而,
我们太过轻易地原谅促使了他学会用道歉这种方式化解自己打人后必须面对的指责,
对他而言,
这已经不足以惩戒,
产生不了制约效果.
3.
冷处理 –
只试过一次----
米妈告诉他,
只是道歉是不够的,
因为太疼了,
妈妈还是很生气,
所以决定不理你了 –
这种方法很是刺激孩子,
当天晚上睡觉做梦时发生哭闹,
还一度对妈妈产生抗拒.
妈妈自己也很受刺激,
这个太伤感情了.
4.
打屁股或xx –
略有震慑,
但力度有限,
米妈检讨,
以暴制暴,
确实负面效果大于震慑效果,
非常担心这个给小孩子一个不好的暗示,
让他以为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
5.
提供其它发泄情绪的办法-----
告诉他,
高兴的时候就拍手或拍自己肚子,
想要摸小朋友时要轻轻的 -----
是个行之有较的办法,
行为后果是,
米妈带米出去时都快神经了,
一看他手舞足蹈扑向小朋友时,
就开始念咒语, “轻轻的,
轻轻的…….”
以后怎么改善?
米妈现在己经意识到, 孩子成长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 不让”打人”发展成为习惯, 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初步的想法:
1.
在这个阶段, 孩子还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提醒家里大人尽量不跟他玩打仗的游戏, 大人之间减少当着大米的面复述或讨论打人的事情, 尽量避开大米沟通此类事件, 淡化事情给孩子的印象.
2.
防患于未然, 提供替代方案
– 带米出去跟小朋友玩的时候, 严加防范, 一但有兴奋过度的迹象, 就要念咒语
“轻轻的, 轻轻地摸小朋友…..”, 提议”握握手吧”/”高兴你就拍拍手…..”/”拍拍自己肚子”
3.
在家里打大人, 身边的其它人都不要笑, 被打的大人要严肃地告诉小子:”你这样做不对””打人是不对的行为”, “打的地方很疼, 你要向我道歉”
---- 这条貌似简单, 但对于疼爱大米的爷爷奶奶来讲, 有一点难度, 还需要米爸妈从旁声援爷爷奶奶…..
4.
在外面打小朋友了, 大人不过激反应不大嚷大叫, 大人先马上代大米向对方道歉, 然后平静地跟大米讲道理, 反复强调打人是不对的, 除了让米道歉以外, 建议拉拉手或拥抱一下表达友好
5.
发现友爱的行为, 及时表扬, 反复表扬.
6.
要保持冷静,
在紧迫关头保持耐心,
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这个xx, 米妈仔细观注了一下大米的举止, 在该小朋友高兴兴奋时及时出声提醒, 很高兴地发现,
本xx两天内, 跟周边的小朋友相处都很好, 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件.
米妈也明白, 规则不是{yt}内建立起来的,已经作好思想准备,
接受大米的反复行为,
循环往复直至取得最终的成功,
米妈需要时常默念: “培养自己的忍耐性,锻炼自己皮肤的抗攻击性,加强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