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县周村包区干部武密申二三事
韩霞
人的一生并非一定要惊天动地干一番事业,只要他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便能收获丰美的果实。
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人以及他平凡的故事。
他就是东良乡周村包村干部武密申。
一
今年53岁的武密申时土生土长的周村人。他中等身材,黑黝黝的脸庞,朴实、憨厚,不善言谈。问起他的事迹,他只说自己做的都是芝麻点的小事,没啥可说的,可我已从他断断续续的讲述中,看到一个普通农村干部的默默情怀。
武密申是1995年到村委会工作的,之前在乡办工厂干过电气焊,在农机站、石膏矿开过车。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干一行、爱一行,把工作干的有声又色。1995年到村委会后,主要负责三区的整体工作,周村共分八个区,散去共有900户人家,3500多人,矿塌地较多。多年来,由于石膏矿的开采,因此而引起的纠纷也最多。常常是老百姓成群结伙到县里上访,到矿上闹事,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产。武密申到二区工作后,首先着手解决这个热点问题,他与村委会人员一起,多次找石膏矿协调,出主意,想办法,最终达成协议,由矿上按每亩地300斤麦子、300斤玉米进行赔付。与此同时,他挨门挨户做村民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支付赔偿的基础上,说服大火自己平整土地,填塌补漏,正常生产。在他的辛勤努力下,村民的气顺了,心安了,不再上访滋事,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去。大伙都说,武密申和村委会以尽心尽力了,咱不能再为他们添麻烦了。
作为包村干部,他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凡是群众反映疑难事、热点事,他都及时反馈到村委会,并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找出问题的症结,研究解决的办法,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确实起到承上启下,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
二
在农村,赡养老人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尊老、敬老、挨老、赡养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赡养老人或对赡养大打折扣。有一户家庭,父亲英年早逝,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儿子,母亲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省吃俭用给他们盖房娶妻,成家立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老母亲年龄大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也不能为儿孙洗衣做饭了,本来想松一口气,享天伦之乐了。谁知因赡养费得问题,两个儿子相互推诿,互不相让,两个儿媳更是说老人曾经为对方干的活多,为自己干的活少,不向让老人在自己家住,生怕吃亏。为此产生矛盾纠纷,造成老人的生活、治病无着落。无奈之下,老人找到武密申,哭诉自己的处境。武密申一听就急了,他最见不得这样的儿女,老人能干时当牛马一样使唤,老人丧失劳动能力时,想当垃圾一样处理掉。他一面安抚老人,一面到两个儿子家做工作,讲事实,摆道理,明确告诉他们儿女如果不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相互推诿,其行为是违法的,更是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此下去,可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到那时,丢人不说,名声也不好听,自己也是做父母的人,将来自己老了,儿女也这样对待自己,是不是也有苦难言。就这样,他膈三差五往老人两个儿子家跑,将心比心,法律、道德讲了又讲,终于水滴石穿。两个儿子同意暗示给老人缴纳赡养费,儿媳也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现在这位老人逢人就说,多亏了武密申,自己才能老有所养,才能安安稳稳过一个衣食无忧的晚年。
三
2007年,为了净化、美化村民居住环境,村委会在硬化街道的基础上,提出了硬化每一条胡同,不让村里有一条土路的口号。三区共有12条胡同,每一条胡同高低不同,长短不同,老百姓因为街道的高低互不相让。影响了施工的进度。武密申挨家挨户做工作,让门口高的低一些,门口低的高一些,这样各家各户的水都能排出去,不仅解决了纠纷,也让村民心服口服。
工程开始后,武密申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从实地规划到现场解决纠纷,从聘请技术人员到严把工程质量,他都一丝不苟,精心策划。那段时间,修路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当十二条平坦、整洁的小公路呈现在眼前时,武密申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所有的辛苦,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在他心里,能为周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亲眼目睹家乡xxxx的变化,是他{zd0}的心愿。
14年的包区工作,武密申心里始终装着这900多户3500口父老乡亲,谁家的门朝哪儿开,几口人,几个孩子几分地,他心里一清二楚。14年来,他的足迹走遍了这900多户人家,无论婚丧嫁娶、婆媳吵架,还是邻里不和宅基纠纷,他都不厌其烦地讲道理,做工作,用自己火热的情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他深深懂得,只有用真诚去换取真诚,那么,真诚就会变成世界上已股强大的、无穷的力量,变成永远的财富、永远的信任。
武密申作为一个普通的包区干部,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他有着黄土地一样的宽广胸怀,质朴的情感。他把自己辛勤的汗水抛洒在家乡的土地上,浇灌出朵朵迎春花、致富的花、文明的花争相绽放。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