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2}调查:天津港进口车经销商的边缘生存

编者按: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保税区国际汽车城,因集中了大量的世界{dj0}豪华车而被称为“xx落幕的车展”,“买豪华车到天津税区”,已经成了国内富豪们的口头语,但是《办法》的实施却让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受到了挑战,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文/韩伟

“很多人说保税区这种模式持续不了多久了,但我倾向于,将来会更好,的确现在受到了很多制约,甚至打压,但我相信未来可能会出台一些对我们有利的政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但是条理清晰,童建斌给人的感觉不像一个老板,更像一个教师。

作为天津驰名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在港口做进口车贸易多年,是天津保税区非常有实力的一个经销商。和绝大多数经销商一样,一直做宝马进口车业务的他,随着《办法》的出台失去了根基,业务早已今非昔比。但他坚持认为,这种进口车贸易不会消失,只要政府不明确下令禁止,他就会做下去。

目前,他主要经营的车型是美规的丰田红杉、奔驰GL550等,很单一,量很少。但童建斌对这种状态却很坦然,反正这种贸易经营成本很低,政策允许就做一点,不允就不做了,道也潇洒自在。这种超脱的心态对于绝大多数港口经销商是一种xx,童建斌却有,因为他利用当年做宝马进口商积累的人脉,参股了全国十余家宝马4S店,其中包括目前天津的天宝。“我觉得宝马在中国还是充分考虑经销商利益的,值得投资。”他说。

但是,更多的港口进口商都是处于边缘的状态,在政策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

 

尴尬的“二级”

 

2003年底,刘宣开始在天津保税区做进口车生意。主要经营保时捷、奔驰和克莱斯勒等品牌的进口车。当时国家还没有限制平行进口,所以刘宣的生意不错,尤其是保时捷凯宴,销售非常好,利润也比较丰厚。但是2008年实行VIN码政策后,生意就不好做了。

“在4S店销售的我们就不能卖了,必须是跟它有区别的,能做的车型比较少,空间非常小了。”刘宣说。

由于选择的余地有限,刘宣只能从4S店拿货在港口卖,利用天津保税区的人气帮4S店走量。目前,跟百得利、中进汽贸等授权经销商都有合作。2009年,他销售了300来台车,比2008年要好很多,但是跟当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刘宣否认自己是做“二级”,“我们是经销商,而不是代理商,二级属于代理商,跟4S店要签协议的,我们就是拿些货而矣。”实际上,这就是在帮4S店走量,赚的只是一点点差价,利润率比较低的。

刘宣也认识到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他也曾想过找个地方开个店,目前他在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和别人合作一个展厅,他还想合作开个4S店。“鄂尔多斯的保时捷保有量400台,售后过去就赚钱,结果被告知此处已经批完了。”刘宣遗憾地说。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扩大经营的范围才能生存,目前他刚与三菱打通了关系。对于未来,他{zd0}的愿望就是国家把平行进口打开,别这样垄断。

相对于刘宣,经营现代和起亚的方嘉伦坦言自己就是做“二级”,跟国内4S店(主要北京的)合作,因为天津销量比较大,所以二级经销商拿来价格比较好。“利润很薄,尽量多走一些量,现在一个月20-30台左右。”他说。他也考虑过别的车型,现代和起亚在保税区算是{zd1}端的了,要是换的话只能往高走,像凯宴、奔驰丰田等车型比较畅销,但是也要考虑资金的情况。

“现在量大了,但是利薄了,赚钱很难,要么坚持,要么换车型,或者离开,市场就是这样残酷。”他说。

 

“小批量”路线

 

对于向4S店拿车销售,保税区的经销商多数持否定态度。资金稍充足一些的,更愿意做“美规车”。所谓“美规车”,是相对于“中规车”而言的,就是指在国内的正规渠道内还没有销售的车型,在美国市场进口运到中国再销售,这样可以通过VIN码检验,但这种车只能走“小批量”的方式(原则上属于非贸易车辆,用于研发、教学等特殊领域,但目前政府对此并未严格限制)。据了解,在天津保税区98-99%的经销商都有这种业务。

陈祖杰和刘涌都是主要从事这项业务的经销商,而且做主要做丰田的产品。他们告诉《易车》,主要的车型是霸道4700、霸道2700、酷路泽4700、酷路泽4000等{dj0}SUV。“必须是{dj0}的,大排量的,越贵越好卖,我们曾经进过菲亚特的新雅特,但是就卖不动。”陈祖杰说。

陈祖杰在保税区也是一个资深经销商,在汽车城上下两层都有展位,主要做丰田进口车,偶尔也进几艘油艇。他很排斥向4S店拿车,“那样我们就不用做了”,他说,“除非提前交全款,但这是不可能的”。

2002年,他经过朋友介绍来到保税区做进口车业务,当时生意非常好。“尤其是2005-2007年,没落地车就没了,一年700-800台,多的时候上千台,现在一年也就200-300台,一年比一年差。”他说。

尽管如此,他还是拒绝4S店模式,他认为4S店不是一个先进的商业业态早晚会淘汰的,因为投入大不赚钱。他一个朋友斥巨资投了某个知名日系品牌的4S店,两个月就烟销云散了。“做生意,还是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让别人掌握你的命运,很难受的。”他说。

但是他并不拒绝售后服务这块儿,他的公司就有一个一汽丰田的特约服务站,跟4S店的售后部分是一样的。

尽管他承认“小批量”这种模式很不稳定,受政策影响很大,比如2002年中日贸易战的时候,他们就没生意可做了。但是反过来看,这种公司也没有什么成本,三五个人,一个小办公室就OK了,钱基本都是在车上。“车只要运过来就能卖,不能卖自己开也没关系,很灵活,我们也没想需求有多大,做几辆是几辆。”他说。

另外,他坦言,丰田的车在“小批量”中量算大的,全国70%的车是靠这种方式进来的,所以生意也还可以。2009年,业务量和利润率都提高很多,不仅有零售,还有相当量的批发,甚至西南、西北一些地方的经销商都去他那拿货。

他们还可以随时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要求,比如前两天客户就要一辆野马GT500的黑色敞篷车,他们就给弄到了。“我们是一辆一辆的赚钱。”陈祖杰说。

与陈祖杰一样,刘涌也是做丰田的“小批量”进口车,他本来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做,当时也在天津保税区拿货。据了解,当年全国的进口车经销商都是来这里拿车卖的,保税区95%都是经销商分销到全国各地去卖,但是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的客户直接过来买,现在几乎一半是客户直接买走的,在这种情况下,刘涌把公司搬到了保税区,既然做进口车,就干脆来源头做,这样无论是业务量还是利润率都能更高。

这一干,就是8年。刘涌告诉《易车》,这种“小批量”的贸易,是在政府和法律允许的,你只要符合商检、海关的规定就行了。“这是一块总进口商没做的空白,那么我们就来做了,当然如果他们做,我们就不做了。正式进入渠道的车型,必须能保证一定的量,而这些不能走量的小众的车型就给我们留下的空间。”刘涌说。

 

生存的根基

 

尽管政策上留下的空间已经很小,但是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形成了对这种港口进口车的巨大需求,市场成了港口经销商生存的巨大支撑。

事实上,排除以前的走私,正规化的进口车就是从这些港口经销商开始的。2001年以前,日本SUV占主角,2002年,当时天津物招汽车大胆吃螃蟹,从厂家订了300台保时捷,还有路虎、奔驰、沃尔沃等车辆,欧美车进口逐渐兴起。据天津物招汽车董事长卢宏回忆,当时不到三个月,就清了库了,随后所有的保税区经销商都开始做。

在这个过程中,天津保税区在国内形成了很高的知名度,天津保税区国际汽车城甚至被称为“xx落幕的车展”。所以,尽管现在政策限制使很多走量车型都不能做了,但是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很多个性化的车型中,只要能做好一个就可以创造很高的收益。

天津驰名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童建斌表示,目前可以经营的车型非常单一,比如奔驰GL550,丰田的霸道5700、红杉,赛纳等,其中一些车型在美国都是没人买的,在中国却有市场,比如通用的林肯MKX。“那么一款车型,只要有销售,就可以支持一个经销商存在。”建斌说。

陈祖杰也坦言,天津保税区就是一个无形资产,谁都知道买进口车要到这里来。现在他们甚至做起了类似于总经销商的活儿,接受全国各地经销商的订单,然后集中进一批再分销出去,而且生意还很好。像最近到了陆地巡洋舰,拉过来就卖完了,我们都卖给经销商,都卖完了。这里是进口车的源头,价格是{zd1}的,少则便宜五六万,多则十多万。

另外,这里可选择的车比较多,在各地同一个品牌的同型号的车,最多只有一辆或者两辆可供他选择,但在这里一个库房可以任意选,少则三五辆,多则几十辆,上百辆。比如有一个内蒙古的客户,就喜欢绿色的牧马人,但是在当地的4S店只有黑色的,结果到天津保税区立即就找到了,直接全款提车。

目前,这类车主要的目标客户都集中在西北、东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来天津港基本上{yt}的行程。“过来转一圈省十来万块钱,再有钱这也是钱啊,省下来做什么不好啊。”陈祖杰说。

综合上面的情况,保税区的经销商尽管空间非常小,但是还可以生存下去,“xx落幕的车展”很长时间还是名符其实的。(来源:《易车》杂志第18期)

郑重声明:资讯 【{dj2}调查:天津港进口车经销商的边缘生存】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