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新兴产业的核心
 在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中,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其地位显得特别重要,涉及范围及十分宽广。从国内新兴产业上看,像大飞机、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重点工程以及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都离不开一系列核心新材料技术的突破。新材料大体上包括信息材料(如光电子材料)、能源材料(如能量储存材料)、生物材料、汽车材料(如合金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稀土材料(如稀土永磁材料)、新型钢铁材料、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如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军工新材料等。目前上市公司中,涉及新材料产业的为数不少,但大多数还处于新材料主业培育时期。

     一、从产业链角度看,寻找最上游的优势品种。目前产业发展速度看, 产业有可能是最快的领域,而 产业最受益的应该是磁性材料、光伏玻璃、动力电池等上游材料领域。像钕铁硼永磁材料,伴随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正在推动钕铁硼永磁材料的长期需求,钕铁硼磁性材料在风电、新能源汽车、节能压缩机的应用正在全面上升。

   二、从产业重组整合角度,中央企业的优势最为明显。前不久,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央企退出一些传统产业,而要求转向投资新兴产业战略。与此同时,“中投二号”成立后,将大大推进央企整合重组的步伐。新材料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领域,央企有着先天的优势。

 
     三、上市公司:

    A股上市公司中,手握锂资源的主要是西藏矿业和中信国安。其中西藏矿业拥有全国储量{dy}、世界第三大的扎布耶盐湖20年开采权,碳酸锂储量丰富。公司在本月7日公告准备进行非公开发行,募资15亿元,全部用于锂矿资源开发。

        正极材料方面,目前可用于车载动力电池的主要是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之前市场一直把杉杉股份视作代表,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杉杉股份引入日本企业主攻的是三元材料,与我国采用磷酸铁锂主流并不一致,因此在上市公司中,主要厂家应该是当升科技。当升科技主要产品是钴酸锂,目前广泛应用在小型锂电池上。不过公司现在有少量的三元材料和锰酸锂产能,而磷酸铁锂已经完成小试,正在做产业化研制。

        动力电池方面则有华芳纺织。公司刚推出的成品供自行车使用,对于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公司表示将在三季度投产。此外中炬高新作为广州省政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点扶持企业,主攻方向虽然是镍氢动力电池,但公司目前在进行锂离子电池的实验室研究。目前,并行发展的动力电池主要有锂离子动力电池、镍氢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三大类。
    电解液是影响锂电池性能的又一重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的12%左右。其中,六氟磷酸锂是电解液的核心原材料,占电解液成本的50%左右。由于生产技术难度非常高,在国际上由东电化学工业、森田化学、SUTERAKEMIFA、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国内目前只有天津金牛拥有80吨产能,并全部自用。江苏国泰(002091)所属华荣化工目前是国内规模{zd0}、产品档次{zg}的锂电池电解液生产企业。目前公司正在建设“3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杉杉股份所属东莞杉杉是国内第二大电解液生产商,目前拥有电解液年产能为1500吨左右。当前全世界电解液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与正极材料一样,主要是靠存量锂电池市场,未来增量市场要看动力锂电池市场。
 当升科技(300073)
    公司主要从事钴酸锂、多元材料及锰酸锂等小型锂电、动力锂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lx1}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专业供应商。
    稀土和钨的xxxx稀土高科、ST有色和厦门钨业、章源钨业,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安泰科技(非晶合金带材)、宁波韵升(稀土强磁材料钕铁硼)、横店东磁(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太原刚玉(棕刚玉、钕铁硼)、黄河旋风(人造金刚石)、佛塑股份(锂离子电池隔膜)、拓邦股份(纳米磷酸铁锂正级材料)、华芳纺织(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中大股份[17.75 2.25%](镍氢动力电池)、方大集团[11.57 2.48%](氮化镓GaN、LED芯片和外延片)、德赛电池[26.31 3.22%](锂离子电池、移动电源产品)等,以及其他稀有金属资源股如贵研铂业、北矿磁材、辰州矿业、中色股份、宝钛股份等
  杉杉股份(600884)

 技术能力:已有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等完整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线,具备"磷酸铁锂"生产技术并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有一定技术优势。电解液主要原材料为六氟磷酸锂 优势与风险:磷酸铁锂未量产,只是技术上跟踪。
   中信国安(000839) 

   产业链意义:初级原料碳酸锂,正极材料,正着手电池级碳酸锂研发。技术能力:采用卤水法,只能生产工业级碳酸锂。优势与风险:西台吉乃尔盐湖,氯化锂储量为308万吨,但含镁量太高,提纯难度很大,生产工艺尚未理顺。量小,纯度很低,不能达到电池的使用要求。
 中国宝安(000009)
 项目介绍:天骄公司三元正极材料1200吨产能,市场占有率30-40%,2009年中150吨碳酸铁锂投产,另有180吨钛酸锂。贝特瑞新能09年碳负极材料产能是6000吨/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是1500吨/年。产业链意义: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生产。技术能力: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用固相法、火热合成法,申请7项专利,目前掌握部分标准制定权。

 佛塑股份(000973)
 产业链意义:隔膜是锂电材料中壁垒{zg}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毛利率70%以上,占锂电池成本20-30%。技术能力:掌握了锂电池隔膜的生产技术。优势与风险:国内隔膜的厚度、强度和孔隙率不能得到整体兼顾,国内绝大多数锂电厂家都选用进口隔膜。
 路翔股份(002192)

 项目介绍:收购甘孜州融达锂业拥有"亚洲{dy}锂矿"呷基卡锂矿134号矿脉511.4万吨锂矿石的开采权,也控制了地下将近3000万吨锂辉石矿。产业链意义:上游资源,与比亚迪间接挂钩。技术能力:采用锂辉石矿提取技术,技术已经有一定突破,年底出品,明年启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
 西藏矿业(000762)主要是开采扎布耶盐湖,用盐湖卤水萃取技术中提取碳酸锂,但技术不成熟,达不到电池级标准。
  江苏国泰(002091)

项目介绍:控股子公司国泰华荣化工锂电池电解液产能2000吨和硅烷偶联剂2000吨。产业链意义: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必需的关键材料。技术能力:技术较好,占有率40%,毛利30%。
 科力远(600478)
 项目介绍:与超霸集团合资成立科霸电池,为国内{wy}一家能为镍氢动力电池提供配套原材料的企业。预计于2010年达产,达产后产能每天160万只镍电池。产业链意义:动力电池中较为成熟,商业可行性较强,但空间不大的一种。{zx1}进展:目前已经产出部分汽车动力电池,正送国内部分厂商测试,即将出反馈结果。另外与甘肃金川集团合资成立金科镍业,控制上游资源。优势与风险:与松下、三洋相比有差距,难以介入外资品牌汽车市场。长远看,有被锂电池取代的风险。
 中炬高新(600872)
 项目介绍:控股66%的子公司森莱公司一直致力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开发,2006年开发的"混合电动轿车用镍氢动力蓄电池组的研发"项目,被国家列为"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zx1}进展:2009年下半年,森莱公司拟投资13.15亿元,用于年产3.63亿安时镍氢动力电池总成扩产建设项目。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投资收益率29.75%。优势与风险:市场还没有xx打开。
包钢稀土(600111)

  项目介绍:控股子公司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项目转型生产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

  {zx1}进展:公司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以达到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的目标。为此,公司还专门向内蒙古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借款用于该项改造,财务紧张。 
   南都电源(300068)

高性能全密封蓄电池、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太阳能电池及其他高性能环保电池;通信网络电源系统;高性能电极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自产产品;经营进出口业务

  2.2. 锂电池上中下游产业及公司分析

    动力电池产业链包括上游电池有色金属材料供应商,中游电池材料生产商和下游锂电池生产商。其中,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投资机会最被看好,而磷酸铁锂的关键原材料则是碳酸锂,碳酸锂由矿产资源提炼而成,在自然界中储量有限,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稀缺性,属于稀缺资源。因此,在新汽车产业链中,碳酸锂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2.2.1. 下游锂电池生产厂商

    中投顾问指出,由于汽车锂电池产业蕴含非常巨大的产值潜力,电动汽车上游的电池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的汽车厂商对汽车锂电池业务也已窥觑已久。锂电池热的背后是车企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亦称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车市场前景的认可和对自己当前研发能力的担忧。虽然博世2008年底表示,要对电动车热保持清醒,但即使冷静如博世,也已与三星成立合资公司,计划2011年实现批量产销。
     (2)动力锂电池发展遇到的问题

    目前阻碍动力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是:安全性能和汽车动力电池的管理系统。

    安全性能方面,由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工作温度高、工作环境恶劣等方面的原因,加上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因此,用户对电池的安全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汽车动力电池的管理系统方面,由于汽车动力电池的工作电压是12V或24V,而单个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是3.7V,因此必须由多个电池串联而提高电压,但由于电池难以做到xx均一的充放电,因此导致串联的多个电池组内的单个电池会出现充放电不平衡的状况,电池会出现充电不足和过放电现象,而这种状况会导致电池性能的急剧恶化,最终导致整组电池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报废,从而大大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能。

    中投顾问认为,动力锂离子电池要得到很好的应用,技术上需要从材料、电池、管理系统、机械加工等多方面同时考虑。因此,需要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以电池为核心,对材料、管理系统等提出要求,形成一个产业群,更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系统成本的降低。

   2.3. 中游电池材料

    (1)锂电池材料行业现状及公司分析

    锂电池材料可分为电极(正极/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目前以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锂和磷酸铁锂为主。负极材料则以石墨、固体碳粒为主;在正负极中间则是电池电解液和隔膜。

    在锂电池产业链目前的产能比较中,由于进入壁垒较高,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能是最小的,这是整个产业链中最看好的一个环节。目前生产正极材料的企业主要有:中国宝安、中信国安和杉杉股份、比亚迪。

    与正极材料相比,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比重较低,而且国内已经实现产业化,负极材料以石墨、固体碳粒为主。目前国内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的前三甲企业是中国国安、杉杉股份、长沙海容,目前负极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随着新汽车的逐渐普及,未来这一块的市场需求将出现巨大缺口。

    国内电池生产商电解液配套也已基本实现国产化。电解液主要原材料为六氟磷酸锂,占电解液成本的50%左右,其生产成本为10万元/吨,售价为40万元/吨,毛利率高达75%,但是,目前市场基本上被关东电化学工业、SUTERAKEMIFA、森田化学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

    隔膜系锂电材料中技术壁垒{zg}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毛利率通常达到70%以上,占了锂电池成本的20-30%。按照计算,一辆汽车就可以用到一千到两千平方米的隔膜。目前隔膜市场供应量严重不足,大部分依赖进口,市场主要被日本旭化成工业、东燃化学,及美国Celgard把持。隔膜具有典型的“高技术、高资本”特点,而且项目周期很长,投资风险较大,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并不高。目前,国内能生产隔膜的企业仅有星源科技、金辉高科两家技术相对成熟。

  (1)碳酸锂行业发展现状

    据介绍,全球碳酸锂行业的现状是,资源门槛极高、产能高度集中。截至2007年年底,全球碳酸锂总需求约为9.3万吨,国际上主要生产商有智利的SQM、美国的FMC和德国Chemtall合计年产能为7.8万吨,占全球80%市场份额。由于规模化生产碳酸锂的企业必须拥有锂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的盐湖资源开采权,这使得该行业具备较高的资源壁垒;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盐湖绝大多数资源都是高镁低锂型,而从高镁低锂老卤中提纯分离碳酸锂的工艺技术难度很大,之前这些技术仅掌握在少数国外公司手中,这使得碳酸锂行业又具备了技术壁垒。因此,造就了碳酸锂行业的全球寡头垄断格局。

    在自主研发盐湖提锂、提镁技术及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我国一些大型工业企业近几年来在扎布耶盐湖和柴达木盆地深处开始建设碳酸锂、氢氧化镁等化工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国内生产碳酸锂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西藏矿业、中信国安、西部矿业集团、青海盐湖集团这四家公司,而西藏矿业和中信国安又占了其中绝大部分,这两家公司2008年碳酸锂总计产量也不超过4000吨。

    资料显示,地处青海高原腹地的柴达木盆地富含有钾、钠、镁、锂、硼等矿产资源,其中氯化镁31亿吨,约占全国保有储量的99%;氯化锂近 1400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83%。2007年初,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公司西台吉乃尔湖万吨级碳酸锂项目在柴达木盆地正式投产,使西台吉乃尔湖成为国内重要的碳酸锂生产基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新材料:新兴产业的核心】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