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颠覆你的相机知识<4>转_谷米1008的空间_百度空间

十六、说说美能达

在135单反手动时代,美能达在日本五大厂里排名第四。如果单比镜头设计制造水平,它不如排在第五的奥林帕斯。它能够排在奥林匹斯前面,得益于入行较早、系统的整体规模和影响较大。研究一下美能达的手动器材,虽然有一些小特色,但几乎没有{dj1}专业产品,镜头更少见使用xx特殊光学玻璃的设计(在这方面奥林帕斯做得更好,遑论NCP),可见那时美能达不具备与NC争夺专业市场的实力。虽然它曾“投石问路”,于1973年生产了专业标准的X-1,在当时与尼康F2、佳能F1、托普康RE super并称四大专业相机,但影响很小。进入自动时代后,借助于屡获国际大奖的7000 AF等“7字头”机身所打造的强势,美能达下大力气陆续研发推出了一系列专业镜头,比起手动时代有脱胎换骨的进步,并成功地跻身三甲,把宾得挤到了“老四”。

正因为在手动时代美能达是日本准{yl}厂家,所以徕卡能够与它有一段成功的合作史,就像后来蔡司与雅西卡的联姻一样。不过成功的主要是徕卡,从R3到R7,从R 24mm/2.8到R 70-210mm/4,它不仅从美能达那里买到了合格的机身、镜头零件,从而维系了在{zgd}135单反领域的市场,并且从美能达那里学到日本单反相机的先进技术――美能达在历史上一贯是先进技术的创新先锋。美能达虽然没吃亏,但也未像拥趸意淫的那样得到徕卡xx的铸镜秘技。这很正常――镜头制造术是徕卡赖以与人竞争、安身立命的本钱,即使在委托肖特厂生产特殊光学玻璃时都对配方严格保密,怎么可能传授给日本人?美能达拥趸们不要继续意淫自己的镜头有“德味”了。知道徕卡曾经委托日本三流的适马公司生产R 28-70mm/3.5-4.5?适马镜头因此染上“德味”?恰恰相反,事实是那几款徕卡镜头由于采用日本零件,即使加诸徕卡的镀膜,但成像仍然缺少充足的“徕卡味”,所以多年来受到“徕卡原教旨主义者”抨击,被指为“血统不纯”,例如R 24mm/2.8被讥为“果冻”。呵呵,因此与其说某几款美能达镜头有“德味”,还不如说某几款徕卡镜头有“日味”。当然后来的徕卡R镜已经名副其实,或者至少是徕卡设计的,比如委托日本富冈光学制造的R 80-200mm/4。

回到美能达器材。美能达的整体实力虽然不足与NC展开全面的竞争,但不容小觑。它对相机自动曝光、自动测光、自动对焦和闪光等技术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是xxxx的,其创新精神无与伦比,并延续至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细说。我有过它的9000 AF、9xi两部“9字头”专业机,虽不xx,但很优秀。不过严格地说,美能达制造的专业机身只有A-9――一部手感xx、造型强悍的专业机,品位醇厚如上等烟草,被我拿来与徕卡R8、康泰时RTS III、尼康F4一起誉为世界现代单反相机的“四大美男”。

美能达镜头的特点是普遍色彩夸张,采用圆形光圈的焦外柔和,而暗部表现大多平平。手动头里较好的有20mm/2.8、24mm/2.8 VFC、28mm/2、35mm/1.8、35mm/2.8 shift CA、58mm/1.2、85mm/1.7、85mm/2.8 Varisoft、135mm/2、200/2.8、250mm/5.6 RF、400mm/4.5 APO,24/2.8、35-70/3.5 Macro和70-210/4据说与徕卡有渊源。自动头里,专业级G头在分辨率、反差、畸变矫正等方面的测试数据都做得很好,其中80-200mm/2.8 APO G是四大厂里最小巧的;200mm/4 macro APO G的光学设计效仿尼康(在手动微距镜头制造技术上,美能达在五大厂里最弱);业余级AF 28-135mm/4-4.5和APO 100-300mm值得大力推荐,xxx很高,业余影友不买它们似乎对不起美能达的“美意”;AF 500mm/8 RF是世界{wy}的自动对焦折反镜头;xx的“虚像{zw}”135mm/2.8[T4.5] STF虽然不是G头,但其把玩收藏价值超过G头,是美能达镜头最独特的代表作,铁杆美粉如果不收一个,实在说不过去。

我有过的美能达单反镜头不多,值得说的只有G 28-70mm/2.8:外型像煤气罐,像质精良,味道与我的佳能EF 28-70mm/2.8 L明显不同。整体上我对美能达的兴趣不大。

补充:美能达早期曾经生产120双反相机,颇有名气。


十七、趣说奥林帕斯

奥林帕斯Olympus是个有趣的“家伙”,特点是小而弥坚,且能折腾,哈哈。

像蔡司等很多xx的相机制造厂一样,奥林帕斯也是靠生产显微镜等光学仪器起家的,日本{dy}架显微镜是它于1920年推出的,这肯定影响了它后来制造摄影镜头的成像倾向:高清晰度,像显微镜似的纤毫毕现。这让我想起德国xx相机品牌米诺克斯:它以制造微型间谍相机出名,间谍摄影的要求是近摄清晰度高、暗部细节好,对无限远要求不高,所以Minox后来生产的35相机也延续了这个特点。在“出身”影响“气质”这一点上,两者有共同之处,好玩。

奥林帕斯三十年xx始制造相机,1972年推出OM系统{dy}部相机OM-1,从此xx135单反相机小型化的发展潮流。OM-1开始叫M-1,结果名字与德国徕卡的M系统冲突了,不得不改名为OM-1,搞笑。

奥林帕斯自称生产了四代手动专业相机:OM-1、2、3(Ti)、4(Ti),但被业界认可的只有后二者,郁闷。

自动对焦时代来临后,奥林帕斯以生存为{dy}要务,在制造了一款不成功的AF相机后,见势不妙,竟然放弃延续十几年的可换镜头单反系统,转而生产桥式相机和民用傻瓜相机,并使Olympus这个名字几乎成为民用胶片傻瓜相机的代名词,市场获利大大的,狡猾。

数码时代来到,奥林帕斯不甘心在单反市场销声匿迹。在“芯越大越好”的历史潮流面前,“小奥”敢冒天下之大不违,逆流而上,“顶风违纪”,延用自家“以小为美,最小最美”的过时理念,悍然推出最小芯的E系列数码单反相机,并继承昔日辉煌的Zuiko镜头制造技术推出Digital Zuiko数码镜族(原Zuiko镜头可转接于E机身,但使用有限制),二者共同构成所谓“世界上最小巧的数码单反新概念摄影系统”,在众多非主流厂家中率先揭竿起义,企图登高一呼,应者如云,从而颠覆CNMP“四大世家”统领江湖的局面,一吐当年被迫退隐的恶气。不料从者寥寥,形单影只,面对由佳能EOS 5D刮起的“低价全幅风暴”和索尼R 1掀起的“大芯DC浪潮”的双面冲击,“小奥”进退失措,嘴硬腿软,虽负隅顽抗,不屈不挠,但前景再次黯然,危矣。

说说奥林帕斯昔日的Zuiko镜头。Zuiko镜头整体反差不逊尼康,细部反差优于尼康,色彩比尼康浓艳。其中{zh0}的是f/2镜系:21/2,24/2,28/2,35/2,40/2,50/2M,85/2,90/2M,100/2ED,180/2 ED,250/2 ED,这么多f/2,当是刻意为之,写出来整齐好看,读起来反复铺陈,有趣。

Zuiko镜头有几个“{dy}”,从中可见奥林帕斯的实力:21mm/2是迄今为止量产的光圈{zd0}的21(20)mm原厂镜头;24mm/3.5移轴头是世界{dy}支超广角移轴镜头,佳能那支EF后来才有;35-80mm/2.8使用高折射率玻璃和ED镜片,是日本手动标变头里{zh0}的,比NCPM的类似镜头都好;90mm/2 macro是日本制造的光圈{zd0}的微距镜头,采用APO设计,至今仍是日本中焦微距{dy}镜,我给它起了绰号“孔雀翎”,厉害。

我拥有过奥林帕斯的一身一头:苗条的OM-2,美丽的90mm/2 micro。我拿这个镜头与我的徕卡“大头九”(非AA版)比较成像――抛开“虚幻”的味道不谈,全开光圈时“孔雀翎”比“大头九”稍锐利,f/8时二者不相上下。用“孔雀翎”拍阴天的海水,你会理解它反差的优异。看“孔雀翎”出的大片,你会惊叹“毕竟是显微名家的技术精华啊”,佩服。

此篇叫做:趣说奥林帕斯。


十八、说说其他“原厂”

所谓原厂,指既能造机身又能造镜头。现在的适马按说也算原厂,不过习惯上人们还是把它列为“副厂”――镜头专业厂,它的主业还是造镜头。

在日本135单反相机领域,除传统的五大厂外,原来还有很多二线的“原厂”,可惜绝大多数已经停产多年,只剩下一个三流的Cosina还在生产一些贴牌产品。厂家间的竞争在数码浪潮来袭前已经残酷xx。

1、托普康(Topcon,有译为“特强”):尼康原名为“日本光学”,托普康是“东京光学”,早年也是大厂。它生产的RE super是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四大专业单反相机之一,曾经供应美国海军,我有过一架这种版本的,底盖刻有美国海军的缩写“U.S.NAVY”,机身为全金属,沉重结实得像坦克,工艺很精密,卡口与德国Exakta相机通用,简称E/T mount。它制造的镜头也非常出色,当年被誉为有德味的日镜,其标头58mm/1.4至今仍被Conisa拿来仿造,实力可见一斑。托普康的地位在五大厂之外可居xx,它于八十年代停产摄影系统,继续生产其他精密光学仪器。

2、柯尼卡(Konica):柯尼卡生产过120相机,还生产xx135旁轴相机,对早期135单反相机发展的贡献更是xxxx,超过多数大厂。可惜它不曾致力于专业相机制造。在其135单反相机中,全机械的T3(N)和电子机FT-1都不错,不过未达到专业要求,我有后者。在日本135单反相机中,柯尼卡系统的法兰焦距最短,使它可以转接任何品牌的镜头来用。至于柯尼卡镜头,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当年我写过一篇文章《xx上的宝石:KONICA HEXANON 28mm/1.8 UC》,发烧友们认为很煽情,如下:

说起KONICA,都知小西六,再有樱花卷。不细说KONICA在机身制造方面对世界相机业的贡献了:1948年……,1968年……,1969年……,1975年……,1982年……,HEXAR,HEXAR RF,这是旁轴篇。1960年……,1968年……,1979年……,1981年……,这是单反篇。其中出现若干里程碑式的“世界上{dy}架……”,KONICA用家都知道,不赘述。

KONICA的HEXANON AR镜头,从15mm鱼眼到1000mm共计33种。很多人认为KONICA是日本二流品牌,其实论光学实力,在六、七十年代它不弱于NC,其镜头质量因超过尼康而被日本政府树为行业标准。尤其它的UC镜群,在粉丝眼中是K家的“xx”。这个UC,据KONICA公司的解释,除Ultra Coated外,还有两层含义:Ultra Close Focusing、Ultra Compact。在UC镜群的xx之上,闪烁着诸多珍宝:

15mm/2.8Fisheye,35mm/2(9片玻璃),57mm/1.2,85mm/1.8,400mm/5.6 Fluorite。谁是xx上的宝石?是28mm/1.8。

它是当年最快的28mm广角镜头。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一支其他的28mm镜头拥有如此大的光径。那时尼康AF 28mm/1.4 D和佳能EF 28mm/1.8 U远未孕育。至于更晚的适马EX 28mm/1.8,不提也罢。它曾经是28mm焦段当之无愧的镜王。

它是{dy}支设计有Floating System的28mm广角镜,即UC的第二层含义:Ultra Close Focusing。这是KONICA单反镜头中{wy}拥有这种xx设计的,其近摄时的像质得到明显改善,扩展了它的实用范围。


它的最近摄距达到0.18m。这意味着什么?28mm 1:2!这令人瞠目。我至今很难相信这一点,认为是自己没看错了英文资料。

它制作精良,结实耐用,手感如船橹划破春水。其8片8组结构,即使全开光圈拍摄依然锐利清晰。曾经有人用它与同门28mm/3.5对比测试,结果同在f/8.0时,它的清晰度、对比度、色彩还原能力全面胜出,同在f/3.5左右时二者差距更大。

它的滤境口径只有55mm,即UC的第三层含义:Ultra Compact。这是一支超紧凑的超大口径广角镜。想想其它品牌的同光圈28mm镜头有多大?

它太昂贵,比同门28mm/3.5贵10倍。它太罕见,这方面同样是K镜之最,属于万里见一。即使在拍品丰富的ebay,一年难见它露面一回。所以一旦有机会得到它,决不要犹豫,立即拿下――也许只有上帝的宠儿才有这份运气。而一旦拥有它,决不要出售,否则一定后悔。

这篇文章被我删了不少,因为煽情过度了。我还有过50mm/1.4、40mm/1.8,后者是“饼干头”,却是双高斯结构,而非天塞,成像好于尼康45mm/2.8 P,价格便宜得不像话,被我称为“柯尼卡小剃刀”。

3、雅西卡(Yashica):雅西卡在日本二线厂家里可以排进前三名,实力比理光强,尤其是电子技术很好,否则蔡司不会选它来合作。它的120双反相机在中国很有名,135单反FR系列质量很好,镜头色彩鲜艳、层次良好,21mm/2.8、55mm/1.2、微距镜头、135mm/2.8、500mm/8 RF、28-50mm、28-85mm、80-200mm都不错。我有过它的FR-1和50mm/1.4,这个镜头可以与xx的Contax 50mm/1.4 Planar媲美。雅西卡系统与康泰时系统卡口一致,称为C/Y mount,可以互换使用,但我不建议这么作。

4、富士卡(Fujica):富士的摄影产品之丰富,只有当年的柯达可比。哈苏的H1、xpan都是它作的,除了那个30mm镜头。其135单反机身以罗口ST-901、卡口AX-5{zh0};镜头的镀膜技术突出,与禄莱HFT、宾得SMC并称世界三大优秀镀膜,成像的通透度和层次是日头中{dj1}的,色彩艳丽,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与德头比,只是味道薄了些。50mm/1.2和80-200mm/3.8是其{zh0}的产品,我曾经有机会得到它们和AX-5,却放弃了,至今后悔。

5、玛米亚(Mamiya):玛米亚生产过少量135单反器材,我有过它的M42罗口55mm/1.4,镀膜是蓝黄二色,做工相当好,成像也很清晰。值得一提的是:玛米亚曾为尼康生产其Nikkorex系列相机,曾为禄莱SL系统生产其Rolleinar系列镜头。那些对“血统”要求高的发烧友要小心这个。

6、理光(Ricoh):理光进入中国市场很早,因此曾经被孤陋寡闻的人视为xx器材,那时的一些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日本理光xx相机”之类的文字,挺可笑的。理光不是造不出好机器――看它的旁轴相机即知,而是典型的自甘堕落,厂方的说法是:市场定位。理光早期造过几部相当好的单反相机,比如M42时代全开光圈测光的快门优先相机TLS EE;比如它{zh0}的单反相机XR-X/P,品质达到准专业水平,很有特点,并为其配套生产了不错的P系列镜头。理光xx的单反镜头是28mm/3.5 Asph、300mm/4.5 APO,稀有程度赛过大熊猫。后期的理光器材就乏善可陈了。


十九、说说日本“副厂”

所谓“副厂”,指专业镜头厂,主要是腾龙、图丽、威达、适马四家。现在适马的主业仍是造镜头,腾龙已经停产Bronica,威达的机身不值一提。

我坚持认为“副厂头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发烧的”,所以下面不谈副厂头的把玩、收藏价值,只从实用的角度说说我的印象。

1、Tamron:腾龙镜头结像风格类似尼康,故有“小尼康”之称。其普遍特点是微距功能突出。在四大副厂里,腾龙镜头的整体质量可排{dy},“狗头”不多。专业SP系列的阵容很可观。其SP自动头里,我最欣赏的是24-135mm/3.5-5.6,因为“副厂头是拿来用的”――实用价值最重要,这个头的焦段覆盖了最常用的起步超广角和起步长焦段,对像质要求较高的影友而言,它是副厂头里最适合“一镜走天下”的,仅次于佳能L级的28—300mm、24-105mm、美能达28-135mm等原厂xx镜头。至于腾龙那些业余的28-200/300mm,用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知道――方便而已,“慰情聊胜于无”。

最值得把玩的SP是停产的手动系列――几乎每支都是佳作。24-48mm/3.5-3.8、28-135mm/4-4.5二镜由于AF 24-135mm/3.5-5.6的出现,其实用价值已减弱。我更喜欢的是:(1)35-200mm/3.5-4.2,其像质优于腾龙销量{zd0}AF 28-200mm/3.8-5.6,腾龙应该把后者也做成专业镜。(2)200-500mm/5.6,我用过朋友的一支,像一门微型的无后座力炮,外观极其漂亮,像质优秀,是副厂望远变焦头里最值得拥有的,腾龙已经推出其AF版,手感、做工不如MF版。(3)70-150mm/2.8微距平像场柔焦人像镜头,是我{wy}值得炫耀的副厂头,是SP系列里最珍稀的,其设计{dywe}。我是从英国买回来的。

180mm/2.5 ED、90mm/2.5微距以及百搭接环、BBAR镀膜等不谈了。

2、Tokina:其实图丽才是真正的“小尼康”,它与尼康的关系很近。图丽拥有日本{zd0}的光学玻璃企业――保谷公司,很多大厂、原厂都采购它的光学玻璃,可是图丽并未在自己的专业镜头中大量使用xx特种镜片,也许是为了降低成本,但放弃“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令人遗憾。

图丽镜头的缺点:很多恒定光圈变焦镜头在全开光圈时像质稍差;很多镜头成像色彩轻微偏黄;AF镜头的自动手动切换机构容易出故障。图丽镜头色彩还原明度较高,调子明快,不少人喜欢这种风格。值得谈的AT-X系列专业镜头有:(1)60-120mm/2.8,是图丽镜头中最罕见的,很好的专用人像变焦镜头,全开光圈时成像柔和,收两档很锐,很实用。(2)100-300mm/4,MTF测试得分不高,但用过它的影友都夸它像质好,有趣。(3)150-500mm/5.6,规格很夸张吧?如果比规格,那么只有佳能FD 150-600mm/5.6比它强,适马300-800mm/5.6就不要来比了。这个头MTF得分也不高,但据用过的人说――像质也相当好。(4)28-70mm/2.6-2.8,采用法国安琴28-70mm/2.6的设计,像质说不上优异,但在当年尼康苦苦造不出自动对焦的28-70mm/2.8来对抗佳能时,你会在很多尼康专业自动相机上看到它的身影。(5)300mm/2.8,图丽{zh0}的镜头,MTF得分和实拍都很好,略好于腾龙那支SP,是取代昂贵的原厂300mm f/2.8镜头的{sx}。(6)90mm/2.5 macro,与腾龙那支一样好,像质不逊于原厂。

3、Vivitar:起家于美国的“皮包”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只聘人作设计。所有产品都是他厂代工的,为其代工的包括奥林帕斯等十几个公司,可谓壮观了。它设计镜头的能力很强,早期设计了一批规格惊人的镜头,很多是五大原厂没有的,其类似腾龙百达接环的接口系统也不错。八十年代后威达自甘堕落,其series 1系列不复当年之勇。值得谈的有:(1)450mm/4.5非球面折反镜头,配专用2x增距镜后甚至有微距功能,是个超级怪物。(2)90-180mm/4.5 macro,是世界上第二支微距专用变焦镜头,结构质量比第三支――尼康的AF 70-180mm更强,但成像不如后者。

威达还出过24mm/2、28mm/1.9、55mm/1.2、600mm RF、35-85mm/2.8等有名的镜头;90mm/2.5 macro是图丽代工的;135mm/1.8比宾得的A*就差远了。我有过两支威达手动定焦头。

至于所谓威达“神镜”,指的不是它的成像质量。

4、Sigma:我对适马镜头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尽管目前适马的风头压过所有副厂,其数码单反相机的像质甚至好于某些原厂。网络摄影论坛广为流传的“适马镜头是噱头”的说法,是我发明的,所以不谈那些规格吓人的适马镜头了。我试用过几支EX,印象平平。

要说明的是:用适马镜头同样能拍出杰作,能拿影赛大奖,能成为摄影家



郑重声明:资讯 【彻底颠覆你的相机知识<4>转_谷米1008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