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头脑中独立的“知识软件”
王晓春 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
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7部,240万字左右。经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应邀给本市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
本人做了20多年中学教师,后来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说搞了一辈子教育,但始终没有成竹在胸,于心不甘;然而也有一些心得体会,识之者以为有用,任其湮灭,又于心不忍。故此建立这样一个博客,和网友交流切磋,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思。
本博客只讨论教育问题,语文教学和家庭教育问题不在此处讨论。
欢迎各位网友光临!

     

 建设头脑中独立的“知识软件”

 

 

 

风飞雁(k12教育教学论坛)

         

发表于 2010-5-26 22:28 

分类汇总适用

王老师好!您的书脉络清晰,材料丰富而富于条理,我很想知道您的材料是怎么分类汇总的,因为我平时也喜欢收集材料,可是有点乱,用的时候不是忘了就是纷乱得查不到地方,您是用什么软件分类,汇总与提取呢?怎么能把千头万绪的知识点手到擒来,左右逢源呢?

 

 

风飞雁老师:

 

     我并不善于收集材料,这是一种缺点。我写书用到的材料,常凭记忆。我记性并不好,但对观点的记忆能力较强,见到新观点,我xxxx。我想我脑子里可能有一棵“知识树”,其中每个枝干储存着什么类型的知识,我一清二楚。需要用什么知识的时候,我顺着大枝找小枝,甚至可以找到一片需要的叶子。

     愚以为提取的关键在于有序储存,所谓有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整齐,而是符合个性。xxx屋子里的书堆得很乱,有人劝他整理一下,xxx说,一点也不乱呀,我随手就可以找到我需要的书。xxx的经验告诉我们,知识的储存应该符合个性,符合个性的知识结构就不乱。头脑中的知识和图书馆不同,它不是展览给别人看的,不是方便别人检索的。每个人脑子里都应该有自己的“知识软件”,其结构绝不与教科书的结构雷同。我们的教育失败之处就在于没有帮助学生学了东西融会贯通,建立自己独立的“知识软件”(这种人才是有能力的人),而是想把教科书的体系“植入”学生头脑。这种“植入”,只是临时的,不久就会从脑子里抹去,而且没抹去之前,除了应付考试也没有实际用处。它就像一包没有开封的方便面,勉强放到肚子里,没有什么营养,弄不好还会肠梗阻。应试教育害人就在这里。

     所以,您的当务之急可能是建立脑中独立的、和谁都不一样的“知识软件”,有了这个东西,您学到的知识,收集到资料的就都xx了,它们长在您的生命之树上了,否则不管您收集多少资料,都是身外之物,“暂存之物”。

您可能要问:怎样建立自己的“知识软件”呢?只有靠自己琢磨,自己感悟。您若经常梳理自己的思路,久而久之,它就成“树”了。

     反思和梳理自身思路,是每一个思想者的基本功,他们做这件事像吃饭喝水一样习惯自然。培养学生反思和梳理自身思路的习惯,(而不是让他们死记教科书的思路),本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可惜很多教师自己都没有此种习惯和能力,这真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仅供您参考。

 

                  王晓春

                                   2010,5,27

郑重声明:资讯 【建设头脑中独立的“知识软件”】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