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踏访定居武义的24个新安江移民村

 

【背景材料】

    1959年9月,新安江水电站开始蓄水。1960年4月,新安江水电站{dy}台机组发电。xxx总理为此题词:“为我国{dy}座浙江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利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按设计要求,新安江水库正常坝前水位为108米(黄海标高),淹没淳安与遂安两座县城、3个镇、5个农村集镇、1377个村庄,共移民(外迁与后靠)近30万人,其中外迁浙、赣、皖等省20余万。

    据《武义县志》(1990年版)记载:1962年-1967年,武义县共接受新安江水库移民821户,3815人,迁入寺后、邵宅、桃溪滩、履坦、要巨、王宅、徐村、桐琴等8个公社,建立24个生产大队。从此,在武义的大地上,就有了“新安江人”与“武义人”、“新社员”与“老社员”的不同称呼及其人群。

 

缘 

 

2009年1月,《国家特别行动新安江大移民迟到五十年的报告》出版发行。移民五十年,才出这一书,虽是“迟到五十年的报告”,但也实在太难得!我一方面网购细读《大移民》,向作者发去随感书评;另一方面到县民政局移民办公室要了在武义的24个新安江移民村干部通讯录,拟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分寄到各个移民村。

其间,我又忽发奇想:编写我们自己村的移民经历,纪念迁离故园五十周年,并随即付之行动——以我17年前采写发表在《千岛湖》上的《为了新安江水电站——界首村移民纪实》为主体,再编入我历年来创作和积累的有关我们村移民,故乡和家乡等方面的文章,配上今昔图片,同时又向同在武义县的24个新安江移民村的主要干部打电话,询问各村的移民简历,列表合编书中。经过两个月业余时间的努力,《为了新安江水电站纪念移民五十周年》如期出版,分发到全村的家家户户,随后又赠送到全县24个新安江移民村。此举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其中有位在武义县志办工作的老先生经过多方打听给我打来电话,一聊就是半小时,他在盛赞我“为自己村出了本很有意义的书”之余,又建议我“再为同在武义的24个移民村写本书”。这是个好设想,不过,这也是个大工程,非我现在一人所能为,是需要24个移民村的主要干部和文化人的通力合作的。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因书交友的《新安江大移民》作者又给我寄来了两包《<新安江大移民>评介与报道》,我的随感《功德无量事弥足珍贵书》也收入其中,同时还收入了我应邀赴千岛湖参加《新安江大移民》xx式所拍摄的一些照片。我深感作者为了把新安江大移民所经历的苦难“告白于天下”,前后花了二十年时间才采写出版了这本书,实在不容易,确实是做了件“功德无量事”,出了本“弥足珍贵书”!《新安江大移民》以全景式报告文学的形式,全面再现了近三十万人五十年来曲折磨难的移民经历,这是一本帮我们移民“记住”移民的书,一本供专家学者“研究”移民的书,一本给政府部门“借鉴”工作的书;这是一本告慰先人、慰藉老人,激励今人、勉励后人难得的好书,值得移民以及关心移民的人珍藏。近日又传来喜讯,《新安江大移民》已被全票评为“五个一工程奖”!作为一个从新安江出来的文化人,我觉得有义务要把《新安江大移民》出版发行的好消息传到全县各个新安江移民村。《评介与报道》的出版与相赠,再一次坚定了我的这一决心。于是,我打定主意:利用双休日,遍访移民村——一为宣传《新安江大移民》(张贴广告到各村);二为感受移民村的新面貌(拍下照片作留念);三为了解各村移民今昔事。

 

见 

 

踏访24个新安江移民村,主要采取坐车、骑车和步行三结合的方式进行,或一人独往,或携妻同行,或老乡陪访。每到一村,先是由远而近拍村照,绕村穿巷看村貌;再是张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宣传《新安江大移民》;{zh1}找村老年协会会长等老移民聊谈移民的过去和现在:村村奏这“三部曲”,见闻收获还颇多。

 

    乡音是{zh0}的名片。《新安江大移民》作者童禅福在前后二十年采写移民深有此感,我这次遍访24个新安江移民村也深有体会。踏访前,我就打定主意,要专用老家方言与老乡交谈;踏访中,我一改平时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习惯,开口就用淳安遂安老家话,自我介绍“我是界首人”,对方一听就笑脸相迎,亲切地把我当成是自家人,我们都是新安江人!热情指路帮找人,高兴说事话今昔。交谈中,彼此都觉得方言乡音最亲切。有的一定要留我吃中饭,有的主动开车带我访邻村。我深深感受到了“乡音无改”的幸福。四十多年前,我们从浙西新安江,迁到浙中武义来,随乡入俗,对外交流用武义话,村内仍然沿用着自己的土话——淳安遂安“新安江话”,一个个新安江移民村就是一个个“新安江话”方言岛。乡音是情感的纽带,方言是沟通的捷径。我操移民方言访移民,一路顺风倍感亲近!对于我们的方言老家话,老年人已有了些担忧,说如今年轻人到县城创业买房定居的多了,子孙与移民村的人接触少了,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也赶时髦,喜欢用普通话与小孩对话,从进幼儿园开始,更是全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历史悠久的方言将有失传的可能。看来,方言这一非物质遗产已到了该好好保护传承的时候了。毕竟,多一种语言就多一种交流、多一种文化。
    移民是最重的话题。每个移民村都有痛苦的移民经历,每户移民家庭都有一言难尽的移民磨难,每个老移民都有自己讲不完的移民故事。像我们界首村,从1959到1965年,竟先后经历了“后靠云林——重返故园——外迁金华——倒流山岛——再迁武义”的头尾七年共五次的举村大迁移,其中磨难谁能诉得尽?在新建村,老年协会会长向我说起了当年故土难离、水逼移民的事,他听父亲说过,当时连{gjldr}xxx、宋庆龄等都曾深入到淳安移民村看望移民、做过移民的思想工作。这是连《新安江大移民》也未曾提到的素材。我原先还以为我是{dy}个遍访24个新安江移民村的移民,没想到松源村的汪日生、榔村村的周水生等老人,早在四十多年前,刚迁移到武义的那几年,就曾走遍在定居武义的所有新安江移民村了,他们说,同是新安江人,迁居异地他乡,就都想去看看。农闲雨天,一个村一个村地走,像走亲戚一样,感觉很亲切,每到一村,不管有没有亲戚,认不认识,都受到了客人般的待遇。初来乍到时,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很差,但是移民间的感情却很好,“新安江移民很团结”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如今,各村条件都变好了,而移民之间的感情仍然亲如一家人。吃过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苦,尝到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甜,如今再谈移民事,就如老红军忆苦思甜!

新楼是{zh0}的形象。经历移民变迁事,倍感家国联系紧。五十年前国家穷,我们移民吃尽了苦;如今国家富强了,我们的生活也好多了。经过近几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各村的进村大道和村中主道都已浇了水泥——路面硬化干净,一幢幢新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踏访期间,我就亲眼看到,界首、双联、龙源、叶棋、朝阳、松源、榔村、洪高、田兰、红卫、宅山、杨林、三峰、白燕湾等14个——一半多的新安江移民村都有人家正在兴建新楼房),特别是好多村庄都新粉刷了墙,村前建公园,村貌一新,让人精神都为之一振。新楼是村貌的代表,村貌又是村里集体经济和村民生活条件的体现。可想而知,这些都是新安江移民“肯做”“会吃苦”——艰苦奋斗、敢想敢干的结果。多年前,余家村率先种茶叶致富,胡家村大胆办电珠灯泡厂扬名,璇溪村、杨岸等村靠办制笔厂兴旺,界首村靠养珍珠走出新天地;而如今,叶棋、龙源、双联、界首、建畈、新建等村又搭上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这艘 “航母”,勤劳加机遇,移民村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站在叶棋村头,村支书宋樟庭自豪地跟我说,“我们村刚移到武义时,村庄建在黄土高坡上,生存环境很不好,我们就回老家拿来了柏树、樟树、香匏等树苗种上,看现在已是柏树成排参天,四十多棵大樟树环村成荫,成了我们的保护伞、大氧吧。我们村已成了省级绿化示范村。”秋日走进叶棋村,不仅可见一棵棵大樟树冠盖如云,而且还有金灿灿的香匏压枝、丹桂飘香。依托开发区,叶棋村民不仅“走出去” ——在家门口的公司工厂打工赚钱很便利,而且还“引进来”——周边有不少打工者找上门来租房租屋,有的人家一年仅房屋出租就有五万元多的收入,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谈及未来,宋樟庭更是充满自信:“我们村既处开发区,又在44省道边,那180米的沿路店

 

感 

 

虽属走马观花,但走遍24个新安江移民村,我还是产生了不少想法:

其一,发展需平衡。

首先是各移民村内部的发展需要平衡。就目前的普遍情况看,有的人家富裕了,有的农户还很穷;好多年轻人打工赚钱盖了新楼或进城买房定居了,而不少老年人还在村中冷清地住着几十年前造的泥墙移民屋——房屋与人一样的苍老,到了雨雪天就更令人担忧。常言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先富起来的人是不是该帮困难户一把?年轻人是不是应懂得多关照老年人?旧房改造能不能多给老年人一些扶持与补助?现在各村的主要干部几乎都是精明能干的人,村民选举你们是对能人的厚望,大多数村支书、村主任敢想敢干,办厂开公司经商做生意富了,理应在做好自己的事的同时,还要心系全村,不负民望,带领全村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至于村里那些破旧的移民屋,除了保留一两座作为纪念、对比之外,其他的大可趁新农村建设,拆建新楼。这样一可美化村貌,二可节约土地,何乐而不为?

其次是移民村之间的发展需要平衡。大家同处一样的“天时”,只因“地利”不同,特别是“人和”不齐,产生了距离。各村的主要干部应有“比学赶帮超”的激情和行动,用心反思自己,虚心学习人家,借鉴兄弟村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开发本村,群策群力创特色,带领大家奔小康。

再次是移民村与其他村发展需要平衡。祖居武义的老村有自己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便利;新的大中型水库移民和“下山脱贫移民”现在有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扶持,起点较高,发展较快;而四五十年前国家困难时期舍家为国的新安江水库的移民因“先天不足”,虽经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但离小康水平还有距离。谁叫我们是“生不逢时”呢,我们不能跟“三峡移民”比,也不能与“下山脱贫”比,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在国家持续对大中型水库移民“一视同仁”式进行二十年的扶持(既补助移民个人,又补助移民村的基础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利用好这一国家的移民政策,更加努力地“争气做人”,提升自己,争取一年更比一年强。在红星村,现任村支书程移虎兴致勃勃地与我谈到,新安江移民村主要干部在一起时曾谈论过成立新安江移民村同乡会的事。我们认为这是个很好的设想,成立同乡会,同乡互相帮,共同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强。

其二,环境要重视。

 

24个新安江移民村,大多集中在武义北部的县城附近。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好多移民村已经被园区所包围。依托园区这艘发展“航母”,这些移民村的经济收入好起来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提高了。不过,新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我在踏访过程中,就先后亲眼看到有几个移民村,正受着周边工厂烟囱冒出来的浓烟的污染,着实令人担忧。我们需要经济发展,我们更要重视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保护。在这方面,界首村就做得很好。原先该村有个豆制品加工厂,烧煤冒烟影响村里的环境,村两委环保意识强,就与厂主协商,{zh1}采取“厂家个人牺牲一点,村里集体补助一些”的办法,成功地使该厂转型,不再污染,又还了村里一个洁净的生活环境。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政府部门与公司厂家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xx,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共商经济环保两不误的良策。这不仅仅是移民村的事,而是所有村、所有人的事,因为,宜居环境,村村需要,人人需要!

 

其三,融入大武义。

新安江移民定居武义四十余年来,一方面,受到了武义县委县府的较多扶持和帮助;另一方面,移民村也为武义作出了贡献,树立了榜样。比如,武义的{dy}个省级奔小康示范村就是新安江移民村杨岸村。如今各类“示范村”越来越多,武义也越来越好。数十年来,移民村与移民村、移民村与本地村的交往越来越多,通婚结亲,已亲如一家。移民村与祖居村在保持各自的一套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收人家的长处,共同优化着新老“武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方法。移民与“武义人”的关系已越来越融洽,移民与“武义人”的分别已渐渐淡去,武义走向大融合。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的必然。

 本文将完稿时,我再次前往武义县民政局,移民办干部应建能热情地对我说:“新安江移民村现在{zd0}的特点是,村貌普遍漂亮了,村民生活好多了。现在国家还要持续扶持移民二十年,只要移民村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发展自己,二十年后,移民村肯定要比当地人还要好。”

移民融入大武义,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衷心祝愿新安江移民村,继续保持和发扬移民的舍家为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发愤图强、团结勤劳发家致富等传统美德,与“武义人”一道,并肩携手、与时俱进,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联系邮箱: 联系电话:13758907877】

发表于《今日武义》2009年12月18日“武川特刊”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踏访定居武义的24个新安江移民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