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xx前后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分析
曹新鲜 李佳邱隆敏 罗亚文 陈应华 冉燕
拉米夫定通过抑制HBV逆转录酶的活性来抑制HBV的复制,能显著降低HBV DNA载量,促进ALT复常和HBeAg血清学转换,改善肝脏组织学,但长期使用会引起YMDD基序变异,从而导致临床耐药,影响疗效。我们对遵义地区HBV基因型以及用拉米夫定xx前后发生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及早进行拉米夫定疗效及耐药的预测,为抗病毒xx提供有针对性的选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2004年2月-2007年4月,本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12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排除重叠感染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排除妊娠、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所有患者接受拉米夫定xx12~24个月。

2.血清HBV DNA及肝功能检测:患者在口服拉米夫定前及xx后3、6、12、18、24个月测定血清HBV DNA。仪器为罗氏荧光定量PCR仪,试剂由深圳匹基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1×103拷贝/ml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日本OLYMPUS AU 2700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测定ALT、AST、总胆红素和白蛋白。

3.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株检测:(1)标本采集:患者在接受拉米夫定xx前空腹采集静脉血3ml,4h内2000r/min离心15min,吸取血清 -70℃保存,用于检测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株;拉米夫定xx后HBV DNA定量下降又反弹升高,且血清HBV DNA>1×104拷贝/ml时,再次进行YMDD变异检测,由浙江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研究所协助完成。(2)引物设计: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株的基因检测采用基因测序的方法完成,根据我国HBV基因型特点,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基因文库中查找出HBV全基因序列,再找出S基因和P基因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出相应引物。HBV基因型上、下游引物序列分别为5′-CTACTGTCTC ASCCATATCG-3′和5′-CCCAATACCACATCA TCC-3′。YMDD变异HBV基因上、下游引物序列分别为5′-CTCCAATCACTCACCAAC-3′和5′-GGG TTTAAATGTATACCCA-3′;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3)聚合酶链反应(PCR):HBV DNA模板采用常规的碱裂解法提取,PCR反应体系X1、X2各1μl(25pmol/L),10mmol脱氧三磷酸核苷1μl,25mmol MgCl2 4μl,10×缓冲液5μl,Taq酶2.0~2.5U,加无菌去离子水至50μl,以上试剂均购自美国Promaga公司。PCR反应条件:94℃ 5min;94℃ 45s,55℃ 45s,72℃ 1min,35个循环;72℃ 5min。(4)PCR产物纯化:按Qiaquick PCR产物纯化试剂盒(购自美国Qiagen公司)说明书进行。(5)ET末端荧光标记测序:ET末端标记测序试剂盒购自美国Amersham Bioscience公司,按说明书操作,在MegaBACETM500测序仪上测序,测序反应结束后,所获DNA序列与DNA start上的HBV全基因序列通过xxxx进行分析,确定其基因型及YMDD变异情况。

4. 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及确切概率法,两组均数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有序变量之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结   

1.一般情况:在xx过程中,部分患者因经济原因终止xx,部分患者未能定期随访或采血时xx未满1年,余下53例资料齐全的患者,其中男50例,女3例,年龄(36.88±9.14)岁,汉族49例,仡佬族3例,土家族1例。

2.xx前后的临床资料:检测结果显示,患者HBV基因型由B、C及B+C基因型构成,B基因型占56.6%(30/53),C基因型占41.5%(22/53),B+C基因型1.9%(1/53),未发现A、D、E、F、G、H基因型。拉米夫定xx前有1例患者发生P基因突变。拉米夫定xx后血清HBV DNA下降又反弹的患者中,18例检出YMDD变异株,其中用药1年内变异率为15.1%(8/53),用药2年变异率34.0%(18/53)。

3.YMDD突变模式与HBV基因型的关系:拉米夫定xx后发生YMDD变异的18例患者中,B基因型变异率26.7%(8/30),C基因型变异率40.9%(9/2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0,P>0.05);B+C基因型1例发生变异(表1略)。

4.YMDD变异与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拉米夫定xx后,变异组与未变异组在性别、民族、乙型肝炎家族史及HBeAg阳性/阴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病程≥2年组与病程<2年组的变异率分别为43.2%(16/37)和12.5%(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7,P<0.05);年龄<35岁组与年龄≥35岁组的变异率分别为50.0%(13/26)和18.5%(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3,P<0.05)。YMDD变异检出率,CHB轻度、中度、重度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为33.3%(1/3)、41.4%(12/29)、36.4%(4/11)和11.1%(1/9),除CHB轻度组外,随着病情的加重,检出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YMDD变异与肝功能的关系:未变异组ALT、AST、总胆红素水平均比变异组高(P<0.01),而两组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6.YMDD变异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根据基线HBV DNA含量的不同将53例患者分为<106拷贝/ml、106~<107拷贝/ml、107~<108拷贝/ml、≥108拷贝/ml组,结果YMDD变异的发生率分别为25.0%(2/8)、28.6%(4/14)、37.5%(6/16)、40.0%(6/15),随着HBV DNA含量的增加,变异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1,P>0.05)。

讨   

拉米夫定的耐药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遵义地区的HBV基因型主要由B型和C型构成,与报道相似[2-3]。53例患者拉米夫定xx前经基因测序,发现1例存在P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为M204I,该患既往未用过抗病毒药,表明部分患者在接受拉米夫定xx前体内就已存在YMDD变异株。拉米夫定xx后18例检出YMDD变异株,用药1年和2年的YMDD变异率分别为15.1%和34.0%,与报道接近[4]。说明YMDD变异的发生随xx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通过对血清HBV P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本地区突变类型有rtL180M/M204V、rtL180M/M204I、rtM204I、rtL180M四种,在B、C基因型中,C区rtM204V全部合并rtL180M突变,与以往的报道相似[5]。C基因型的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中rtL180M/M204V联合突变及rtL180M/M204I联合突变也明显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中未见点突变,而rtM204I、rtL180M的点突变仅见于B基因型,提示拉米夫定相关性HBV突变以联合变异率较高,而拉米夫定耐药可能与基因型及P基因突变类型有关,但还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长期(一般在6个月以上)应用拉米夫定xx出现的YMDD变异可导致患者病情反复[6]。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病程越长,用药后的变异率越高;ALT、AST和总胆红素未变异组高于变异组;随着病情的加重,突变的检出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提示肝损害轻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YMDD变异。我们对基线HBV DNA水平与YMDD变异发生的分析发现,随着HBV DNA含量的增加,变异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可能与病例数太少有关。而且在我们xx的病例中,HBV DNA含量<105拷贝/ml者,无YMDD变异发生。说明拉米夫定xx时HBV DNA高的患者,可能发生YMDD变异的风险较大。还有4例患者虽有血清病毒学突破,但未检测到YMDD变异株,是否存在HBV其他位点的突变,值得探讨。

HBV发生YMDD变异的可能相关因素很多,由于本研究是在拉米夫定xx前及xx过程中HBV DNA定量下降又反弹时进行YMDD变异检测,了解变异与临床的关系,故未能观察YMDD变异动态变化过程,这还有待研究。

参  考  文 

[1]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guidelin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Zhonghua Ganzangbing Zazhi, 2005, 13: 881-891. (in Chinese)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2]Zhou JL, Wu SP. Effects comparison of lamivudine therapy for hepatitis B virus genotypes B and C. Zhonghua Ganzangbing Zazhi, 2004, 12: 489-490. (in Chinese)

周建良,吴诗品.拉米夫定xx乙型肝炎病毒B、C基因型疗效比较.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489-490.

[3]Wang YG, Zhu WJ, Yang X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BV YMDD variation and its genotypes. Zhonghua Ganzangbing Zazhi, 2005, 13: 193, 197. (in Chinese)

王义光,朱武军,杨兴林.贵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与基因分型.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93,197.

[4]Chang TT, Lai CL, Chien RN, et al. Four years of lamivudine treatm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4, 19: 1276-1282.

[5]Li MW, Chen Z, Shao JB, et al. Analysis of reverse transcriptase L180M and reverse transcriptase M204V/I mutation in HBV p gene among the lamivudine resistants. Zhonghua Chuanranbing Zazhi, 2005, 23: 176-177. (in Chinese)

李敏伟,陈智,邵骏斌,等.拉米夫定耐药者HBV P基因rtL180M和rtM204V/I突变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176-177. 

[6]Lim SG, Wai CT, Rajnakova A, et al. Fatal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following discontinuation of nucleoside analogue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Gut, 2002, 51: 597-599.

中华肝脏病杂志版权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拉米夫定xx前后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分析】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