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景德镇的颜色釉(二)

   资料来自:建国瓷厂  
   

龙泉
    是景德镇的青瓷中颜色最深的一种,一般分为两种:老龙泉和嫩龙泉,老龙泉(又称深龙泉)颜色较深,嫩龙泉(又称浅龙泉)色调较老龙泉略淡。在龙泉本地却不这样称呼,把相当于这种青釉色调的称为豆青(色稍浅,与景德镇的嫩龙泉相近)或深豆青(色较深,与景德镇的老龙泉相近)。
    景德镇的龙泉釉据说是仿龙泉弟窑产品而问世的。在南宋时就已开始仿造,至明初就已赶上当时龙泉窑的产品,到清初龙泉本身已不能烧造青瓷了,而景德镇的青瓷却日益精进,如雍正,乾隆几代所仿的龙泉釉均已超越前代龙泉所烧造的较好产品。
    龙泉釉的特点是釉厚面色深,氧化铁的含量比其它几种青瓷都高,釉科分子式中氧化铁的分子数一般在0.080左右或稍多,加上施釉很厚,故釉色深浓晶莹饱满。(南宋龙泉窑为了达到釉厚色深的目的,往往要经过多次施釉,多次低温焙烧再在高温烧成)。景德镇制造龙泉釉一般都反复喷釉多次,甚至十次以上。龙泉釉多数装饰大盘,大瓶,大缸等大件器皿,陈设在宽大厅堂之中,显得气魄雄伟,色调安定。   

    龙泉釉是以约占釉料中的2.5—3.5%的氧化铁为着色剂,在生坯上施釉,釉层厚度约2.5~3毫米,多用喷釉方法施釉。在还原气氛下於1280—1300℃温度烧成。

紫口铁足
    原是宋官窑青瓷中的一种特殊标志,在通体育绿色的器物上配以紫口铁足,既可以破除色调上的单调痞,又能赋予一种古扑稳重的情趣,甚得人们的好评。《遵生八笺》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止,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谓官者,烧于修内司,为官家造也。窑在凤凰山下。其土紫故呈色如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者,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皆浅,故口微露紫痕,何足贵,所尚铁足,以它处之土咸不及比。”《格古要论》云“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代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相类。”在当时除官窑外,其它瓷窑也有紫口铁足。如《格古官要论》载: “董窑”淡青色,细纹售多有紫口铁足”从近数十年来在龙泉古窑址发掘的情况看,该地紫口铁足的器物也不少,可见龙泉很早就在模仿官窑的紫口铁足,特别是哥窑型产品仿制的较多。景德镇很早也有部分青瓷及纹片产品仿造紫口铁足。制造方法有两:一是将胎骨内掺加部分紫金土,使铁的含量在5%以上,在烧成后,器口及底足无釉处便呈现出紫口铁足的黑褐色调。另一种是胎骨内不掺加紫金土,仅在器口部分修去原来色釉补上一圈紫金釉,器底无釉处涂上一层含铁较多而耐火度较高的粘土,烧成后也会形成一种“紫口铁足”,后一种方法虽较简单,但效果不如{dy}种,也易于识别。近年来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很少模仿紫口铁足风格的产品。秘色    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早期青瓷。古代对秘色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如曾懂的《高斋漫绿》中说:“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曰,(公元10世纪,五代吴越的钱谬至钱欲)越州烧造,为供奉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他把“秘”字做为“神秘抄,(秘密之“秘”而不是指青瓷色.后来、邓之诚的《古董琐记》,赵汝珍的《古董辨疑》都附和此说。其实秘色并非始于五代钱氏,在唐代就有了,如徐寅(公元9世纪末,唐昭宗乾宁进士)有“贡馀秘色茶盏诗。”同时在五代也非是吴越专有之“秘”,蜀王建极朱梁信物中有金棱碗并致语云“金棱含宝碗之类,秘色抢青瓷之响。”因为如此,所以后来附和《高斋漫绿》说法的人就把唐的秘色也说成是一种为统治者所应用(所谓进御)的物品,另外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秘色或秘色越器。
    但是到了近代,大多数人对秘色的看法并不是中秘的“秘’也不是统治阶级的专用品,而是当时那种色调青瓷的通称。如《爱堂日抄》云: “自古陶重青晶,晋日缥瓷,唐云千峰翠色,紫周云雨过天青,吴越器秘色,其色皆青·;…”龙泉青色有时也泛称秘色。如庄季裕《鸡肋篇》云: “龙泉青瓷器谓之秘色”南宋时秘色窑移馀姚,迄明初逐绝。《馀姚县志》载: “上林湖烧秘色瓷器颇佳,宋时置官监窑,寻废。”秘色瓷的真面目如何?根据解放前后在徐姚上林湖发现的五代至宋的碎片看,都是属于越窑系统的瓷色比晋唐时期的青瓷有很大的进步,从以往青中闪黄不纯的色调进步到了比较纯正的湖绿色,色泽薄而均匀,说明当时对釉料配合及烧成工艺比以前控制的较有把握,因此能达到空前成熟的地步,而为人们重视喜爱,所以曾大量的被做为隆重的礼物进贡统治者。但是比其后来晶莹润泽,色调碧翠的青瓷来,秘色也只不过是一种最普通的青釉器而已。
    其着色
剂,工艺操作方法,烧成温度,气氛与豆青同。

缥瓷
    缥瓷是一种晋代出现的早期青瓷。“缥”是一种青白色,缥瓷就是一种色调基本青白,但也常闪灰黄的瓷器。在晋代由于坯釉配合及烧成工艺尚末能熟练掌握,加上当时器物施釉又很薄,所以烧出采的成品好的也只不过是二种青白色,所以当时人们称这种瓷器为“缥瓷”其实真正纯青白面不泛黄泛灰的产晶也不多见,以后大家把近似这种釉色的都称为缥瓷。 其着色剂,工艺操作方法、烧成温度与影青同。

飞青
    是我国早期青釉器上的一种装饰。从发掘的地下实物证明,在晋代青釉器上就开始了这种装饰方法。其特征是在青釉器上满身或某些部分呈现褐色斑点,以衬托青釉的呈色。后来宋代的龙泉窑产品也有少数产品采取这种装饰的。其法是在器物通体施以青釉之后,然后用含铁较多的原—料,如紫金土等原料配成的釉浆点涂于器物的满身或某些显眼部分,烧后就会出现上述效果。过去有的人看见青釉器上有许多黑褐色斑点,还以为在烧成过程中匣钵上喷飞出来的铁质落在釉上所致,及至看见不少青釉器都有这种装饰才知道是人们有意造成的。在国外有些地方(如日本)称这种瓷器为“飞青”,不过现代已很少用这种方法来装饰青瓷。

www.chinamingci.com 转载

大观釉
    “大观”系北宋末期徽宗(赵结)年号,时间是公元1107~1110年。宋代宫廷原来是用定州白瓷器,因为有芒(因为定器是复烧,.器物的口边不能上釉,所以显得粗糙)不堪用,改用汝州造的青瓷器.后来由官府置窑烧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官窑”,亦称“北宋官窑”。末几年,金人南侵,宋宝偏安浙江杭州,又命邵成章在修内司建窑烧瓷,一切都袭汴京(开封)之旧,亦作官窑,也叫“甫宋官窑”或“修内司窑”。制品胎骨含铁量颇高,烧后成一种黑胎骨(或称铁胎骨或紫口铁足)的青色瓷器,当时风行一时,附近各地都有仿造。由于修内司窑是在“大观”年间自河南开封迁移过来的,所以该窑烧出来的青瓷产品,也有人称之为,“大观釉’后来龙泉及景德镇等地都曾经模仿过这种风格的青瓷。特别是在清初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的工人们发挥了群众的智慧,充分掌握了青瓷的烧造规律,所仿的官窑制品几乎跟宋代的一样或有过之面无不及。   

梨皮纹
    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及越窑部分产品釉面上的一种特征,它是在青绿色的釉面上往往出现一种细微的浅灰色结晶纹,一般人称之为“梨皮纹”。在景德镇或其他地处所产的青瓷中很少看到,决于它的成因过去没有认真探讨过,现代产品又难见到这种现象,其产生的真正根源还不够了解。但是从一些文献资料所列宋代修内司窑的化学组成看,它与其他各窑青瓷不同之处是除其碱金属含量稍似外,还独含有少量的磷酸。由于磷酸的存在,因此较易在釉面产生这种结晶状的梨皮纹。不过窑炉的某些结构缺陷及烧成时的一些制度控制不当,也往往容易在制品釉面上形成某种结晶状痕迹。如果在釉料组成不当或含有部分易于结晶的原料时,在烧后就更容易促使釉面折晶,古代浙江越州辖属一带地方产有白土状的硅酸锌,如果当时修内司窑青瓷的釉料内引进了一部分这种白色原料,那末烧后就更易于在釉面产生折晶倾向,’面形成所谓的“梨皮纹”

三阳开泰
    是用乌金和郎窑红二种色釉交织填涂的综合艺术釉。多用于装饰造型优美的花瓶,工艺制作上常在花瓶坯胎口部一圈和腹部成品字形的三圈,平涂郎窑红,其余地方则全填乌金釉,在1280~1300℃窑温下,以还原气氛烧成之,形成绚丽多彩,光耀夺目的釉色。

    花瓶口部出现的一道青白和淡红色调乃是郎窑红在高温下自然流动的余色,其颈部和下部红黑二釉相接处,则是郎窑红和乌金两种釉料在高温下相互渗透,融会—体的淡青绿色,既变化万千—,又融冶调和。特别是腹部纯黑的乌金釉与鲜艳的郎窑红对比强烈,恰似红日喷薄而出,给人以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之感。
    “三阳开泰”名词的含意,在古代“易经”上谈到: “乃是时令节候的征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其意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吉祥之像,因此,当时的瓷工为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创造了借意具名为“三阳开泰。的色釉装饰。

    三阳开泰 是景德镇颜色釉名贵品种之一,然而在解放前,由于反动派黑暗统治,瓷业生产遭受摧残,使“三阳开泰”濒于绝境,解放后,广大瓷业工人在xxx革命路线指引下,继往开来,精益求精,现在景德镇生产的“三阳开泰”釉色稳定,烧成率不断提高,使这一色彩丰富象征吉祥的传统名贵色釉焕发了灿烂的青春。

窑变花釉
    又名钧红花釉,因为这种釉是用钧红作底釉制作的,故有此别名。此釉呈色不是一道纯红色,而是在红色底釉上重现蓝白交错的色丝,形状多样,有的像春风拂舞的扬柳,有的像波涛翻滚的怒潮多有的像节日的礼花,非常有趣。可是从宋到明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对于这种釉色的成因,一直弄不清楚,只概称它为“窑变”,即烧窑时火候不匀的巧遇。但是经历了数代劳动人民的相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在清代,由陶工们创造出一种制备窑变花釉的好方法,从此,“窑变’便由偶然的巧遇,成为工人所能掌握的一种新釉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陶瓷工人在xxx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科学地总结和提高了这种色釉的制造工艺,使产品烧成率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窑变花釉花瓶,水浅等品种,运销世界各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赏。

    此釉奇丽釉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种复盖在钧红釉表面的特制釉料(叫做花釉),并通过高温窑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见,釉方与烧成是釉面色丝形成的重要环节。其工艺过程,是用已烧成的钧红瓷重沽一道钧红釉,再在其表面,涂滴一种熔融温度较钧红还低的花釉,这种釉是用含钴,铁,锰的硅酸盐熟料组成,用笔涂滴注意疏疏密密,粗粗细细,要求滴成蚯蚓盘绕状。在1280~1320℃窑温下,以还原焰气氛烧成。

宋均花釉
    是几种釉色以青红蓝相错,如兔毫纹样的花釉。因宋代钧窑曾有类似产品,故称为宋钧花釉。此釉与窑变花釉(钧红花釉)不同,宋钧花釉以蓝色为多,丝纹细腻,且密,钧红花釉红多于蓝,且色丝明朗稀洒。   
    釉的呈色剂主要是铜,另外,尚有一些含诂铁锰的xx原料,颗粒组成粗,常用撩釉法施色釉于已上一次白釉的坯胎上,在1280--1320℃窑温下,以还原气氛烧成。
    由于基础釉系粘度小的玻璃釉,故能在高温下产生垂流,形成美丽而自然的色丝。

钛花釉
    钛花釉是解放后景德镇色釉工人,参照钧红花釉的形成机理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花釉。风貌别具一格,呈色红中露黄兰,像彩色锦缎绕缭交织,鲜丽自然,而光耀夺目,具有“斑驳陆离,丰美多彩”的特点;因涂滴在钧红瓷胎上的釉料,加入了适量的氧化钛成分故称钛花釉。其施釉工艺与烧成制度和钧红花釉相同。

乌金花釉
    在施有乌金釉的坯体表面涂滴熔融温度比底釉还低的有色釉料,在1280—1300℃窑沮下,用还原焰烧成的各种釉彩,统称乌金花釉。其乌黑发亮的釉面上,常见有进发奶黄色和蓝色丝纹以及显露金黄色纹样的。色彩丰富,而流畅自然,这种进发的色调主要是按照所用的涂料的色剂有别,如乳黄色和蓝色是用钛和铬,金黄色的是用偏钒酸铵与二氧化锆制备的熔块所配制的涂料而呈色。

   乌金花釉是解放后景德镇陶瓷工人新创的色釉。它以色泽丰美,铮亮夺目,烧成又稳定等特点而广泛用作陈设瓷美术瓷的艺术装饰。

虎斑花釉
    又名虎毛釉,是解放后景德镇色釉技艺人员新创的高温颜色釉之一,呈色是黄色底釉上显露虎毛状纹样,色调自然而形象威武。
    创制此釉,参照了窑变花釉的制作技巧,用不同的底釉加面釉同烧。
    虎斑釉的底色是铁锰着色的紫金釉,面釉是用锌钛着色的“花釉”。工艺上常用喷釉法先是生坯上施底釉,再在其上涂滴面釉成虎毛状。在1280—1300℃窑温下,以还原气氛烧成。

蓝花釉
在霁蓝釉面上,涂滴一种熔融温度比霁蓝还低的釉料,在1300℃高温下以还原焰气氛烧成,就能取得在蓝宝石色泽的底釉上显现瀑布般的垂流色丝,气势磅礴,给人以精神振奋之感受。
    此釉平净素雅,故除装饰陈设瓷外,还适宜装饰一部分相应的日用瓷。它是仿窑变花釉制作工艺,用底釉加面釉同烧,在解放后由景德镇色釉工人集体创作的一种新花釉。因其底釉是兰色,故名兰花釉。

蚯蚓走泥纹
    在钧窑产品中,会迂见一些和色地不同的,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届曲蟠折者,叫做“蚯蚓走泥纹”(或称“蚯蚓走泥印”),它给“钧窑”平添了一种美感。其形成原因大致与天目釉中的油滴的生成方法相似,是半成晶施釉干燥的过程中,釉层发成裂隙,末加修饰就拿到窑里去烧,在热反应中,原来釉层的裂隙虽然被釉流塞,但因裂隙中早巳流进了一些粘度比其他部份更小的成分,所以唯独此处釉的成分多少发生些变化。如果趁其尚未与其他部分的釉充分混为一体的时候,就停火冷却,就会使此处变成和底釉不同的颜色,形成呈色特异的蚯蚓走泥纹。

苹果绿
    是烧造“桃花片”巧迂火候气氛变幻的异色。釉面呈绿片为多,少数地方微泛粉红,近似新鲜苹果的丰美色泽。
    “苹果绿’在古代纯系景德镇大型乎焰窑中一种微妙的‘窑变”—,它的呈色机理,是制品在还原气氛后期转为氧化焰面超过“桃花片”完成上所需要的限度,使釉中的低价铜变成高价铜所致。如果不用还原焰而始终用氧化焰来锻烧,铜的胶体便不会生成,更不会有胶体分散和凝固。因此只能变作通体一样的浅绿,而难得到美丽的“苹果绿”,这也是“苹果绿之所以不易烧造的原因。   
    清康熙年问,人们在高温烧成的开片多的白瓷上,施以绿色的釉上彩。也称为“苹果绿”,两者色调虽接近,但本质上xx不同。

茶叶末
    茶叶末是我国传统艺术釉品种之一。其釉面呈半无光壮态,在暗绿的底色中闪耀着美丽自然的黄色星点,颇似名茶细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由于釉色苍翠幽穆,别具风度而驰名中外。
    茶叶末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60~1127年的北宋汝窑就有出现,嗣后各代相继仿制,明洪武时出现的色调偏古黄色的‘老僧衣’、 “鳝鱼黄”。清雍正乾隆年问出现的色调偏青的“蟹甲青”,都是从茶叶末繁衍出来的,其釉方组或同属类,只是工艺和烧成方面的某些差异,而形成色调上的一些变化。在封建的清王朝中,这类色调自然,形象逼真的“茶叶末”“鳝鱼黄”和“蟹甲青”、均被列为当时官窑的秘釉,并别名之为“厂官釉”从此,茶叶末这一类的色釉,常常被一些人不加分折地称作厂官釉。   
    茶叶末釉面星点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此种散点状的晶体,同釉料的颗粒组成和烧成制度有关,制备釉料不宜球磨过细,烧成温度控制在1250—1280‘℃之间,取还原焰气氛为主,并宜缓慢冷却,如果烧成气氛偏于氧化,多般会使本来的色调转变为褐色

象牙黄
    象牙黄是解放后新创的一种高温黄色釉。其釉面纯净、雅淡、光洁,颇似象牙色彩,故名“象牙黄”。此釉不流淌无纹理,烧成又稳定,故不仅便于装饰陈设瓷,美术瓷和建筑瓷,而且还适宜于装饰型体较薄的餐具,‘茶具,咖啡具等生活用瓷。近年来,景德镇大批生产的各种花并,盖杯,其黄色釉面上还堆刁着玉白色的纹样,不仅装饰性增强,而且画面经久耐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此釉是以钛为着色剂,以锌为助熔的长石釉,多用喷釉或浸釉与喷釉相结合的方法,把釉浆均匀地施于生坯上面,在1300‘℃的窑温下烧成。日用瓷多采用还原焰的气氛为主。

天青釉
    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天青釉在宋代的名窑中就开始出现,嗣后各代都有仿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优美的传统色釉大放异彩,除装饰陈设瓷以外,还广泛地用它装饰茶具,餐具,酒具,糖缸等日用瓷,受到广大工农兵的一致称赞。天青釉是以钴为着色,以釉果,长石作釉料,并以钙,镁质原料作熔剂,釉料应球磨至细。生坯施釉,一般多采用喷釉或浸釉与喷釉相结各的施釉方法,在1280~1300℃窑温下烧成,气氛以还原焰为主。

天蓝釉
    渊源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汝窑的天青色,故别名“仿汝青o。它是一种呈色比天青釉颜色还深一些的高温兰色釉,幽蓝明净,古雅别致。盛行于清代。历史上常用这种釉装饰的瓶类和水浅。其呈色原料,古代多用钴土矿,近代景德镇市则以发色力强的氧化钴,碳酸钴等化工料配釉,不仅制作方便,而且呈色相当稳定,烧成质量不断提高。
    由于制作方便,近年来广泛用于陈设瓷,日用瓷,卫生瓷以及建筑瓷等多方面的艺术装饰。其工艺要点与烧成温度和天青釉同。

霁蓝
    又名积蓝,是一种色调很深的高温蓝色釉。它是天兰釉繁衍过来的,清代颇为流行。此釉不流淌,无纹理,呈色又稳定,故适宜装饰各种陈设瓷,美术瓷,建筑瓷以及众多的茶具,咖啡具、酒具、餐具等生活用瓷。  
    在霁蓝釉瓷器上,用金水描绘各种花卉图案而烤烧的(烤烧温度700‘℃),叫做霁蓝描金彩。
    近年来,景德镇制作的国内外展览瓷,礼品瓷多采用霁董描绘彩,以增强其装饰艺术性,形成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霁兰是用氧化钴着色的釉料,其工艺要点与天青釉同。

孔雀兰
    是一种呈色泛红的霁蓝釉色料,略似茄子上面的一种颜色,故别名为“茄蓝’。此料是1954年景德镇陶瓷工人制作成功的一种新釉色。用于装饰茶具、咖啡具、餐具等坯胎的边缘部分,一般成宽带状,经高温烧成后,再在蓝边上下加描工整的金线条,经700℃温度烤烧后即成此色。孔雀蓝的着色剂是用氧化钴与硅酸(或含硅酸较高的糠灰)煅烧而成,加上经过红炉烤金,所以釉色蓝中泛现红紫色调。

豆绿
    是一种用铬为发色剂的高温绿釉,颇似新鲜的碗豆色彩,滋润莹泽,至为可爱。在我国宋代哥窑中就有近似这种色彩的瓷器,但是当时还没有发色强的化工原料,加之工艺技术也没有现在发达,所以釉色之艳丽和稳定性,就无法与当今之釉相比。
    制备豆绿釉,应先炼制色基5通常用氧化铝,硼砂和三氧化二铬混各在1250‘℃煅烧成绿色粉末。再根据色泽深浅的要求,将色基投入以钙,钡氧化物为助熔的长石釉中,用喷釉或沾釉方式,施釉于生坯上面。在1280’~1300℃的窑温中烧成,景德镇生产的豆绿釉陈设瓷,美术瓷以及生活日用瓷。多取还原焰气氛烧成。

翠绿
    是一种比“豆绿”呈色稍为深沈的高温绿釉。解放前景德镇有一种用进口的绿颜料着色的“窑绿’,其幽“翠绿’相似。
    此釉烧成相当稳定,故宜装饰各种陶瓷,其练制色基的着色剂除三氧二化铬以外,还有少量的氧化钴。生坯上釉,釉层比“豆绿”釉可薄些。在1280’~1320’℃窑温下烧成。

法花三彩
    是一种用三样不同的彩色釉填涂组合的综合艺术釉,其纹样轮廓是用粘土浆牵制的线条,粘附在坯胎上面,经熔烧成石胎。在轮廓内侧填入法紫,法黄,法白等釉色(或法绿,法黄,法白,),轮廓外面则用法绿(或法紫)乎涂,在氧化焰窑炉中,以1200℃烧成。晶种多为花瓶,坛罐等类,画面则以生物花草为多,这样装饰的瓷器,线条刚劲挺拨,颜色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简练,具有独特的装饰性和民间风味。法花釉是仿佛教中之壁画技法,并由琉璃陶演进到瓷器上的。其中的紫,黄、绿分别为锰,铁,铜所着色。

法翠
    又名法绿,是一种葱翠艳丽的透明蓝绿色釉,微流淌,釉面有鱼子碎纹。此釉渊源于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的翡翠釉,清代景德镇仿山东琉璃室的技法,制成法翠瓷。产品多为质地细腻,并刻有花纹的石胎施釉复烧,呈色青翠明亮,映现刻纹清晰可见,非常雅致。品种有各种造型的陈设瓷和美术瓷,是我国出口的大宗色釉瓷器,畅销远洋各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法翠釉是以铜为着色剂,以牙硝为助熔剂的玻璃釉,石胎上釉常用浇釉法,并注重釉层的均匀一致,在氧化焰窑炉中焙烧,成熟温度约1200℃左右。雅厚,莹晶华丽。其釉面蓝绿相间,成麻点纹者叫素炉均多在蓝丝之中有红点者列浑炉均。常用喷釉法将色料施于已素烧过的石胎或白釉瓷器上,底釉概喷“炉均翠’,面釉喷“广翠”者,即素炉均多如果再喷“顶红”者为浑炉均,烧成温度800℃。
    “炉均”着色颜料的成分是铜,铁、钴的盐类,失透剂为锡盐,在铅釉中成热。装饰品种多为花瓶,花钵等类陈设瓷。

辣椒红
    是景德镇xx的低温红釉之一,呈色近似红辣椒面得名。釉面红中泛橙,惹人喜爱,装饰的产晶,多为瓷质细润的白釉花瓶,用喷釉法施釉,在800℃炉温下烤烧,所用颜料系铬酸铅(市面上称“红黄”)细末。  
    此釉为解放后陶瓷工人新创,它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红釉色调范围。

金星绿
    是景德镇名贵的低温颜色釉,常用以装饰优美大方的琵琶瓶,其鲜艳的翡翠绿色釉面中,闪烁着耀眼的金星,使人感到新奇。
    它是用一种含氧化铜着色的铅釉,浇施在某些特点的瓷器上,在氧化焰窑炉中,以800℃烤烧而成。
    金星绿生成的机理,是低温釉烧成后的玻璃体重迭在某些特定瓷釉之上,并经光浅折射反射的现象。

金星黄
    是一种釉面暴发金星的低温黄色釉,微流淌,釉面有碎纹。产晶多为陈设瓷,花瓶,在强光照耀下,其黄色釉面闪烁着明朗的金星,金碧辉煌,引人入胜。
    金星黄生成的机理:是借助底釉与本釉所形成的玻璃体互相重叠,再经光线的折射反应而成。金星黄是一种含铁分的xx原料——赭石为主要着色的铅釉。多用浇釉法施釉,在氧化焰窑炉中烤烧,成熟温度800℃

铁绣花
    铁绣花是我国宋代北方定窑所创制的一种黑色釉。明成化前后传入景德镇,在清初非常盛行。
    铁绣花釉与黑定盏天目釉相同,都是铁黑系统一种,依坯泥之粗细,施釉方法与烧成温度不同,面使烧出效果,有显著的不同。由于铁绣花含氧化铁较高因而较其它铁釉在烧成时不受火焰气氛的影响,是一种很稳定的色釉,其颜色用还原焰烧成时为暗黑偏绿,用氧化焰烧成则偏赤褐色,倘如止火后缓慢冷却,会析出较大的晶体,如北方寒冬之窗花,美丽雅致。
    铁绣花的花纹,有各种各样的,晶形十分复杂,是我国原始的结晶釉之一,如陶雅所说: “紫黑之釉,满现星点,灿然发亮,其光如铁”,则谓之铁绣花

窑变 (曜变)
    窑变在陶瓷釉之中,是—种流动花釉的总称,有两种系统,一是铜金属系统,一是铁金属系统。解放后使用了许多其他元素的氧化物做流动花釉,主要的有钛花釉等。   
    窑变产品,在古代均指宋代的钧紫红,砾砂红等色釉为主体的色釉产品,此类釉体由于釉中的铜金属氧化物,对火焰气氛十分敏感,所以烧出产品变化很大,即是在施釉,烧成中,个别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无常的色彩。
    釉料除了以铜为红色呈色剂外,尚含有少量铝,锰,钴,钛等元素,且以还原焰烧之,产品艺术性很高‘夕阳紫翠忽成岚,是对窑变色泽的现实写照,
    日本陶瓷工作者称窑变为耀变,此种耀变,当谓纯黑或甜黑色釉(如九耀,七耀)中处处带有花纹,其色点为甜青或红色景:其釉料烧成方法与油滴,星盏等等大体相同。故此种为七种天目之一。不是今日所谓之窑变花釉。

天日釉
    天日釉为我国宋代陶瓷工人所创造的一种珍贵色釉。当时广大陶瓷工人舍去了传统的铅釉,选择为可以经受高温,且粘度强的石灰釉,又异常巧妙地利用铁的饱和溶液,在可控制釉的成份及窑的烧成温度的条件下,做出了举世驰誉的珍品——天日釉瓷器。
    宋代生产天目釉是以江西吉安和福建建安两地为主的,河北磁州窑,定窑,山东的博山窑,以及河南禹城,山西,陕西都有小量的生产。
    天目釉以铁为主体的呈色剂,但在含钙较多的釉中,由于火焰的变化,会出现许多丰富的色彩。·如茶黄,浓黄,黑褐,甜黑,墨绿等颜色。我国古代有名的天日釉中有七种:即油滴,兔毫,星盏、玳皮黑定盏、灰被,黄(柿)天目等。尚有用各种动植物,剪纸等而做成木叶天日,梅花天日等等。近年来山东生产之雨点釉,即系古代天目釉之发展。

灰被
    灰被又称鹧鸪斑,是天日釉的一种,此种釉内所含铁与硅酸相当多,因而在烧成温度低时出现黑灰色,且在表面上现有金属光泽的铁黑色结晶。
    生产灰被釉是在黑定釉上面再涂上种釉料,有的也同梅花天目一样,附以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但须烧成温度适当,过高,会产生黑斑或闪烁的金属光点,以及赤色的结晶体。
    此种产晶极少,在日本称为特大名器,“碗内有飞云似的青色纹样在美丽的梨皮色光泽中全面的带有银砂纹,非常出色”《日本原色陶器大词典》

黑定盏
    黑定盏是天目釉的一种,它是铁系釉的窑变产物之一,为我国宋代北方定窑所出产,因而叫黑定。
    黑定盏天目釉的色料含量为0.
15-0.2分子量氧化铁内中还含有微量的锰,钛化合物,当时烧成温度较南方建窑之黑釉为低,约在1220℃--1250℃之间。如烧成温度过高xx熔融则带有褐色,如铁分过量,往往会因燃料中的硫磺作用,而会出现结晶状的硫化铁晶体,如温度过高,面又缓慢冷却则易导致产生“鳝鱼皮”。

玳皮盏
    玳皮盏也是天日釉的一种,为七种天目釉之一,它的颜色在黑处混有油绿及黄褐色斑或稍带红色,所以也有的称做“鳖裙”或“鳖甲”的。    此釉为江西吉安在宋代所生产,坯体是一种铁分少的粘土,一般也是在坯体上两次施釉,有的则是烧后又浇釉烧一道,因先后两次烧成在已烧好的色釉器具上再上生釉。因此膨胀系数不一致,所以也视为珍品,为陶瓷爱好者所收藏。

星盏
    星盏又名星建盏,我国宋代福建窑所烧成。它是在黑色釉面内产生星状的金属光泽,如在日光下照耀,会闪闪发光,或有珍珠般的五彩光芒,因而与油滴等并称为我国七种天日之珍品。
    星盏釉中所出现的闪烁金属星点的形成,是由于釉的组成,粘性,釉的冷却状态,都有利于结晶的进展,因而以气泡或灰尘作为中心而有较大的氧化铁分子的排列形成星状美丽的花纹。为我国早期的结晶釉之一,因为在釉中含有较多量的三氧化二铁,在釉的缓慢冷却时,就有利于结晶的进展,形成星状,针状,几何形状等等美丽的花纹。

兔毫
    兔毫是天目釉的一种,又称建盏,因其产于建安窑之故。   
    兔毫又名兔毫花或丝毛釉,底色为较深的绀黑色,并带有赤褐色的毫光,丝毛状的筋纹为黄褐色或咖啡色为底色衫托,非常协调。
    在兔毫天目釉中仍是以铁为呈色剂,因其含有少量的磷酸钙,当烧成温度升高到1000℃左右一部分釉料开始熔融,与坯体密接着的釉,有力的同坯体粘合,表面上没有和坯体接触的釉料,因熔融流向下方,因而同时产生失透和结晶两种作用,并导致釉面产生兔毛型的丝条纹,很受人欣赏。 “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幽鹅山酒”就是对兔毫天目釉的赞赏。

油滴
    在宋代天目釉制品的黑色釉面上,有时出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并且不规则地散布着而发出闪烁的光辉,状似点点油滴,耐人寻味,为天目釉茶具中珍贵的作品。
    产生油滴的原因:主要是含铁分较多的釉料中产生了气泡,系因釉浆浓度较大,施釉前搅拌急促面带入空气,此外有的是由于坯体在高温化学变化中产生了新的气泡。这样就以此气泡的痕迹为中心,由釉中的三氧化二铁结晶面成。
    油滴是在氧化焰情况下出现的,其烧成温度大致在1300℃以下。

柿天目(黄天目)
    黄天目也是七种天目之一,其颜色接近灰被,质地黑中透红,底釉呈白色,于其上面施釉呈黄色,并不带黑斑,古代此种釉口边多镶以铜钤口,如口边不涂釉能看出浅黄色,日本濑户黄天日较多,均匀柿黄色,较中国黄天目色浅,故也称柿天目,在《万宝全书》中云: “土呈白黑,杂以黄色,非全面呈黄’。
    面江西吉安所产,则皆以褐黄色釉,杂以黑白斑者居多,单独黄色的则罕见。

乌金釉
    乌金釉是我国名贵的色釉之一,是在建窑,黑定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但与上述各种天日釉的失透现象迥然不同,是一种光润如黑漆一样,明亮的黑釉。
    这种釉的黑色与天目釉单纯以氧化铁为发色剂有所不同,在氧化铁中混以锰与钴的色调,在景德镇生产之乌金釉,是用一种含铁量在13.4%的铁粘土所制成,这种粘土在景德镇郊区李家坳等地都有,但所含氧化铁成份有多有少,解放后的陶瓷科技人员已研制出以工业废料或化工原料生产出非常艳丽的乌金釉。
    乌金釉在清康乾年问,极为盛行,并有乌金加赤金及乌金加金图案开光画粉彩等综合装饰。

建白
建白釉是一种古白釉,为我国明朝中叶后期德代窑所出的一种白釉,它的成份颇近似越瓷釉,
    此种釉在当时是氧化焰烧成的,所以釉色为闪黄或米色,而且釉的光泽度好,往往有呈现珍珠光彩的。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窑的构造及燃料的改变,因面变为浓青色的白釉,细润光泽度好,有软如玉的感觉。

结晶釉
    结晶釉是一种人造的晶体,用此种釉装饰在各种瓷器的表面上夕一次烧成无需人工去加工描绘,点金加粉,就会出现各种色彩的花纹,常见的有花朵状,冰花,雪花状、松针状,线状、星状的晶体,就现在以制成的结晶形状中约有45种之多,花形绚丽多彩,美妙自然,可谓“巧夺天工之美,精取玉色之秀”口是解放后,在xxx、共产党领导下,陶瓷技术发展之一项新的成就。   
    结晶釉在我国宋代就已出现,当时的各种天日釉,茶叶末,铁绣花,葡萄粒,芝麻点等十多种名贵色釉,均属结晶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陶瓷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聪明才智的结晶,它同火药,造纸,印刷一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在国外,1850年前后法国国立制陶所的埃别尔曼才开始研究。1855年法国 赛格尔瓷器制造所陈列馆展出样品,但未大量做出成品,1894年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大博展会上层出了新恩西气的路兹库屋兹赛制陶所出品的结晶釉,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次年即1895年在丹麦首都进行过试制,德国柏林,法国赛一布路也制造过。1897年日本漱户的加藤玉助偶尔发现了锰结晶釉,昭和初期,东京工业大学近藤清洛做过锰,铁,锌,钛的结晶,其次在日本,钛的结晶釉曾兴盛一时,然而致今仍停留在少量的制品上,叫做“趣味陶瓷”,价格昂贵,只供给少数官僚资产阶级,陶瓷爱好者的欣赏,未为广大工农兵服务。
    我国在60年代,广大陶瓷工人,在xxx革命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根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教导,发展了结晶的釉产品,江西景德镇,广东石湾,河北邯郸都先后试制成功为硅锌矿结晶釉,文化大革命前后,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宁夏石嘴山,广西,苏洲,锦洲,陕西庄里瓷厂都有了结晶釉新产品,轻工业部科技司在1975年12年20日在广东石湾召开了“结晶釉座谈会”时全国已有九个地区和单位进行了试制和生产,为我国陶瓷工业史上增添了新的篇章。

硅酸锌结晶釉
    硅酸锌结晶釉是大型的扇形纹样的结晶釉,制造此种结晶釉,比较容易,在一般颜色釉料中加氧化锌16--50%左右,均有可能得到各种形状,色彩的花纹,当人们试制结晶釉时,大多以此种类型开始,所以又称为入门的结晶釉。
    此种结晶釉的形成,系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结晶作用,条件是:
    (1)熔体里及溶液里必总含有足量的熔质,以供能形成过饱和溶液,并且溶质的结晶能力好。   
    (2)必须有一个适应于该熔质的晶核发生和成长发育,冷却过程。
    晶体的形成只有在一定良好条件下才能发育成为完整的结晶体,由于生长条件的不同晶体外型会发生很大变化,要掌握结晶釉中的晶体发育规律,要了解各种影响晶体生长的各种因素,如(1)原料份量的影响多 (2)位置的影响, (3)浓度的影响多(4)温度的影响, (5)粘度的影响多 (6)杂质的影响以及整个工艺操作对晶体的影响,才能掌握结晶釉的大量生产。   

硅酸钛结晶釉
    硅酸钛结晶釉与硅酸锌结晶釉不同,它只要求在釉料中有8%一14%的二氧化钛,就会在高温呈现过饱和状态的结晶能力好的结晶釉,而在烧成过程中对晶核形和成长发育的过冷却曲线要求不高,所以也是极易生产的结晶釉之一,我国有些地区也有少量产品出现。
    此釉晶形小而复杂,一般为星状,针状,树枝状及花簇状晶形加入其它着色氧化物,也会出现网纹,冰花,条纹状晶型。
    因为晶型小,作大的装饰就不够理想,但适合做小件产品,如小的花瓶,水浅、烟具,文具,小动物等均很美观,很受广大工农兵的欢迎。

   红结晶釉
    红结晶釉是包括大红,朱红,粉红(也称水红)橙红等颜色的结晶釉。此种结晶釉是70年代中广大色釉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创制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前均未大量投入生产。首先,有硅酸锌锰之锰红出现,颜色为粉红色不够鲜艳。其次有铬酸铝之低温大红结晶釉创制成功。文化大革命中新创制之铁红结晶,系以氧化铁,磷酸三钙,氧化镁等结合之硅铁钙镁结晶,特点是不需进行保温,在倒焰窑或煤窑,柴窑,同白釉一样烧成,而且比较氇定。

砂金石釉
    砂金石釉也叫砂金釉,在河北山东等地称为金星釉。这种釉中含有发金属光亮之小片及星点,这是在釉层中形成的一种结晶体,所以同艳消釉同样是非大晶型结晶釉之一,同挪威产的xx砂金石一样在一定光线下闪闪之发光,惹人喜爱。
    砂金石釉的制法;
    1.以氧化铁,氢氧化铁或针铁矿,在釉中占15%以上,再以氧化钡、镁,,脱水硼砂作助熔剂及促进剂,可做出黑色乃至红棕,黄褐等色的砂金石釉。
    2.在不含铅的釉中加氧化铬或铀酸钠,也可以制成绿色的砂金石釉。   

无光釉
    无光釉也称艳消釉,是在釉的表面上没有玻璃那样的光泽,这是为了在某些场,合为防止过强烈的光线所特地制成的一种釉,可以随意制作成各种颜色,仿铜器,铸铁器等等。
    无光釉的制作方法有以下三种:
    1.降低烧成温度,使之不xx熔融,而在表面上形成桔纹,皱纹或丝状花纹。
    2.增加乳浊剂,如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铝,氧化镁等,降低硅的含量,也可以制成。   
3.人工方法:成晶烧出后,用稀氢氟酸处理即在酸中侵蚀,使其失去光泽。

www.chinamingci.com 转载

碎纹釉
    碎纹釉又称“纹片”或“开片”也称百极碎,外人称“龟裂”与“发裂”釉。
    这种在瓷釉上开裂成许多的裂纹,在一般日用的白釉看来是一种缺陷,甚至是废品,但因此种裂痕,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用于装饰陈设瓷,效果很好,雅致美观,我国有名的碎窑纹,是宋代的哥窑,郊坛窑,清雍的年窑与吉安的碎器窑等等。
    造成瓷釉表面产生裂纹的原因有二: 1,是辘轳造型时坯体照一定方向被规则的引延,2是釉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在冷却时,釉比坯体因温度变化面产生的收缩较大所形成,由于器型,釉料收缩区域的不同,裂痕也有大小,而有大量的冰裂纹,龟裂纹,小片的牛毛纹,蟹爪纹,柳叶纹,鱼子纹等等。尚有广东石湾碎青瓷,宋汝窑碎瓷及日本制晶,顺一定方向开片,形生螺旋形状,也很美观。



郑重声明:资讯 【全面解析景德镇的颜色釉(二)】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