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西岗齿轮厂厂志)

     

第二节   环   境

 

当时的北大荒,人烟稀少。当时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北大荒真荒凉,乌拉草小叶樟,就是缺少大姑娘。”在虎林镇内只有几十户人家,气候十分寒冷,冬季漫长,雪多烟炮大;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短促、湿热,雨量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昼夜温差大,交通十分不便。

1954年,8505xx副师长余友清、政治部主任闫彬率铁道兵开发北大荒,同年11月,由杨伦、武寿山、刘健、袁金魁等7人组建了修配所,地址在当时虎林城内一个破旧的商店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机具,如铧犁、耙、铁钉、扒钉、锄头等一些生活用具。春节刚过,老乡们还沉寝在节日的余兴里,虎林街上小铁工厂已炉火熊熊,锤声叮当地响起来。他们把废铜烂铁熔炼锻造成开荒生产的工具。

1956年春,厂址搬迁到西岗,成立了850农场修配厂,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农场”(现西岗齿轮厂),职工18人。厂长:杨伦,办公室主任:杨臣,党支部书记:闫海宽,统计文书:袁金魁,会计:贺一正,技术员:刘健,修理组8人:周连有(钳工、电焊)、白芳玉(汽修工)、李庆振(机修工)、庞海亲给(电焊工)、张文仕(军械钳工)李树泉(保养工)、马柏荣(硫化工)、李惠燕(车工);电工组4人:朱浩杰(电气维修)、朱伦(充电工)、胡振成(电瓶修理)、张福春(电气修理)。

当时西岗十分荒凉,没有几户人家,齿轮厂有一栋砖瓦房,是日伪时期仅有十几平方米的日本兵宿舍,四处破裂,上面换一个铁皮房盖,门洞很小,屋内潮湿。除了这个厂房外前面有一栋60平方米的青砖房(现西岗面粉厂车间下半截),里面有一台24KW发电机组,车间仅有一台C615车床,一台电焊机,一台小台钻,一台砂轮机和一般简易手工操作的钳工工具。厂办公室和车间在一起。因房间小,只好在房外的扁厦子里搞翻砂,又搭个木版棚做电器修理和充电;冬无暖气,只好用汽油桶做火炉取暖。

居住条件十分艰苦。职工们住在离工厂有2里远的岗东(当时居住区划分为岗东、岗西、岗北三大片),房子也是破烂不堪,四处透风,窗户没有玻璃,只好用纸壳钉上挡风寒。由于房子小人多,只好在厂北面(厂北门外)挖个地喑子,一面朝阳,都是大板铺,上面铺的是草垫子,夜里睡觉冻的直打哆嗦,整个身子卷缩在被窝里,腿不敢伸直,早晨起床,被头上一层白霜,棉鞋冻的硬邦邦。吃水要跑到二里多远的食堂去打,冬天来不及就用雪水洗脸刷牙漱口。

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当时食堂是用木板盖的,整个农场机关干部都到一个食堂就餐。由于工资较低,而且有时不能按时发放,吃饭采取计帐的方法。当时粗粮多细粮少,冬天基本吃不上新鲜蔬菜,仅靠吃土豆、白菜、萝卜、豆腐、冻菜、咸菜度日;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广大职工仍然抱着乐观的态度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工作中,为齿轮厂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郑重声明:资讯 【环境(西岗齿轮厂厂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