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_焊接技术_百度空间
2005年,哈工大对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王树国校长两次率团出访俄罗斯,访问了10所俄罗斯xx院校,与莫 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信息工程光学机械大学、莫斯科航天大学签署了3份全面校际合作协议,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续签了合作协议。俄罗斯来访团(组)31 个,有20位俄罗斯专家与哈工大签订了长期工作合约,与哈工大开展实质性合作的俄罗斯专家105人次,启动了20余项对俄科技合作项目,有41个项目获国 家外专局批准。对哈工大而言,加强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既是学校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更源于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与苏联专家结成的深厚友谊,正是这无形的 纽带为哈工大与俄罗斯及其高校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工大被确定为我国最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板高校
可以说,哈工大从她成立的那天开始,就与前苏联接下了不解之缘。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创建于1920年。建校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 术人员。学校的{dy}任校长是前苏联阿•阿•摄罗阔夫工程师,先后有5位苏联人担任了哈工大校长;哈工大最初有苏联教师用俄语授课……哈工大与苏联的这种缘 分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1950年6月7日,中央关于哈工大办学方针电告东北局,电报中称:“中长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哈工大回归新中国后,不仅标志了哈工大 获得了新生,而且标志着哈工大与苏联专家的合作慢慢拉开了帷幕。
当时,为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高级技术人才,中央决定根据苏联高等学校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创办一所新型的高等工业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哈工大很荣幸 地承担起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改革旧教育制度的历史使命,在上世纪50年代初,哈工大成为我国最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样板的两所学校之一(另外一所是 中国人民大学)。
之所以选择哈工大作为学习苏联经验的样板高校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1950年,时任哈工大校长的冯仲云就提出聘请苏联专家到哈工大进行指导和 教学工作。而当1950年中长铁路决定把哈工大移交中国政府管理后,苏联铁路部门也转达了苏联政府方面的一个信息:“如果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聘请苏联 教授来哈工大工作,苏联方面会同意的。”时任哈工大校长的冯仲云和副校长高铁同志就发电报给东北局,建议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聘请苏联专家来哈工大工 作,把哈工大改建成一个学习苏联的五年制理工科大学,并为全国理工科大学培养师资,并提出了3点理由:一、哈工大有用俄文教学的传统,有一批苏联籍教师, 学生能听懂俄语和阅读俄文,苏联教授能够大批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能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二、苏联援建的工程将大部分在东北,便于学生就地实习,学生毕业后 到重点单位便于配合苏联专家工作;三、哈工大是解放区较早的大学,党和政府派了一批干部到大学工作,办学习苏联大学阻力少,启动快。
哈工大的意见得到了东北局、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于1950年6月7日批准了哈工大的建议。当日,中央关于哈工大办学方针电告东北局,电报指示哈工大: “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并翻译俄文工程方面的教材。为了增加该校的领导核心,已 决定该校聘请苏联教授十人。”电报还指示:“同时应更好利用那批苏侨教授中的有用人才。”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报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 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个指示不仅对于哈工大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dy}次明确了“已决定该校聘请苏联教授十人”,加速了哈工大聘请苏联专家进学 校的历史进程。
1951年4月29日,教育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的指示精神,提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计划》提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应仿效苏联工 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以代替派大批学生去苏联留学;并每年抽调各大学理工学院讲师、助教和教授150名,入该校 参加教学研究班,在苏联教授帮助下,研究深造,以提高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水平。《计划》对哈工大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科系设置作了明确指示,哈工大正 式被确定为我国最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板高校。自此,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走向了她的{dy}个“黄金期”。
苏联专家走进哈工大
随着哈工大被确定为我国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板高校,苏联专家也陆续走进哈工大校园,开始了他们在哈工大的工作历程,也开始了那段注定不平凡的跨国情 缘。1951年至1957年末,哈工大先后从苏联26所高等学校中聘请了古林等5批67位苏联专家来校工作。到1960年,先后到哈工大工作的苏联专家共 有74位。每位专家来校工作1~2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进入了改建和扩建的重要历史时期。
哈工大聘请苏联专家的过程大体可分为5个时期。在这段时间,苏联专家不辞辛苦,认真负责地忘我工作,他们对哈工大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3月~1952年7月,苏联专家组长古林同志等来校工作。苏联专家组长古林等10位专家到校后就帮助创建新型的工业大学,他们不仅从事教学工 作,培养师资,同时对学校工作给予全面帮助。帮助学校拟订初步的建设计划、建立三年制师资研究生制度、改造和新建了11个教研室、制订教学计划、改造和建 立教学过程,并按照新的教学大纲为本科生讲课。
1952年8月~1954年6月,苏联专家组长克雷洛夫同志等来校工作。苏联专家组长克雷洛夫等41位专家先后在校,内有上期聘请的9位,新聘的32 位。这个时期新聘请的专业课专家逐渐增多,这批专家帮助学校制订发展计划,建立与健全专业设置;帮助和生产单位建立联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创办“哈尔滨 工业大学学报”;帮助建立学校、系的学术会议,担任各部门顾问,加强了学校的业务领导,为学校发展打下初步基础。
1954年8月~1956年2月,苏联专家组长罗日杰士特文斯基同志等来校工作。苏联专家组长罗日杰士特文斯基等26位先后在校工作,其中上期继续留校 的13位,新聘的13位。根据中国学校实际情况,参考苏联鲍曼高等工业学校的经验,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帮助学校筹备机械、电机专业课教学大纲审定及教学经 验交流会;使专业设置更加完备,与生产实际联系更加密切,打下了学校全面的基础。
1956年2月~1957年6月,苏联专家卡岗同志等来校工作。苏联专家组长卡岗等11位专家在校工作,内有上期继续在校工作的7位,新聘的4位。在这 个时期,学校已经由边学、边教、大力组织新专业和重点提高的阶段,过渡到全面提高,同时继续组织某些专业的新阶段。关于教学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积极帮助 改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苏联专家在提高教学、科学水平及建设新专业方面给以很大的帮助。
1957年8月~1957年末,苏联专家组长马依奥罗夫同志等来校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有:给研究生开有关的课程,并指导研究生开课;指导课程设计、生 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并帮助教师和研究生学会这个本领;帮助建立实验室,并指导中国教师开实验和写出实验指导书;指导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草案,以及教学大 纲等教学法文件;编写和印刷讲稿,指导中国教师收集材料编出有关的教材;指导中国教师加强和生产联系,开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大力提高了哈工大及 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学水平。
随着苏联专家走进哈工大校园,如何充分发挥苏联专家的作用,成为了时任哈工大校长 陈康白心头的一件大事,也成了哈工大重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当时学校领导确定了这样一个方针:让古林等苏联专家组长担任校领导和 教学各部门顾问,主要介绍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领导经验和方法,发挥这些专家在组织、顾问方面的特长;其他专家则发挥其教学科研方面特长,进行具体工作。当 时苏联专家在学校的工作主要有:加强教学工作,大批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和本科学生;进行师资培养,帮助教师掌握讲课、建立实验室、开出实验、指导生产实习、 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制定基本的教学文件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全套本领;帮助学校制定发展计划,并参加学校基本建设筹划工作;帮助学校与厂矿企业单位 及工业部门建立联系;与哈工大教师联合进行科研合作……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全面引进了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建立五年制本科专业 及二年制研究生部,形成了新型的、多学科的工业大学。
在1951~1957年间,哈工大曾是传播苏联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的中心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哈工大建设中,几批 苏联专家给予了哈工大真诚的帮助,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家宝教授回忆那段历史,深情地说:“20世纪50年代初,年仅30岁的苏联金相专家奥尔洛夫在学校工 作期间,为了教学工作需要出差到沈阳,不幸患病,为哈工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古林、罗日杰士特文斯基由于长时间在哈工大工作,没有时间完成博士论文,可以 说他们是牺牲了他们的博士学位为哈工大工作的……”1956年1月30日,学校举行隆重仪式,高铁副校长代表国务院总理xxx赠与哈工大苏联专家组组长罗 日杰士特文斯基“中苏友谊纪念章”,代表高等教育部杨秀峰部长赠送了感谢状。李昌校长在1957年12月28日和苏联驻华大使馆党委书记安德罗索夫及苏联 驻哈领事杜风诺夫谈话时说:“哈工大在短短的7年里能取得这些成绩,是与苏联专家的帮助分不开的。” 是什么让哈工大的领导、教师对苏联专家有如此赞誉呢?这与苏联专家们对哈工大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贡献密不可分,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和高贵品格促进和影响 了哈工大,在哈工大甚至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明确办学方向,制定发展规划
1951年,当以古林为苏联专家组组长的{dy}批苏联专家走进哈工大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将原来是为铁路培养技术人才的专科学校开始改造成为培 养重工业高级技术人材的多学科工业大学。在他们看来,办学定位明确与否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专家介绍的苏联高等教育建设的经验和建议,哈工大于 1951年提出了“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造计划”的报告,提出了设立机械、电气工程、化学、采矿、冶金、土木建筑、铁路等7科33个专门组,以及关于学校 招生、聘请苏联专家、实验室设备和房屋修建等具体计划,党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为了具体落实中央的批示,1952年,陈康白同志主持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 学五年发展计划(1953~1957)》。他们集中了全体苏联专家和学校的各种教学干部、脱离日常教学工作,全力以赴地研讨草拟哈工大{dy}份发展规划蓝 图。这份全面发展规划包括了本科工程师、主任技术员(专修科)、工学院师资的培养、教学人员的补充、科学研究工作、教材建设、学生和教学科研、基建和设备 等重大问题。按照规划,5年内学校规模到15 000人。这是一个相当宏伟的蓝图,后经修改补充和多年的实施,为哈工大今天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定了“五年发展计划”后,在以克雷洛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于1954年进一步制订了学校发展计划,做出了“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的决 定”,进一步明确地规定了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水平较高的工程师,高等工业学校师资,学习与介绍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经验,确定了学校设置3系18个专业和学校 发展规模,同时对于聘请苏联专家、补充与提高师资、增添教学设备和基本建设等一系列主要问题都作了相应规定,对学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1956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哈工大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12年发展规划。发展规划对哈工大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学科设 置、科研学术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指导了学校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建设。
陈康白校长表示,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制定,为哈工大前进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哈工大的发展,正式确立了新型大学的方向。按照既定目标,哈工大取得了很大发展。 这段时期所取得的一个显著成绩是:1952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工大在国内最早建立起五年制本科(培养工程师)和两年制研究生部(培养高校师资)的新教育 制度。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全面引进苏联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
当时苏联工科教育的{zd0}特点,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教学,二是重视工程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工程师,讲究规范和 严谨。这些特点经由苏联专家,被带到了哈工大、留在了哈工大、影响着哈工大,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影响非常大,现在哈工大还可以见到苏联教育特色的影子。
当时,苏联教育理论主要是凯洛夫教育学理论,该理论主要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凯洛夫认为:“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培养效果的最重要的、有 决定作用的因素。”虽然他也主张“学习是学生自觉地与积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但是他又认为,“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之实施,除了经过教师,别无他 法”。因而确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xx性、主导性。据黄文虎院士回忆说:“当时哈工大非常重视苏联专家的意见,他们被叫做苏联顾问,xx性很高。学校专门拿 出一个本子,记录苏联专家的建议,对于苏联专家的建议,要重点解决,不能过一个星期。”
在课堂教学中,苏联专家带来了新颖的“习明纳尔制度”。习明纳尔又译课堂讨论,是一种师生互动、同学交流、共同讨论、互相启发的教学形式。在课堂讨论之 前,要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写好发言提纲。通过准备阅读原著和其他文献,通过讨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会深刻得多,而且会从同学的发言中、老 师的点拨中学到个人阅读没有掌握的知识。{dy}批苏联专家组组长古林在课堂教学中就非常提倡习明纳尔,取得了良好效果;1954年秋季,苏联专家罗日杰士特 文斯基、罗斯托夫采夫等苏联专家通过习明纳尔讨论,系统地介绍了苏联高等学校建设经验,对提高领导干部水平起了积极作用;斯卡昆专家介绍高等工业学校的生 产实习问题,里沃夫专家介绍关于生产实习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经验,也都采用了习明纳尔制度……
“三层楼”的课程结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经由苏联专家引进的教学制度。苏联高等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反对通才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学制 较长,一般都需修业5年,课程设置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所以我国俗称它为“三层楼”。基础课中特别强调政治理论课,必须学习政治经济 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几门课程。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不设选修课,平时工科则作课程设计,实行学年制。毕业要求也较高,学生需完成毕业设计, 并通过国家考试合格,方能毕业。这种制度,在建立学位制度之前,哈工大一直沿用着。1947年考入哈工大预科、1949年入本科机械系学习的中国工程院徐 滨士院士回忆说:“哈工大学生基础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这是一大特色。那时,学校特别注重抓实践科目,例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 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选的是工程实际题目,真刀真枪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为了全面引进苏联的教育行政制度,加强对哈工大教育的引导工作,当时,从校长、各系以及教务部、研究部、总务部、图书馆等均有苏联专家担任顾问,并陆续 抽调一批研究生担任各系助理主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和教学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使苏联教育经验慢慢融合于哈工大的教育传统之中。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全面引进苏联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国初期的我国教育不仅仿效苏联的教育制度,而且学习和采用了他们的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当时哈工大领导认识到,只有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合中国国 情和哈工大实际的教学计划,即正确的战略目标,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哈工大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首先抓住修订教学计划这一环节,进 而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并进一步制订出比较完备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修订了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包括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总/周学时、课程设置 /考试考查门数、课程设计和作业的个数、毕业设计和考试时间、开学日期等等……在修订教学计划后,很自然地出现一个修订教学大纲的问题,以保证教学计划执 行,否则总时数减少了,而每门课程内容不变,势必还是忙乱。在修改教学大纲的同时,许多课程经苏联专家建议还订出了教学日历,这样整个一套教学工作的计划 性就大大加强了。古林等苏联专家系统介绍了苏联教学制度,并帮助哈工大制订机器制造工艺、焊接设备及工艺、发电厂输配电等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改造和建立教 学过程,按照新的教学大纲为本科生讲课。机器制造工艺专业1952年7月已有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出来{dy}届毕业生。以克雷洛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帮 助修订了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刀具、金相热处理、焊接设备及工艺、锻压设备及工艺、铸造设备及工艺、电机和电器、发电厂输配电.工业企业电气化、工业与民用 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等13个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到1957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计划和 教学大纲。
苏联的教学方式讲究严格,方法多种多样。当时,哈工大的教学方式就已经非常丰富,主要有讲课、习题课、实验、家庭作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等。以卡岗为首的苏联专家提出讲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建议给学生讲课必须是{zh0}的教师,对没有开过课的教师要在指导教师的参加下讲授已经试讲过 的课程;对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必须试讲,掌握实验,并和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参加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参加考试委员会等,这样才能保证讲课的质量。根据专 家的建议,哈工大抓紧讲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教务部专门制定了关于讲课的若干规定。
在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同时,在苏联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哈工大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总结经验教训。1955年春季,在以罗日杰士特文斯基为首的苏联 专家帮助下,哈工大贯彻了高教部关于研究和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指示,建议先研究容易发现的问题和易克服的缺点,如删减课程中的重复部分,再深入研究如 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减轻学生负担与改进教学过程相结合。在专家的帮助下,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法工作,删除了次要和重复的材料,加强实验准备工作,删减了课程 设计和作业中过于繁琐的部分,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了减轻,学习成绩上升了。1955年上半年学生学习负担低年级每周由60小时 降低到55小时左右,学习成绩优良者由71.4%上升到 78.5%,不及格者由 8.1%下降到3.6%。以卡岗为首的苏联专家1956年提出了专业设置和修订教学计划建议。当时,在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一种轻视生产实际、轻视专业课程, 主张大量缩减专业课程,取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恢复旧大学的教学制度等等现象。苏联专家坚持理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应该有一定的比例,认为专业 课时数削减过多,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独立工作,理论基础课时数紧缩太多,学生就不能创造性地工作。专家建议根据学校特点是培养设计工程师,学生一定要完成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修订教学计划必须保证实验、设计和生产实习的质量和要求……这些建议对学校的正确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哈工大在 1956~1957学年修订教学计划中,正确贯彻执行了学习苏联的方针,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教学过程。
哈工大是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开展教学研究的高校。在古林等专家的建议和积极参加下,哈工大1951年7月举行{dy}次会议,苏联专家系统地介绍苏联教学 工作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以克雷洛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帮助学校举行第三、四次会议。1953年2月第三次会议总结了办二年制专修科的经验,会上作 了31篇报告。1954年5月第四次会议总结了四年来学校学习苏联,结合中国实际办工业大学的经验,会上作了31个报告。会议提出了创造性地学习与运用苏 联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逐步过渡到独立地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任务。1955年,受高等教育部委托,哈工大召开{dy}次机电专业会议,会议历时11天,全国 29所高等工业学校、11所中等技术学校、中央有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共38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中高等教育部曾昭伦副部长作了“关于制订及使用教学大纲的 一些原则问题”的报告。1957年,以马依奥罗夫为主的苏联专家则提出,通过学报、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料的交换,开展和扩大同苏联高等工业学校与科学研究机 构的学术交流。
当时,哈工大教学都是采用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相应专业的教材。教材来源主要是:一是采用现成出版的教材,二是教师进行翻译,三是编写讲义。教师们还注意对 教材内容进行推陈出新。从1949年到1960年哈工大共出版编写1 678种教材,基本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求。在这11年,教材工作经历了影印、翻译、编写3个阶段:1949-1955年,主要采用苏联原版教科书和影印苏 联教科书;1955年以后逐步转入以翻译教科书和苏联专家讲稿为主,仅1955-1956两年中共翻译198种教材,相当于1949-1954年6年中所 翻译教材数的两倍;1956年开始了大量编写工作,到1956年共编写65种教材。教材的建设工作也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教材出版后不仅在 哈工大使用,而且向全国工科大学提供,起到学习苏联的辐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哈工大在国内的知名度。
在引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哈工大实行了典型推进的方法,即由个别专业或教研室先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在全校推广。黄文虎院士回忆说:“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们虽然是按照苏联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在具体问题上则注意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讲解,尽可能介绍新产品规则或生产工艺,并注意继承祖国科学遗产。如 理论力学教研室整理了力学方面的历史文献。”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加强系与专业建设,逐步完善机构设置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的系与专业规模不断扩大。1951年春,高教部党组为哈工大拟订的改革计划草案中,虽然确定在原有的土木建筑、机械、电气工 程、化学、采矿等系的基础上扩展成7个系25个专业、35个专业组,但在1951年实际上只有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及工具、金相学及热处理设备、冶 金、民用建筑、取暖、给水及上下水道等专业于当年开始招生,其他专业尚处于陆续投入筹建的阶段。1952年,哈工大进行了院系调整后,学校保留了3个系 13个专业,即机械系6个专业、电机系3个专业、土木建筑系4个专业。从专业设置状况可以看出哈工大已xx转为为发展国家重工业服务的方向。1954年, 机械系增设了锅炉和蒸汽透平(后改名为汽轮机制造)两个专业;1955年,机械系又增设了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电机系增设了动力经济专业;1956年,学 校发展到6个系22个专业;1957年,锅炉制造、汽轮机制造和水力机械3个专业由机器制造系分出,另成立了动力机械系。仪器系又增设了数学计算机仪器专 业。至此,哈工大共设立7个系23个专业,下设57个教研室,76个实验室和资料室,基本上建设成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的多学科工业大学。这个专业体系 的形成对哈工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这些系和专业大部分仍然是哈工大的骨干组成部分,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排头兵,是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重 点单位。
在进行系与专业建设的同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建立起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实体——教研室。教研室有两重任务,一是进行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研究,二是 进行科学研究。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学校科系专业增加的同时,教研室也不断增设,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增建新的教研室。1951年到1956年,哈 工大从xxx主义基础、电工学到水利机械、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哲学,共增设了42个教研室。教研室是学校的教学基层单位,以专业为单位,所有教师都 按照自己的专业被分配到相应的教研室,他们共同备课,讨论本专业的学术问题、编写教材。这种组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能发挥 老教师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的作用。1950年,作为青年教师在哈工大研究生班进修的俞大光院士回忆起哈工大电工基础教研室建立的时候,对苏联专家 соколов副教授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1951年,哈工大聘请的{dy}批苏联专家开始来校,其中就有соколов副教授。在他的帮助下,哈工大建立 了电工教研室和电工基础、电工学两个实验室,随即成立了电机系。1952年春季,俞大光院士参加了理论电工组。理论电工组的学习任务是以俄文为教材,学习 掌握内容并同时译成中文,以便出版后在国内普遍采用。在соколов专家指导下,哈工大翻译出版了《电工原理》(上下册)等3本教材。同在这一组向 соколов专家学习的研究班学员还有龚正毅、蒋卡林、戴声琳、钟祥礼。电工教研室负责电工基础(即理论电工)、电工学和电工量计3门课程,领导电工基 础、电工学和电工量计3个实验室。当时苏联专家帮助我们制定教学计划,本科5年制的教学总学时有4 400之多。俞大光院士表示,学习苏联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以至于设置电工基础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等,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哈工大不断完善机构和制度设置。除成立教研室外,哈工大还成立了研究部、教学方法指导科、调度室等机构。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制订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章》、《学生守则》、《学生纪律及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学校办学宗旨、任务、教学和行政组织、学 生、纪律等做了规定;制订《教师工作量定额和工作量计算标准》、《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教师工作时间的规定》等规章,加强对师资力量的管理。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
哈工大培养了大批青年师资,为日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1950年,中国政府接管哈工大初期,哈工大只有中国籍教师24人,师资力量十分缺乏。为解决这个困难,哈工大一方面或抽调、或借用其他高校的教师,另 一方面在四年级以上学生中抽调部分优秀学生参加教学工作。1952年和1953年,哈工大共调出112人,直接跟苏联专家学习,明确作为师资对象培 养,1955年以前的本校毕业生几乎全部留校工作。由于措施得力,1957年,哈工大教师队伍发展到80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7.5岁,其中绝大部分是 由苏联专家直接培养出来的年轻教师。他们承担了全校的教学任务,其中一部分开始了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被誉为哈工大“八百壮士”。当时全校还有教 授、副教授37人,其中有13人是经过苏联专家培养的,讲师200多人,助教近700人。
苏联专家对师资力量的培养主要通过研究生班的形式进行。为了迅速培养新的师资,1951年,古林等苏联专家介绍了苏联通过研究生院培养高等学校师资的经 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帮助建立三年制师资研究生制度。那时研究生班共有305人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学习。这种培养模式有几大特色:一、研究生在学习中参 加教研室的改造与新建工作。苏联专家建议对教研室进行组织改造,调配正在学习的研究生担任教研室和系的领导工作。二、研究生边学习专业知识边掌握教学过 程,由苏联专家系统地介绍苏联教学制度,帮助制订教学计划,进行示范性教学活动,使研究生逐步掌握全部教学过程。三、发动研究生翻译苏联教科书,这对当时 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
黄文虎院士说:“在校期间,苏联专家总共开出了141门课,其中苏联专家亲自编写完成的教材有57门课,主要是为了培养我国年轻教师的研究生教材。在师 资培养提高方面,哈工大的青年教师主要是由苏联专家培养,他们为哈工大、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新型的专业人才,至今哈工大是我国在对俄合作方面最有成效的工 科大学。”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
哈工大对口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哈工大改造扩建阶段正是国家处于恢复全民经济和实施{dy}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国家急需各种经济建设人才。为了适应这个需要,哈工大充分发挥自 己的优势,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当时学校教学班有4个层次:设有2年制的预科(后改为一年制),主要学俄文,为进入本科用俄语学习大学 课程打基础;设有二年制的专修科,主要培养工程技术试验人员;设有五年制的本科,培养工程师;设有三年制的研究班,招收四年制的大学毕业生或高等院校的讲 师。哈工大是全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这种阶梯式的学习层次,对学生熟悉专业、确定发展方向非常有好处。从1950年起,在校人数大幅增长,到 1957年暑假,13个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达1 265人,二年制的专修科毕业生262人,有513名研究生结业,700多名外校教师完成进修计划。1951年至 1957年,苏联专家直接培养或指导结业的共608人(研究生班结业的235人,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本校五年制毕业生373人)。
除这4种学习层次外,哈工大还有进修教师班、夜大(1956年)和工农速成中学(1950 ~ 1955年)。学校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于1955年秋季开办夜校部,招收学员。专家系统地介绍了苏联办夜校部的经验,帮助制订夜校部的专业设置、教学大 纲、教学计划、师资配备等方面的计划,并设立工厂领导干部学习专业知识的特别班和机械类专业的基础班,有学员530人。工农速成中学3年培养学员1 000多人。
这些人才毕业后输送到了全国各个行业,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李昌校长说:“哈工大本来就是中长铁路大企业为发展铁路经济所创办的,在回 归祖国后,又值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点工业项目,哈工大师生既有苏联专家作指导,有又掌握俄语的优势,为正在进行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单位所欢迎。”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
哈工大开展厂校合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
1954年6月,学校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并经高等教育部的批准正式建立了学术委员会。这个组织是由校长、副校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科学研究机构和 工业企业的专家以及学校党组织的代表组成,是发挥教师积极性,集中全校之智慧,以教学为中心推进学校全面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在开展科学技术活动中,学校在专家的帮助下,1954年筹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并于当年9月出版。每期销售 1 200册,出版后高教部指定为向国外交流刊物,通过学报的交流,学校与苏联高等学校、研究机关、图书馆等54个单位保持联系。学校加强了国内外学术联络活 动,与苏联鲍曼高等技术学校和古比雪夫土木建筑学院建立了直接联系,与基辅工学院、波兰科学院等建立学术联系。有关教研室、系积极参加国内外召开的教学科 研学术交流会。
在卡岗等11位专家的帮助下,学生科学研究活动更加广泛,并开始举行学生的科学报告会。哈工大邀请苏联教授作“关于学生科技协会和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 报告,详细介绍苏联高校成立学生科协的意义、组织领导和工作方式等,并于1954年12月正式成立了哈工大学生科技协会,组织领导全校学生开展科学技术研 究工作。1956年3月举行学生{dy}次科学报告会,有53篇报告。1957年4月第2次报告会,有57篇报告。黄文虎院士就曾担任过电机系学生科协主席。
在开展学术活动的同时,哈工大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苏联专家建议,学校选定科学研究题目应该和国民经济的要求相结合;各教研室应该同工矿企业取得密切的联 系;全体教师应该作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要建立学生科学技术研究小组。学校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采取了得力的措施。专家先在教研组内做了关于如何开展科学研 究的报告,指出方向,收集资料,订出一些示范性的题目和计划,教研组的工作计划中列入编译教材、修订科学名词、阅读有关科学著作、作读书专题报告等工作。 学校及时交流学习苏联教学与科技的经验,举办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学校成立了磨加工、电加工、轧钢设备、精密机械仪器等143个研究室。
1956年,学校开始与工业部门合作建立研究机构,采取专兼职研究人员相配合,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方法,使学校与工矿企业及工业部门研究机关建立了长期 的、全面的协作关系。各个专业与一机部所属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学技术协作关系,为实现科学与生产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生产与科研相结合打下 了良好基础。仅1954年,全校28个教研室、124位教师、84名研究生参加了180项研究工作。内有107项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如:利用国产 材料制造玉米铣刀试制成功、温砂型浇铸心铸铁管问题等研究成果,卡岗教授指导开展竹材利用研究等等。在专家帮助下,学校还与{dy}机械部技术司联合召开焊接 专业会议。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不断改建和扩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1950年,哈工大移交中国政府接管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本科学生641人,其中苏侨510人;预科学生953人,合计1594人;教师144人, 其中苏侨120人。校园建筑面积约31 000m2。
从1951年到1957年,在苏联专家的大力帮助和全校师生员工的一致努力下,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彻底改变了学校面貌,哈工大成为一所崭新的高等工业大 学。苏联专家古林等建议学校采取市内建校的方针,受到哈工大学校领导的重视。1951年开始,学校陆续建设了专家楼、学生一、二公寓等,到1957年校舍 面积扩展到21.9万平方米,并相继建设了土木楼、机械楼、电机楼和机工厂,保证了教学科研的需要。苏联专家组长克雷洛夫等帮助哈工大筹划学校基本建设, 并确定了学校基本建设总体规划方向,完成了机械、电机教学楼、主楼的初步设计和实习工厂的技术设计,并指导了机械楼的全部设计和部分施工。
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是学校进行教学与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学校过去实验室较少,设备也很陈旧,多数是为铁路学科服务的。为了适应五年制教学计 划的要求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在苏联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帮助哈工大进行实验设备的订货,实验室设计与施工,学校下大力气筹建了一些新的实验室。经过扩建 和充实后,从1952年到1957年,共新建了42个实验室,加上改造的实验室共有76个,其中许多实验室的装备都是国内{yl}水平,已经开出的实验课近 300个。这些实验室包括了土木系、电机系、机械系、机器制造系、仪器制造系、动力系等哈工大各个学科的方向。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
1951~1957年,苏联专家在哈工大工作期间,通过身体力行和所培养的学生,使哈工大初步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办学传统。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优良传统的形成与苏联专家密切相关。来校的这些苏联专家虽然大都来自苏联的xx高等学府,但他们在教学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和学 生。苏联的教育制度比较严格,每一位苏联专家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及教师们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要求必须经过严格考试,做完正规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同 时,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学规章制度。哈工大教师教学认真负责,要求严格,即使考了59分也不能放宽到60分。当时的校长李昌等 领导同志,根据当时苏联专家和哈工大当时的风气,总结出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哈工大还有其他好的传统和作风,比如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等。年老的 机械制造工艺专家布兹聂克每天教完4堂课后,一直还坐在教研室为研究生们答疑、指导教研室工作、回答工厂的疑难问题,往往要工作到下午3点以后才能回家吃 饭。由于这样长期积劳,他得了阑尾炎转肺炎,卧病3个多月,几乎牺牲了生命。在重病中,他仍然关心学生的结业设计工作。布兹聂克等苏联专家以身作则,为学 生树立了榜样,影响了一大批学生。黄文虎院士说:“дубов教学非常严格。由于当时教材紧缺,上课前,在苏联专家宿舍由дубов口授,其夫人打字形成 一份讲稿,第二天上课就给我们讲,讲课时有俄籍实验员帮助演示实验和擦黑板。他讲课严谨,板书端正,一字一句时间计算得非常准,讲完{zh1}一段课正好打下课 铃。”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已经成为了哈工大精神的一部分。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传统。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与苏联鲍曼高等技术学校和古比雪夫土木建筑 学院就建立了直接联系,与基辅工学院、波兰科学院等高校建立学术联系;有关教研室、系积极参加国内外召开的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会……使哈工大具有宽广的国际 视野,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传统。
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哈工大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传统。针对当时学习苏联经验的盲目性,古林等苏联专家就提出,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机械地学习苏 联经验。因此,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哈工大注意结合中国实际,灵活运用苏联的经验,从国民经济建设实际需要来确定专业的设置及科研的课题。同时,苏联教育 模式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在校5年内,必须要进行两次生产实习和一次毕业实习,学生必须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才能毕业。通过一系列实践环节的培养,培 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不仅理论基础好,而且实际工作能力强,受到了社会的认可。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影响的现实思考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今天的哈工大,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多次改革,但苏联专家的影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子仍然随处可见。
当时,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大多毕业于仿效欧美的高等学校,对苏联的教学模式开始是有所怀疑的,但通过向苏联专家的深入学习,以及对哈工大当时培养情况的了 解,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苏联高校的教学制度,同欧美相比较,有其自身的优越性。1949年到哈工大工作的陈雨波教授波说:“前苏联教育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 在:一是基础扎实,数理化、力学等基础课的学时较多,开设面也较广;二是专业培养较深化,由于按专业培养人才,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时较多;三是注重理 论联系实际;四是培养过程的高度计划性……正是由于苏联高等教育制度的上述优点,国内各院校在那一个时期内学习苏联、培养出大批一到工作岗位就很快顶用的 学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哈工大的毕业生更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视,被社会誉为‘xx产品’一直延续到现在。”陈雨波教授也指出 了苏联教学制度的不足之处,他说:“按专业进行培养,使学生的思路不广,专业面窄;过分强调计划性,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低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模 式培养的人才素质跟不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毕业生也不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提高学校的综合性,调整学校的领导体制,大力拓宽专业 面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因此全盘否定建国初期的学习苏联,我认为是不合适的。看任何问题都必须从现实出发,当时,解放后百废待兴,在苏联的帮助下,工业遍地 开花,到处急需人才,更急需那种到了工作岗位就能很快独当一面的人才,学习苏联人才培养模式,正好满足了上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我国现代化的建设,确实起 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我不会忘记在哈工大走过的光辉历程,不会忘记当时教育、培养我的几位老领导,不会忘记帮助哈工大发展的前苏联专家们。”
前苏联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家,强调高等教育是专门教育。对比前苏联和欧美的教育模式,黄文虎院士就说:“英美的教育是‘通识教育’,没有专业设置,主 张把基础打好,他们到了大公司再进行专业培养。而苏联是按专业培养工程师的,强调实习和基础,但是专业太窄,对于学生而言,毕业不好分配。现在看来,实习 也不太好安排。”这也是哈工大1999年进行宽口径专业调整的重要原因。但是,黄文虎院士同时强调哈工大过去以学苏起家,形成了{dy}个“黄金时期”。当时 着重强调“向苏联专家学习、向苏联学习”,并且学习得很深入,也形成了很多、很好的传统。因此,哈工大现在不宜简单地改弦更张,而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 在总结和保留苏联先进经验的同时,学习英、美等高校先进经验和做法,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哈工大发展。
哈工大与俄罗斯的合作迈入新阶段
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就与苏联高等学校、研究机关、图书馆等54个单位保持着密切联系,更与前苏联鲍曼高等技术学校建立了直接联系。虽然苏联已经解体 了,但是,哈工大与前苏联国家,特别是与俄罗斯的合作正一步步走向深入,迈入了新的阶段。
在确立了建设世界{yl}的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之后,哈工大大力开拓国际合作渠道,加快国际化步伐。在我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中,哈工大领导非常重视对俄合 作,校长王树国表示:“充分发挥哈工大对俄科技交流的传统优势,加大对俄合作力度,多领域拓展对俄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宽对俄科技交流的渠道并提高交流的档 次。”学校推出了《关于邀请独联体国家xx专家来哈工大工作暑期计划》和《关于邀请独联体国家自然科学领域xx学者和xx俄语语言学专家来哈工大工作计 划》等多项政策,大力推进对俄合作。王树国校长、副校长欧进萍院士等校领导多次访问俄罗斯高校,签署了对俄合作多项协议。目前,哈工大已经与莫斯科鲍曼国 立技术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等16家俄罗斯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双方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深层次的合作。2005年,学校与莫斯科国立 大学签署了共建中俄语言文化中心、与圣彼得堡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科学中心签署了共建中俄理学中心3个共建协议。其中,中俄理学中心已有近20位专 家来校工作。2006年春季学期,在孙和义副校长带领下,人文学院、国际经贸关系学院、外语系等一行7人访问了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国立管理大 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圣彼得堡经济工程大学、乌拉尔国立经贸大学、乌拉尔国立工业大学、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以及普希金俄语学院等8所大学以及俄罗斯科学 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并分别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和乌拉尔工业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次访问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访问的领域均 非我校对俄合作的传统领域,而是以人文、经贸、外语等相关学科为主,大大拓展了我校与俄罗斯高校合作的领域与层面。
在对俄合作中,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中俄友谊科技园以及哈尔滨国际科技城为学校对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哈尔滨国际科技城是中国政府在国外 建立的{dy}个科技园——中俄友谊科技园的配套项目。2002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六次例会上,中国科技部和俄罗 斯工业科技部分别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在莫斯科建设中俄科技园议定书。哈尔滨工业大学八达集团公司和莫斯科动力学院科技园分别作为中俄两国承建单位,负责 实施中俄科技园的建设和运营。2003年10月,中俄科技园在莫斯科正式挂牌,科技园企业开始入驻。而同样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八达集团公司建设与运营的哈尔 滨国际科技城也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推进对俄科技合作的重点工程,可以满足引进、孵化、产业化的全过程需要。无论是俄罗斯的友谊科技园,还是中国的哈尔滨国际 科技城,目前都已经成为中俄科技合作的一个平台。现在已经有许多来自俄罗斯的成果开始进入孵化、产业化阶段,还有一些项目通过中俄科技园这个平台,在其他 省区实现了产业化。“俄罗斯专家对双方开展科技合作的热情非常高。”王树国校长说,在2004年的深圳高交会上,俄罗斯政府派出的80多人的代表团就是由 中俄友谊科技园组织的。在哈工大对俄合作的牵引下,2001年至今,黑龙江省引进俄罗斯及独联体其他国家科技成果近300项,已有数十项实现了产业化。
目前,哈工大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不断深入,合作的层次与水平不断提升。在对俄合作中,学院层面和教授层面的深层次的交流越来越多。仅2006年春季学 期,俄罗斯乌拉尔国立经贸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阿穆尔国立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等高校纷纷组团来校访问,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3月10日,俄罗斯太平 洋国立大学(原哈巴国立技术大学)校长伊万什科教授一行3人来校访问,确定了今年由两校联合举办以新材料科学与技术为主题会议的相关事宜。近5年来,材料 学院焊接xxxx实验室与俄罗斯、乌克兰等焊接技术强国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投资300万美元引进了包括大功率真空电子束焊接设备、真空热轧焊 接技术和设备、真空钎焊设备、搅拌摩擦焊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了空间焊接实验室。焊接系还与乌克兰、俄罗斯的主要研究机构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建 立了专家互访机制,目前来访专家超过20人,其中包括巴顿电焊研究所拉巴诺夫院士、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阿廖申院士等国际知名学者。目前,焊接专业每年 对俄学者互访都在5人次以上,并已实现研究生互派及联合培养。此外,学校还邀请优秀的俄方专家来校访问、讲学、短期工作或合作研究。在学校国际化基金资助 下,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机械系谢尔盖•维达利耶维奇•格鲁贝伊教授于4月18日开始在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讲学。像这种学院间、教授间的 密切合作在哈工大比比皆是,全面推动了哈工大对俄合作的步伐。
通过引进人才、引进智力的方式,哈工大不仅解决了许多合作之外的技术难题,真正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而且促使哈工大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许多科研机构建 立了友好、稳定、互动式的合作关系,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开辟了一批新的研究方向,哈工大的办学实力也不断增强,国际知名度大大提高。


郑重声明:资讯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_焊接技术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