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之我见(王博士的大作)_胡志钢的空间_百度空间
流行全国的所谓的“猪高热病”(以下简称高热病),给养猪业带来了很大损失,并且因这个猪病导致了养猪业的转型,相应的影响到了我国的饲料业和兽药业,本文就其发病规律和处理方案,做一个现场中的总结。
高热病的发病表现
高热病,在母猪、中大猪、断奶仔猪都有发作,但是表现有区别。除仔猪外,基本都表现呼吸困难、结膜潮红、流眼屎、粘膜肿胀(口唇青紫、肛门水肿等)、衰竭、走路摇摆。体温41度以上,食欲废绝,尿黄色尿液。一般发病到后期出现昏睡,大约发病1周内死亡占60%左右,发病10日死亡占80%,超过发病两周,个别猪可以恢复(占总发病数的5%不到),该病死亡率很高,基本xx无效。
仔猪表现衰竭、食欲废绝,体温不很高,畏寒,扎堆。尿黄尿,最终死亡,死亡率极高,一般的超过80%。恢复的病猪,生长发育减慢。
高热病的病理变化
解剖高热病病猪,会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总体上以猪瘟病变和为狂犬病变多见,其独有的病变是细支气管粘痰,严重的分布到支气管中,肾脏肿胀、炎症,淋巴结,尤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此类病变大约占死亡病猪的80%以上),
高热病的发病前后一系列检测结果
发生高热病之后,临床作过不少检测,结果基本上是猪瘟抗体极度降低,有的到消失,伪狂犬病和蓝耳病抗体降低,随病程的进展,个别出现蓝耳病抗体升高现象。有的做过猪瘟紧急免疫,然而没有免疫应答。
高热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呈现散发,非急性传染,或者属于条件性发病。在03年夏季,流行于江苏北部,06年夏季,泛滥于江西、湖南、福建,以育肥猪和母猪为主。秋冬季节,向外扩散到河南、山东、河北、京津地区、东三省、甘肃、新疆,以仔猪发病为主。四川、两广偶有发生,不很严重。今年大面积发生于四川、两广,以育肥猪和母猪为主。
高热病的发病机理分析
在我们看来,这次严重的疾病流行,其xx因素是强应激,导致2型圆环病毒病的爆发,该病病理属于免疫失常,出现体内组织过敏反应,伤害肾脏、肺部和免疫系统,在出现免疫系统失败后,发生猪瘟、伪狂犬病、其他xx性败血症,导致死亡。如下图示:
强应激---圆环病毒---免疫失败---猪瘟和其他继发病。
对高热病的思考
高热病发展到后来,就没有办法xx了,但是因为此病属于环境条件性疾病,因此是可以预防的,方法就是尽一切办法减少应激和增强抗应激能力。生产中,许多因素影响抗应激能力,包括霉玉米、劣质饲料原料、采食到的营养不够、长时间大量xxx的使用、劣质饲料的使用等。生产中的应激因素有:早期断奶应激、早期断奶+环境温度低、环境高温、长途运输、连续不断的xx注射。出现高热病,一定要尽一切办法减轻应激,同时提高猪的抗应激能力,现场中,用我们推荐的方案处理的,有明显的好转。
高热病的发展预测
由于目前生猪的饲养过程中,近年来玉米普遍存在的霉变,近年来玉米等和油脂能量饲料的高价,许多饲料厂寻求劣质原料替代。这些破坏了猪的抗应激能力,而普遍存在饲养环境恶劣的问题,表现为南方夏季高热(对肥猪和母猪)和北方环境寒冷(对仔猪表现为北方断奶室温和地温不够),和生病之后的频繁高剂量xxx注射,对猪的应激很大。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必然会引发圆环病毒病这类的条件性病毒病,一旦发病后,xxx缺失,就无可救药了,而这种局面,短期内不可以解决,所以未来3-5年内,养猪的风险会非常大,从而压制了养猪积极性,生猪存养量一直不够,行业会继续艰难。
高热病带来的行业转变
由于高热病是一个条件性疾病,它的持续存在,就要求养猪户改变养猪的观念,从猪自身的抗应激能力出发,给猪更多的优越条件,而要做到这一些,必然的要求饲养着的经济能力,也就是,只有规模化的养猪场,才可以生存并发展,那些达不到条件的散养户,会逐步消失。
因为养殖户的改变,带来相关行业的变化,主要是饲料行业和兽药行业,未来的衡量标准,会更加的贴近价值规则,也就是这两类企业提供的商品,谁内涵的价值更大,谁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相对应的以前不少的概念性产品,发展的机会会逐步消失了,因为:消费者群体水平提高了,他们会更加理性。
高热病引发的思考
高热病是一次历史上各种对猪不利因素逐步积累到一定极限的爆发,面对高热病得无可奈何,又把我们广大的饲养着逼回到原是起点:对猪的福利,而不单纯是养猪的经济效益。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综合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必然会有损失。


郑重声明:资讯 【猪“高热病”之我见(王博士的大作)_胡志钢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