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说】瞧水_梅开五度_百度空间

瞧水者,查看水情及按时疏导也。在信西南山区,瞧水是乡亲们农忙季节最重要的一项农活之一,也是种田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手艺。

瞧水仅需一把铁锹即可,但正确判断农田的水情却非常关键,这意味着对水稻生长的每个阶段需要多少水要了如指掌才行。瞧水通常在下雨或雨后时间进行,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在水田里看水,对因黄鳝泛滥的地方或垮塌的地方进行修补,对水多的地方扒开田埂上的田豁放水,对水少的,就想法从旁边水源里引水过来,顺便对被家禽家畜或孩子们弄得东倒西歪的秧苗进行修整。做这些事的,基本上都是男人们。

【秧底】秧底是用作育秧的比较肥沃的水田,从某种程度讲,秧底可以说是农村人赖以生存的命脉,所以会对秧底格外照顾。撒种后即在田边拉起一道道网,防止鸟类及家禽偷嘴。由于鸟儿们的贪吃,经常能看到网上有不幸者踢腾。待秧苗刚露出新芽的时候,人们便每天几趟的去瞧秧底水,像精心照料自己的孩子。

秧底通常会有蚂蟥横行。在农村,蚂蟥被称为蚂鳖子,这些家伙生存能力极强,所以小时候听到的唬里面就有关于蚂蟥的“不怕旱不怕淹,就怕放牛娃把它翻”,孩子们不怕蚂蟥,如果有蚂蟥爬到腿上吸血,他们会在大人的教导下,像拍蚊子一样把它拍打下来,然后用个小棍将蚂蟥内外翻过来,放在太阳下晒死。农村也有专门除蚂蟥的方法,比如将稻草浸些鸡血后扔到水田里,等蚂蟥们闻到血腥味聚集在稻草上以后,就把稻草弄起来晒干,然后一把火烧掉。

【扯秧和秧马】秧苗长大以后,便可拔出来插到其它水田里生长,但因为在泥田里做这些活,一直躬着腰是非常难受的事情。特别是拔秧的时候,秧苗很矮,如果斜着拔会对秧苗的根部造成损害,影响成活率,而正直向上方拔又会带出很多泥,不好处理,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坐具坐在泥里,两手握住两把秧苗,以与泥土平行的方向,向后方轻扯,所以拔秧又称作扯秧,扯好一把秧,便用草绳拦腰拴好,丢在一边,称作秧头,男人们再将这些秧头挑到需要插秧的水田,开始插秧。

秧马是用作拔秧和插秧的坐具,由两块木板和几根支柱组成,底部木板成弧形,较宽,两头翘起,便于在泥里行进且不至于陷进泥中,顶部木板比之底部略小一些,人坐在上面。秧马的发明据说很早,但至今无人知晓其发明者是谁,然而它的功用的确非常强大。

【栽秧】栽秧即插秧。在一把一把的秧头被挑到水田以后,并不简单地倒在田中了事,而是站在田边,把秧头一把一把的扔到水田中间,且要摆放均匀,以便插秧手触手可及,人们称这种方式叫甩秧,据说这样能够使秧苗的生命力更为强大。

用作插秧的水田一般有高出泥面约5公分的水。栽秧的时候,从身旁拿来一把秧头,解开草绳,左手握秧,右手从中分出一小撮,以拇食中三指捏住,连指带秧插在泥里,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在右手够不着的地方另起一行,如此反复,后退着进行。插秧的时候,两脚能不挪动尽量不挪动,以减少脚踩出的泥坑。

关于插秧,老家流行一个关于下乡知青的笑话。说有一个知青初下乡那会,看到农民在水田里插秧,每一撮秧苗入水就站立在那里,非常惊奇,感叹道:农民都是神人呀,隔着浑水都能知道哪里有坑,插秧插得那么准,个个都在坑里。孰不知水下并无坑,只是有泥而已。

【推草】在旱地的庄稼中间如果有杂草,我们会用锄头将杂草锄掉,称为薅草。而水田里的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受到杂草的侵扰,在泥里除草的话,锄头就派不上用场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农具——推筢。推筢以竹制为主,长柄的前端有个椭圆形的箍,箍的大小正与田间秧苗的株距差不多,箍的中间有四五排支杆,支杆底部是铁制的筢齿。推筢专作水稻的除草之用,而用推筢除草,即为推草。

在众多水稻杂草当中,稗子是最令人头疼的一类,由于它的幼苗与水稻相似,难以分辨,所以极易将其与稻秧一起插种在水田里,等到几近成熟时方显示出与水稻不同的生物特征。那个时候,它的根部已经与稻的根部一起牢牢地扎在泥土里,牵一发而动全身,想不影响旁边的水稻而除掉稗草,非推筢所能为,只有人工上阵,用手解决。

【铺子、捆子、垛子、穴子】信阳的大部分水稻属一季稻,一般四月育秧,五月插栽,九月收获,一粒稻种要变成一把稻谷,需要近半年时间的蕴育与生长。收获季节,人们用一种叫作沙镰的镰刀来收割水稻,这种镰刀柄短而镰长,镰弯内布满细齿,收割水稻这种硬杆作物相当方便。人们将割掉的水稻一排排整齐地铺放在稻茬上,这些铺放的水稻即被称为铺子或稻铺子。

稻铺子由于刚刚收割,尚有水分,需要翻来覆去晾晒一段时间,称为翻铺子。晾干后再将它们堆卷并捆成若干捆,即称为稻捆子。之前也曾挑战过去肩挑这些稻捆子,但两捆一挑,足足有一百五十多斤,难以胜任。

所有的稻捆子从田间直接挑到稻场(用于脱粒和晾晒的宽阔平坦的场地)里堆放起来,称为稻垛子。然后就开始一捆捆的脱粒,脱完粒的稻谷里会有很多草末和杂物,需要用扬场的方式来大致去除这些不要的东西,扬场就是选择有风的时间,用木锨等工具将稻谷扔向空中,用风的作用将一些杂物分离,然后将稻谷晾晒几遍,再挑回家存放。

家乡存放稻谷的地方,被称作穴子。穴子以竹篾编织,从地面盘旋向上,卷起一个巨大的中空地带。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种稻面积的逐步缩小,目前这种大型的存放稻谷的穴子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麻包或竹篓。

【风车及其他工具】稻谷脱壳以后被称为大米,新脱壳的大米里面难免会有一些掺杂的米糠,为了便于食用,人们会利用风车将这些米糠去除。风车是一种木制的米糠分离工具。我一直惊叹于古人制作农具的水准。拿风车来说,四条腿顶一个大大的风箱,里面安装上转页,几个地方开两三个口子,貌似简单的结构,居然能够同时完成去糠、去砂、大小米粒分离等多项任务,真的非常神奇。

除沙镰、风车以外,在稻谷从田间到人们的米仓里这段过程,还需要用到很多的工具,包括木锨、斗、趟筢、扬叉、冲担等等。作为铲具的木锨和作为盛具的斗是全国农村大面积使用的工具;趟筢也是一种木制工具,结构极简易,将木柄安放在一小块木板上即可,作晾晒稻谷时推拢之用;木制的扬叉是个“丫”型工具,作挑卷稻草之用;冲担是两端有金属尖头的扁担,比普遍的扁担硬度高,主要作挑稻捆子及柴禾之用。



郑重声明:资讯 【【信阳说】瞧水_梅开五度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