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景润、王选的成才反思教育家应该如何办教育
(2010-05-21 06:44:02)

          从陈景润、王选的成才反思中国应该如何办教育

               ——兼答钱学森之问

                      张卫民

 

    、德国一年级小学生也上“大学”

  德国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学校之外。中国环球时报记者常在地铁上碰到一群群孩子,他们大多是去博物馆。德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比如柏林一些科学博物馆,为了鼓励孩子的动手能力,免费让孩子使用新技术相机,还当场把拍下的照片印在T恤衫上作为奖励。
  承担培养孩子兴趣义务的还有德国的图书馆、研究所、银行等各机构。德国各地的图书馆都将“读书从娃娃抓起”贯彻得十分彻底,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德国一些地区的婴儿出生后就能得到当地图书馆赠送的阅读礼包,其中包括一本经得住啃咬的图书玩具、提供0岁至10岁儿童{zj0}阅读和语言信息的阅读测量尺、阅读建议及父母必知。幼儿满2岁进行常规体验时,还能得到第二本图书。
  目前,德国有120多所儿童大学,在儿童大学注册的小学生达到百万以上。儿童大学面向8岁到12岁的儿童,授课老师都是大学各系的知名教授,开学期间每周上一次课,由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教授用浅显的语言向儿童大学生讲解天文、地理、哲学等知识。比如,“为什么人类不该克隆人”等话题。

    详见博文《

   

 

     二、数学家陈景润在初中、高中、大学均受到名师高人指点

    在初中,陈景润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xx: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抗日战争结束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高中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服槛楼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zh1}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xx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xx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陈景润的{dy}篇论文《他利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当时他只有23岁。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曾经对自己的得意门生王元说:“你们呆在我身边,倒让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改进了我的工作。”论文得到华罗庚的赏识,陈景润更幸运的被调进中科院。

    华罗庚指导学生的方法是以自学为主,指定一些要读的书,参加一些讨论班,并平均两周和学生谈一下专业。在一个xx人士的带领下,不同学科的人员共同探讨同一个课题,是华罗庚从事研究和培养人才十分显著的特点。

  华罗庚的好友赛尔伯格曾经说过:“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的。另一方面,我认为,他回国对中国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中国的数学会是什么样,现在已无法猜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华罗庚如果不曾回国,陈景润的命运和遭遇必定与现在不同。

    1991年北京电视台“祝你成功”栏目记者曾问过陈景润,“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陈景润说:“是奉献,不是索取。”

  陈景润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是个常数,花掉{yt}等于浪费24小时。”他就是在对每个人都相同的时间常数下,做出了超出别人几倍的成就。

                     

                上图中陈景润在与华罗庚教授探讨数学问题

    详见我的博文《

   

    三、从激光照排机之父王选的成才,来看教育家如何办教育

    现代毕昇、激光照排机之父、中国{zg}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从4岁上幼稚园起,一直到1954年高中毕业,他都是在一所学校就读的。这所学校的名字叫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它不但设有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同时还设有幼稚园。别看这是一所私立学校,但因校长懂教育,办学有方,不但校风好,教学质量也高,先后培养出不少栋梁之材,是上海的一所xx学校,声誉同省立的上海中学相媲美。

    当年南洋模范学校校长沈同一是位很有教育思想的办学人,他利用"名校"的声誉,高薪聘请了一大批高水平教师来"南模"任教,其中有不少是从大学聘来的讲师、教授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对于中国当代教育家的束手无策,我作为一名民间天才教育学业余研究者即“民科”可以提供良方xx——中国教育界首先要聘请一大批像当年宜兴埠普育学校校长温瀛士、南洋模范学校校长沈同一这样的很有教育思想的办学人来担任中学校长、聘请一大批像当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马寅初那样的很有教育思想的办学人来担任大学校长,钱学森之问即可迎刃而解,问有何难?子曰:“温故而知新。”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不仅应当为了学术而研究历史,更应像伟大的导师xxx那样如饥似渴地从历史之中获得灵感,让学术不是为了职称、晋升铺路,让学术为现实实践指路,此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也。

   

    {yl}的教师带来{yl}的教育教学水平,高水平的教师极善于通过自己的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各类优秀人才的茁壮成长。王选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就是在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他在初中时就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读初三时就曾抢在老师讲课之前,超前做完一厚本练习题。到了高中,由于赵宪初老师把三角课讲得十分生动风趣,王选对数学课的喜爱简直到了入迷入魔的程度。解放后,赵宪初成为上海xx的数学特级教师

    王选中学时代的两位英语老师也很出色。他们流利的英语对话能力及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都很令同学们钦佩。他俩的英语造诣都很深,其中一位老先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硕士。王选所以能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跟中学的英语老师有很大关系。天才固然有其遗传基因的成分,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天才幼苗茁壮成长的关键之所在,是天才幼苗智力潜力得以提升和发展的催化剂。

    北大54级数学系总共录取了200多人,都是全国各地的数学尖子。年龄最小的马希文当年只有15岁,马希文是系着红领巾踏进北大校园的,被《北京日报》称为神童。张恭庆、陈天权、张景中,杨路等人在中学时代都是数学教师的宠儿,后来都成为我国xx的数学家。

    马寅初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面对朝气蓬勃的新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词。仿佛,他已经预料到本届新生中必将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马寅初在办学上和他的人口论一样,很有卓识远见。北大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课上,抽调校内xx的学者教授任基础课教师例如,教王选解析几何的是江泽函教授。他在1954年就已是北大一级教授,在学术上与华罗庚齐名。教王选高等代数的老师,就是后来担任北大校长的丁石孙教授。数学分析课由程民德教授任教。教理论力学的王仁先生是解放后才从美国归来的学者。教实变函数的冷生明先生是一位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优秀教师。

    担任基础课的教师们不仅具有真才实学,而且各自都有一套科学、严格的教学方法。他们不端教授的空架子,上课一丝不苟,大课下来有小课,每节课后都留有精心选编的习题,治学十分严谨

    另见博文《

   


    四、现代教育家温瀛士的教育思想

    温家宝总理的爷爷温瀛士,字阆仙,世居天津城郊宜兴埠,生于1895年2月,卒于1960年2月。

  1919年2月至1929年7月,温瀛士被荐担任民立第五小学校长。在办学中,为帮助更多的农家孩子特别是贫困女童就学,温瀛士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救助。1929年7月,温瀛士为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筹划将村中娘娘庙改为校舍,因遭反对愤而辞职。

  1930年9月,温瀛士受同乡、教育界前辈温世霖的影响,争取女性求学的权利,成立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此即普育学校。

  温世霖一家系宜兴埠的教育世家,与温瀛士并无血缘族亲关系,但有形式上的“认户”、“认宗”。1905年,温世霖开风气之先,创办位于天津老城内的北方最早的私立女子学校之一——“普育女学堂”。所以,天津近代有两所普育学校,先有天津城里的“普育”,后有城郊宜兴埠的“普育”,而宜兴埠亦有两个温氏教育世家。

  “普”,即普适和普及;“育”,即教育、培育。1933年,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改称私立普育小学。温瀛士亲自题写了校训“勤劳真实”,设计校旗、制作校徽、统一校服、教唱校歌。“勤劳真实”,言简意赅,勤奋、辛劳,又追求本真、务实。

  普育小学的校歌唱道:“美哉,宜兴,地广,民众,南接金埠临新河,前途日益红。巍巍我校兮,北乡之先声,学业务真实,养成勤劳风,学生学生好自为,有志事竟成。”

    温瀛士本着“勤劳真实”的校训,要求学生衣着不怕旧,但必须整洁;每天早睡早起,先刷牙后洗脸,运动过后再吃饭。还亲自教学生唱健康向上的歌曲。校园内外,《背着书包上学去》、《早睡早起身体好》、《茶树青青生嫩芽》、《母鸡下蛋》等儿歌嘹亮。

  1936年,普育小学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小学。士范学校,即培养才智之士的典范学校,蕴涵着温瀛士用普育精神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良苦用心。士范小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免交学费,体现了对贫困儿童的体贴关怀

  温瀛士办普育,至今受到宜兴埠父老乡亲的赞誉。乡亲们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养全家,因此生活极为俭朴。平时穿的是洗得发白的中式服装,吃的多是饽饽咸菜就白开水,遇有学生在全县会考得了好名次等高兴的事才稍加改善,也不过是加一包花生米

  60分,这是当时各个学校通用的及格线。但在普育,温瀛士却将及格线定为70分,为的是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女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学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正因为此,普育的成绩在全区统考中始终xxxx

  宜兴埠马金甲8岁丧父,因家境贫寒12岁还没入学,温瀛士了解到他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亲自上门说服马金甲母亲让他读书,并免除马金甲的一切学杂费用。马金甲也争气,多年担任班长职务,在初小4年、高小2年连续考出12个{dy}名,名闻乡里。

  良师育良才,桃李满天下。宜兴埠普育学校的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迸发出聪明才智,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

从陈景润、王选的成才反思教育家应该如何办教育

 

   

   

     五、温家宝总理答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面对钱学森之问,睿智的温总理并不是不能回答,温总理是欲言又止。我注意到2010年2月27日温总理{dy}次在中国政府网答世界网民问,开创了中国网上民主之先河,对推动中国政府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睿智的温总理在回答教育问题时在言谈话语之中,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2010年2月27日下午3点多,温总理回答一位农村教师网友说:“你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经费保障问题,我们实行“两免一补”以后,教育经费xx由政府来保障,我们最近又提高了在校学生的公用经费标准,城市和农村分别提高到500块钱和300块钱。你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工资问题。我讲的其实主要是农村教师,当然,我们贯彻《义务教育法》包括整个九年义务制中小学教师。我们准备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政府投入120亿来解决1200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问题,当然,中央政府120亿,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者相当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我们在努力这样做,我们一定要做到。”

    “我们已经制定了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第二稿,实际上不是第二稿,我说的是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就在明天。大家可能十分xx我们整个教育改革当中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启发他们的智力和能力,让他们学会动脑、动手,学会做人,使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这个都反映在我们规划纲要当中。国家的未来寄予孩子们的身上。只有{yl}的教育才能培养{yl}的人才,建设{yl}的国家。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zh0}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二是让教育家办学,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dy}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dy}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如果两、三年一换,那么哪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办好。最近我去送别实验二小的老校长霍懋征老师,我对她特别尊重,因为她曾经给我写过信,她提过一条重要的建议,就是要提倡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或者是小学教师要是大学毕业生,因为她本人就是师范大学1943年的毕业生,她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有各种升迁的机会,比如教育部曾经调过她,教育出版社曾经调过她,但是她都没离开她那所小学。而且到80岁的时候还上讲台做示范教学。她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她是把爱整个倾注在教育一线的。我之所以为她送别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我前两天也翻起我的祖父在乡村办乡学的经历,他是{dy}个在农村办女子小学的,在那个时期,要受到很大的压力,但是他坚持办下来。我记得他跟我们经常讲,作为一个小学校长,当时最重要的是两项任务:{dy}是筹款;第二是请教师。因此,他请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甚至高材生在小学任教,他那所小学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校训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勤劳朴实”。每周他都要在周会上给孩子们讲人生、讲学习。我确实对教师很有感情。我认为学校要办好,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必须以教育为中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2010-02-27 16:13]”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从在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由此可见,对于钱学森之问,温家宝总理早有良策:①、“中央政府120亿,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者相当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我们在努力这样做,我们一定要做到。”②、“让教育家办学,我这里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dy}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dy}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如果两、三年一换,那么哪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办好。”③、“要提倡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或者是小学教师要是大学毕业生”。

    现在的问题是,温家宝毕竟是总理,他不可能现在亲自去像他爷爷那样办教育,具体的工作需要教育界的人士去做。

    首先,既然温总理说:中央政府120亿,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者相当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我们在努力这样做,我们一定要做到。”那么,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就应当努力争当一名教师,而不是3000名大学毕业生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另见我的博文《

    第三,全国广大的大学毕业生应当响应温总理的号召:“提倡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或者是小学教师要是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教小学是个绝妙的主意,既能大大提高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解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师资问题,又解决了困扰政府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举两得。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教育界已经为“硕士大学生、博士大学生毕业教初中高中,本科大学生毕业教小学”奠定了人才准备。详见我的博文《

    第四,从培养杰出人才的角度考虑,全国1200万中小学教师应当80~90%由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来担任,另外10~20%的中小学教师应当由动手能力强的、学历较低的、能工巧匠型教师担任。因为,现有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大多是由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擅长书面考试、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的、坐而论道的学院派理论型知识分子。教育的实际情形正如同《xx·路加福音》第6章第40节中所说的那样:“学生高不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也不过跟先生一样。”因此,要想培养出杰出人才,既要提高教师的学历理论水平,又要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水平。全国所有的教师都应当自我加压,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职业信条。另见我的博文、《 

   大学生教小学在中国是个新提法,好像大材小用了,其实不然,美国在150年前就开始推行大学生教小学了。1860年代,除了运输工程的发达外,美国的教育也蓬勃发展。教育被视为国家潜力最重要的投资。过去的教育都是小学毕业者教小学,中学毕业者教中学,大学毕业者教大学。这时观念改变了,教育是那么重要,必须大学以上才能教中、小学。那么谁来教大学呢?就需要有更高的博士训练。这成为“博士”教育的关键。吉布斯认为大学教育工作给他提供更多更自由的思考空间,就继续接受更高的教育。一八六三年,吉布斯以“几何学研究设计火车齿轮”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历史上的{dy}位博士。

     教育乃国家之本。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xx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

    近些年来,中国本土不仅难以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同样也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既没有培养出经济学大师,也没有培养出文学大师等。难道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于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吗?当然不是,而是当代中国尚没有培养大师的土壤。我们的学校只有按照教育家思维、创新模式办学,积极改革行政化、功利化,实现温总理提出的以上几点教育思想主张,中国培养大师的土壤也就形成了。

                                 

              如上图,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欢迎网友们参加以下“你认为中国教育界怎样才能解开钱学森之问?”

网民xx。

    网友们可以从以下选项中最多选择7项:

1、 教师要努力把教学大纲灌输到学生脑袋里

2、 教师要教育学生把分糊弄到手才是硬道理

3、 教师要努力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4、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成就感

5、 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提倡教育家办教育

6、 社会应当提倡硕士生、博士生毕业教初中高中

7、 社会应当提倡本科生毕业教小学

8、 应当提倡大学讲师、教授给中学生办科普讲座

9、 大学教师在儿童大学讲解科学知识对儿童有益

10、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中小学生是对牛弹琴

  • (2010-03-11 08:18:04)
  • (2010-03-22 05:52:50)
  • (2010-03-23 08:29:07)
  • (2010-03-24 11:14:10)
  • (2010-04-08 10:29:01)
  • (2010-04-20 16:41:59)
  • (2010-05-07 18:24:04)
  • (2010-05-13 14:48:24)
  • (2010-05-16 08:02:21)
  • (2010-05-20 06:50:21)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从陈景润、王选的成才反思教育家应该如何办教育】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