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娱乐话题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引入了娱乐和追星的元素,节目主题不以重大社会事件为主题,而是从娱乐、游戏等形式入手。 谈话现场形式自由、轻松,经常穿插演艺节目形式,谈话氛围更加感性、煽情; 节目中“秀”的因素更加突出,这类节目如央视的《艺术人生》。 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专业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脱胎于一对一的人物专访,但是又加入了谈话现场的综合元素,现场主持人对嘉宾的访谈超出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说是一对多人的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题材大多就某一专题或以精英人物的个案和相关事件为线索,主持人、现场嘉宾和观众就此展开互相问答和讨论。 人物的背景和发展经历以及其与社会的碰撞常常是节目谈论的焦点。 例如:央视《对话》 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生活情感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往往选择更加感性的话题,以人生、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话题为主,不是以娱乐调侃的方式去处理,而是以一种相对严肃的口吻去谈论。 节目给观众提供一种情感释放的空间,充当着心理xx的功能。 湖南卫视《天下女人》 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按照谈话形式划分: 辩论式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是选择不同观点、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在谈话现场辩论,自然形成不同的谈话立场和观点的交锋。 观点或对立或大相径庭,观点的交锋推动着谈话现场,节目的卖点不在于{zh1}的结论以及辩论双方孰对孰错,而是在辩论过程中交谈双方有个性的观点和语言的展示,以及在辩论过程中对讨论的事件背景的不断充实和延展。 例如凤凰《一虎一席谈》 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群言讨论式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形式不追求对立观点的交锋,而是以一种相对随意、漫谈式的方式进行,这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虚拟的“聊天”过程。 “聊天”的场合倒并不局限于演播室而是辐射到屏幕前的观众。 观众以心理参与的方式进入聊天的虚拟场景中。 例如:凤凰《锵锵三人行》 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个案类叙述式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不是从一个宏观的社会话题或社会现象出发去探讨其社会意义、形成舆论,而是以个案人物的经历入手,探讨人物的生命成长过程、在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过程以及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经历、经验以小见大给人以启迪。 这些个案人物或者是名人,如政治名人、影视明星,或者是人生轨迹非常有特点的普通人物。 例如凤凰《鲁豫有约》 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 有现场观众参与的电视谈话节目: 在这些节目里,现场观众不是纯粹的看客,也不仅仅是烘托谈话气氛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提供观点和舆论。 观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谈话的氛围、舆论参与的纵深度、决定着现场的“场”态。 很多精彩的对话、观点的碰撞,往往是现场的观众积极参与的结果。因此,这类节目在现场观众的选择上要格外慎重。 例如凤凰《一虎一席谈》、《忍者电力公司》 二、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无现场观众参与的电视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更注重嘉宾的xx性和谈话风格,以提供资讯和观点为主,展现嘉宾的个人风格。 例如凤凰《央视论坛》 三、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的意义 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是电视谈话节目录制之前的前期准备工作,体现了电视编导对谈话现场的预测和掌控能力,也体现了编导对成形后的节目所具有的超前编辑意识。 电视谈话节目策划是为了谈话现场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并使相对热烈的谈话氛围能够贯穿于节目当中,避免冷场等因素的发生。 同时节目策划能够对节目的谈话走向、节目的风格、成片后的种种因素进行预期确定,以保证节目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1、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的必要性 策划是为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尽量发挥组合配置的特点和优势。而电视谈话节目的策划核心就是使各项资源达到{zj0}配置、{zj0}组合。 (工作人员众多)电视谈话节目篇幅长,节目容量大,节目会牵涉很多相关专业人员,各种工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都需要一个统一的调度,而这种调度正是蕴含在节目的策划运作当中的。 话题、嘉宾、现场观众的选择决定着现场谈话的质量和谈话氛围,如果对现场预期因素估计不足,会导致节目失败。 1、电视谈话节目策划的必要性 谈话现场舆论复杂,头绪很多,存在着很多不可控制因素。如果没有对谈话走向的预期设定或者正确估计,主持人很难在现场掌控谈话方向,激发不同舆论,实现谈话的平衡调度。 以上因素的存在使电视谈话节目必须引进较为系统严格的策划机制,在节目各个环节的策划上需要缜密的考虑,在演播室录制前做出较为纤细的策划方案。 2、建立策划的运作机制 树立节目的整体策划意识,引进节目策划人,通过社会智囊为节目出谋划策,已经逐步成为许多电视台节目必不可少的一环。 把策划运作机制,树立策划先行的节目制作理念,建立策划人的培养和延揽机制,也在谈话类节目中体现出来。 一些谈话节目中,成立了较为稳定的策划团体,形成了节目策划先行的运作机制。从电视谈话节目制作的普遍规律看,谈话节目的策划有这样几个必要环节。 (1)树立整体策划意识和观念 “目前全国有一百多个谈话节目,到我们那里学习过的不下几十个。他们回去以后,大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策划队伍……他们说他们觉得推行起来非常难,我们可能觉得策划很重要,但是台领导不觉得重要,其他工种也不觉得重要,总是在吃醋,弄得文化人心里不舒服,慢慢就退出了。当策划队伍退出你的节目以后,你的节目文化品位也退出了。” 催永元 缺乏策划整体意识和观念,节目不会有很好的质量。观念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意识和观念是长期和相对固定的。 具备整体策划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dy},策划应该是一个栏目的整体行为,而不仅仅是单个编导的具体操作。 虽然单个节目的策划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编导或策划人来进行前期采访和资料的收集工作,但是从节目的整体来讲,每期节目应该调动必要的智囊团来出谋划策,为节目方方面面的因素做出周详的建议,使节目策划形成一个综合作战的态势。 第二,节目策划应该是对节目的整体综合考虑。 每一期节目的策划要素包括选题、嘉宾和观众的选择,话题的走向,现场的预测,主持人的预备对案,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的收集,{zh1}成片的大致脉络和风格,这些都应该纳入每一期节目的策划案中,让每期节目都有一定的框架性。只不过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根据节目的侧重点做出相应的调整。 除此还应注意对主持人角色的把握。电视谈话节目是以主持人为中心、以现场即兴性为核心,但如果把宝xx压在主持人身上,认为主持人现场发挥、即兴表演就能获得高收视率,这样的极端做法即加大了主持人的工作量和压力,也不利于节目的长期生存。所以针对谈话节目要有一套完备的策划机制和预案控制作为保障,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为主持人提供详细、立体的节目背景资源。同时为主持人的形象因素和语言因素提供充分的设计和考虑,使主持人真正能在谈话现场轻松地说好、控制好。 第三,策划应该是整个栏目运作当中的固定、标准的流程,而不是单个节目偶然之选。 应该以栏目为整体,形成节目策划的长设机制和稳定的操作模式,而不是把策划仅仅作为重大节目或重大活动的权宜之计。 这样才能使每期节目都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准上。 (2)建立专门的策划团队 {dy}类,在栏目内组建专门的策划人队伍,又称为“内脑”。 来源:常年工作在一线的电视记者,他们熟悉电视制作规律并积累了一定的采访经验。 任务:从相对微观的层面参与节目的策划,承担着谈话节目演播室录之前的收集相关资料,理顺演播室嘉宾的社会关系,在前期采访的基础上,为节目的预案讨论提供一个参考方案,同时也负责策划案的细化和资料收集整理的环节。 优点:这些专职的策划人员形成的策划方案具体实际,符合电视制作传播规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长期固定的专职工作,使策划人对节目的整体风格和主持人的风格都有相当程度的熟悉,能够保证节目的稳定。 第二类,从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策划人员,被称之为节目的“外脑”。形成相对固定的策划工作机制。 来源:主要来自高校的学者,长期从事某类研究的资深专家或具体的从业者。 这类策划人员又可以分为两种: {dy}种,从宏观角度来考虑问题的社会、文化学者专家。 任务:他们更多从国家政策、体制、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历史意义去把握节目的方向。他们注重节目与社会发展的贴近度,节目深层次的内涵,高屋建瓴地指明不同事物的关联,从而为节目的纵深度和横向度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能够挖掘出节目更丰富的内涵。 “一开始,我们就选择了这样的策划班底,一个由北京xx的社会学者、教育学者组成的强大阵容。他们策划节目和我们电视人策划节目{zd0}的不同是,我们只想节目的样式,他们希望在节目中体现他们的思想,在节目中体现他们的做人,这一点到今天,《实话实说》还在受益。” 催永元 第二种,是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和专家。 任务:他们从不同专业领域为相应的话题提供专业知识背景和解读,从相对中观的层面为节目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类节目策划人的在栏目当中是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每一期节目根据选题领域不同而有所不同的选择对象,因此这类节目策划人运作机制相对灵活。 从一个完整的策划运作机制来看,这两类策划人员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侧面对整个节目进行了全面的观照。 运用{dy}类策划人懂电视规律的和所给出的案本操作性强的特点,辅之以第二类策划人提供宏观和方向的把握。这样的运作机制真正使节目既能跳出来,从大处着眼;又能深入进去,从具体着手,落实到实处。这种内外兼顾的方式,只要稍稍微做调整,就会逐渐形成适合自己栏目特点的策划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