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把孩子“丢”在公园玩_悦妈_小草_新浪博客

少教多学随想之三十七

把孩子“丢”在公园玩

/陈禾

 

    5月22星期六——这是一个很平常的xx,但我却特别意,因为美国专栏作家斯克纳齐(Lenore Skenazy)倡议将这{yt}定为“把孩子丢在公园日”(Take Our Kids to the Park And Leave Them There Day)。你是否觉得这女人疯了?她要求家长们都在那{yt},把家中7岁以上的孩子带到公园玩,然后独自离开,把孩子丢在那儿,看他会不会自己回家。

    斯克纳齐在她个人的网站和报纸上公开发出这个倡议,立刻召来几万名家长的留言,大多数都是责难——“疯子”、“白痴”、“没安好心”……,但支持的家长也不少,甚至引起许多人分成两派互相争辩。“这样做有意义吗?”一整个星期,这话题成为最受xx的亲子教育论争的焦点。

    斯克纳齐并没有被口水淹没,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这么做可以让小朋友接触大自然,减少玩电脑的时间,同时多多认识社区里的其他小朋友,更重要的是让小朋友尝试自立,他们应该懂得照顾自己。不是吗?”

面对庞大舆论压力以及家长们的批评,斯克纳齐仍然坚持推行这项活动,她亲自回复网站上的每一条留言,声称自己已经做好面对拍砖的准备,她大声责问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走出户外,让他们跟其他小朋友接触?为什么不让孩子们自己去结交新朋友,去一起玩?让他们拥有自己的{yt},甚至只有一小时,半小时,就算只花10分钟,那也是值得的!”

 

    斯克纳齐住在纽约,她是xx的专栏作家。2008年,她把当时年仅9岁的儿子带到纽约曼哈顿中心,交给他一张地铁卡、一份地图,以及20美元现金,要儿子自行找路回家,然后就自己走了。这个男孩后来迷了路,但还是靠着自己的能力,{zh1}回到家里。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她更加坚持自己的看法。她认为训练孩子,协助孩子成长,只要没对孩子造成伤害,怎样做都不会过分。相反,担心这个、担心哪个,把孩子关在家里,将使孩子失去生存的能力。

 

把孩子丢在公园里,你忍心吗?

    为了了解家长们对这样一个问题的看法,我请不同小学的两位三年级班主任帮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问题只有一个:“如果让你把孩子带到住家附近的公园,然后你离开他,叫他独自回家,你能做到吗?”

    总共有76位家长交回问卷。得到的数据是:

□ 没问题,让孩子锻炼一下有好处。(只有6位家长选择。)

□ 不会这样做,到处是骗子,我不放心。(有58位家长选择。)

□ 不敢这样做,孩子还小,我担心他的安全。有9位家长选择。

□ 试一试也好,我会躲着观察,随时保护孩子。有3位家长选择。

    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一个答案?不忍心、不放心的家长占了百分之九十二。他们都不相信这个社会,还是不相信孩子?我看这里有两个问题:

{dy},   是“社会安全”。媒体上天天都有孩子失踪或被拐卖的消息,谁还敢拿宝贝孩子来试一试?

第二,   是“自我保护能力”。媒体上,传闻间,经常有孩子意外受伤或死亡,车祸频仍,孩子之间欺凌事件的报道,孩子有能力保护自己吗?家长没有信心。

    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发展很不一样。美国是个移民社会。外来移民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总是步步为营,除了自勉自励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保护自己”,不只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还要保护好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存价值。出于“保护自己”的要求,他们需要公平与正义的“法”,也愿意建立严谨的法治机制,并接受法制的约束。于是他们懂得应用“法制”来确保“社会安全”,并在接受法律的约束下,“依法自卫”成为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中国呢?自古以来强调的是由上而下的“教化”,实施“德治”,宣扬君子之风,人民仰望的是“明君”、“父母官”,期盼“国泰民安”。所以“社会安全”之对于老百姓是一种期待,而非创造;“自我保护”在意识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受保护”,在保护不周时,可以上访——拦轿鸣冤。这种“传统价值”仍然影响着今天的家庭,训练并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被家长忽视,相反,家长之对于孩子,采取的是“保镖式”的贴身保护策略,明知这种“护卫”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出于无奈,累死也不得不坚持下去。

但这样做的结果,“社会成本”越来越大,孩子失踪、意外落水落井落崖、手指被夹门框护栏、吃下不卫生或受污染食物甚至老鼠药等等的伤害事件层出不穷,怎么办?我们身为父母,能不能以一句“迫于无奈”,就让悲剧继续上演吗?能因为“不忍心”就不给予孩子学习人际交往和体验自我保护行动的机会吗?

 

在可控制范围内进行放飞训练

    大熊猫是国宝,谁不宠爱?但我们还是要让它回归山林去学习自力更生。孩子也一样,没有自力更生能力的孩子,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美国孩子自力更生能力的训练从三岁开始,如果我们一定要退缩,那么至少也该从5岁开始。

对于5岁到8岁的孩子,自力更生能力训练的内容应该集中在以下自护能力的训练:

1.     在离家一公里的范围内,能够安全地往返,不会迷路;即使迷路,也能够在不慌张失措的情况下寻求适当的帮助,例如打电话、问路,安全返家。具体化训练必须循序渐进,例如:能够很有条理,很清楚地说出:①住家的地址(街道名字、小区名字、楼房的牌号、门牌号、楼层);②爸爸、妈妈的名字、手机或座机号码、工作单位;③住家周围的特殊标志(如建筑物、商店、树木、公园、车站、菜市场等)。

2.     能够自觉并有效地使用交通安全设施、注意交通安全。例如:过马路时走过街天桥或地下行人道,懂得辨认行人交通灯并遵守指示,在人行道行走时不能边走边玩,在没过街天桥或行人交通灯设施处过马路时会主动寻求大人协助等等。

3.     在家人不在场时,面对陌生人,应该要有警惕之心。必须给予孩子更加明确的指导:①绝不接受任何陌生人的礼物、食物、金钱,也不搭话,立刻转身朝向人多的地方走去;②绝不应陌生人的要求,替他送东西、送信,或跟着他走;③发现陌生人有不友善行动,或将对自己造成伤害时,必须立刻高喊“打枪啊!”(就让孩子说个骗话吧!如喊叫救命可能没人理睬),并且立刻朝向人多的地方跑去。

4.     平日里必须让孩子自己到商店购买食物饮料,掌握购物、打电话、问路及辨认方位等基本能力。

    这四个方面的训练如果仅仅依靠口头的教导,是{jd1}无效的,必须提供实战的体验;同时,这种体验式训练不是“急就章”,要循序渐进,长时期的实践。有了这些基本的生存能力后,你才能进行“把孩子丢在公园里”之类的田野训练。

    现在中国社会有太多让家长揪心的元素,许多家有幼儿的父母,更是慨叹这里不能提供孩子正常成长的环境。我们不争论这种丧气话有没有道理,该xx的是:“我的孩子不能不长大!”

    身为父母,天赋的责任就是“陪伴孩子成长”,但这个陪伴不能是静态的,必须有所作为。什么作为?“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条件”、“采取科学的有效的办法协助孩子成长”。换句话说,光说不干不行,盲干不行,有困难便退缩也不行,因为我们都要求孩子有个灿烂的未来。

    因此,在现在城市社会,渐渐习惯于将孩子圈养的家长,虽说有许多无奈,是迫不得已,但我们就只能这样坐等社会升平吗?失去成长的时机,将来这些欠缺生存能力,情商、智商、逆商都欠缺的一代,生活的不如意,生活品质的下降,谁该来为他们负责?

    所以,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给予孩子适当的放飞训练,是家长们无可回避的任务。(文/陈禾)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把孩子“丢”在公园玩_悦妈_小草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