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钞票、人民币,更通俗的说就是钱,我们平时常见的货币多数是纸币,纸币就是一张纸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那为什么我们出售商品或付出劳务时会接受它呢?为什么这一张纸能换来各种各样的商品,能够代表无穷的财富?而且同样多的货币有时买的商品多,有时买的商品就少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研究货币的起源和发展。
一、货币的起源
谈到货币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原始社会(公元前4000年以前)。在原始社会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质匮乏,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活下来,人们采取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人们既没有剩余产品又没有私有物品。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了剩余产品,同时私有制度确立下来,这时就具备了商品产生的条件。开始时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例如,用一张羊皮换一把斧子。xxx把它称作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张羊皮=一把斧子
渐渐的人们发现可以交换的东西有很多,用一张羊皮不但可以交换一把斧子,还可以换得一袋米,或一块麻布,或10斤茶叶等等,这时交换就进一步扩大了,xxx把这种形式称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把斧子
或一袋米
一张羊皮= 或一块麻布
或10斤茶叶
或其它
虽然这张羊皮同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一样可以买斧子、买米、买布、买其它的东西,但它还不是货币。因为一张羊皮可以换一把斧子,一块麻布……;同样,一把斧子、一袋米也可以换一张羊皮,也就是说它们的关系是对等的地位xx一样。要想成为货币就要有一种商品单独的固定下来被广泛地接受,固定的充当等价物。这就是xxx所说的一般的价值形式:
一把斧子
或一袋米
或一块麻布=一张羊皮
或10斤茶叶
或其它
现在羊皮就具备了货币的形态,前面这些商品的价值都用羊皮来体现。其实,最早在羊皮这个位置充当货币的东西有很多:贝壳、兽皮、牲畜、盐、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但这些物品充当货币都有缺陷,比如牲畜,假设一头牲畜可以换一袋米,那如果想换半袋米,或者卖米的人只有半袋米怎么办?若如果把牲畜分成两半,那牲畜的价值就降低了,而且它们流通的地域非常有限,这就需要寻找新的物品来做货币。{zh1}人们就把货币固定在贵重金属——金和银上。金和银有价值高、价值稳定、质地均匀易分割、不易变质、轻便易携带等优点,所以“金银xx不是货币,但货币xx是金银”。
二、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
金银作为货币在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我国战国时期就有了黄金货币(战国时期楚国制造的一种扁平形黄金小方块,每块一两)。到唐宋时期金银的使用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白银逐渐成为通货,宋时银已用以表示物价,流行于社会之上,至明中叶银币正式成为法定货币,确立了银两制度。后来随着西方货币和金融制度进入中国,银两逐渐被银铸币——银元所取代。
西方国家最早在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金银混合的金属币,在18世纪前,世界各国主要以一定重量与成色的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即银本位制。18世纪到19世纪初,西方国家货币进入金银复本位制时代。随着1816年英国颁布金本位法案,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一个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制度即金本位制时代。此后的一个多世纪时间内,黄金一直作为世界货币活跃在经济流通领域和国际金融市场。直到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的牙买加协议使黄金迈上了非货币化道路。
贵金属退出货币领域后,各国都使用信用货币,又称为纯粹的信用货币或管理纸币本位,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货币。这种货币制度的广泛实行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货币危机的结果之一。
这种制度的特征是:①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或银行存款。各国货币有规定含金量,但也仅是名义的,并不能按此单位兑换黄金。②在信用制度下,一国的货币发行量并不像金属本位制度下取决于该国的金属贮存量,而是取决于一国政府对经济发展或其他因素的判断而制定的货币政策。③在这种发行制度下,货币创造过程是轻而易举的,成本微不足道,但印制的货币过多,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相反流通中信用货币过少,就会出现通货紧缩。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