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7 23:13:32 阅读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揭秘《易经》天人观中的养生智慧
作者:杨力
苍天茫茫,但天究竟是什么?天究竟有多大?“问天”自古以来始终是人们锲而不舍的追求。虽然我们至今也不知道天有多大、有多久,也不知经过多少亿年才诞生了我们人类,才创造了一个与天和谐共处的空间,所以我们的养生理念应珍惜这个难得的空间,其中{zd0}的智慧就在于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相应是《易经》大人观的核心
《易经》的天人观是什么?
《易经》的天人观就是“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在其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
天人合一的实质就是整体观也叫三才观,对此,《易经·说卦》有一句名言叫做:“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这就是说,《易经》首次提出“三才观”,这个就是天人地整体观。
大家都非常熟悉盘古xxxx的故事。我们看看明代人周游在《开辟衍绎》中说的: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浑沌开矣。《五运历年纪》说: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这个神话传说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古代生态学思想:“天人合一”。
我们知道,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人与天地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人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精髓。
人与天地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水变了,鱼就要变,所以人的养生要顺应天地四时,这就是人与天地相应,于是才有了《黄帝内经》强调的四季养生。
人与天地相应绝不是天人感应,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前者的实质是人要顺应天地四时的变化,是唯物的和科学的;后者把天神灵化,认为天会感应于人,这是唯心的,迷信的。
天人感应这一观点源于汉代董仲舒,他是汉武帝的顾问,他提出这一观点是为了维护“君权神授”,也就是说是维护皇权的,所以他接著又提出天谴说,即言皇帝是老天让当的,大家都得服从皇帝,但皇帝也不要违背天意,否则会遭天谴。宋代大儒朱熹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发展为“天理人欲”,主张“遏(抑制)人欲(私利)而存天理”。后人发展为“天理难容”,认为天是高于一切的,是有意志的。这些是政治的天人合一,《易经》的原意则是科学的。中医讲的是医学的天人合一,也是科学的天人合一,实质就是“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八个字,这在中医养生学上有重大指导意义。
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易经》的天和西方的天是不一样的。西方的天是上帝主宰的天,是神灵的天,超人的天;而东方《易经》的天是宇宙的天,是大自然的天,是无神灵主宰的天。所以东方的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相应的合一,是科学的合一,这是与于西方的天不一样的,那些人攻击我们东方的天人合一,是因为混淆了东西方这个“天”的缘故。因此,我们必须区分清楚。
《易经》天人观中的养生智慧
中华养生学强调天人合一,就是要我们关注人这个小宇宙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的息息相关。所以我们中国人养生最重视改善内外环境,内外环境遭到破坏我们就要生病,内外环境改善,我们就能长寿,这是《易经》天人观中的养生智慧。
天人合一的精髓应用在养生学上就是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顺此六字则寿,逆此六字则夭。
《庄子》有一个寓言:南海之帝儵及北海之帝忽,有一次在浑沌之地受到中央之帝浑沌的厚侍,两人商议要报浑沌之德,说:“人都有七窍以视听食见,唯独浑沌没有,我们也给他凿几个窍吧。”然后两人便给浑沌一日凿开一个窍,七天后,窍都凿开了,浑沌也死了。这个寓言说明生命是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否则灾祸即起。
天时与养生
《易经》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怎样才能顺乎天?顺乎天,就是顺乎自然,也就是顺应四时阴阳养生。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
顺应天时养生是保健防病之本,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其重要性。
为什么夏至前后中风的病死率较高?每天的午时是心脑血管病易发作的魔鬼时期。因为按照《易经》太极阴阳消长转化规律,夏至前后是阳极、热极和气升极,就是所谓的“夏三极”,所以脑血管易破(易中风),又因心为火脏,夏季炎热,火上添油,所以心气易受损耗,易出现心脏疾病,发生猝死。所以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人可以提前服药预防。
冬天为什么脑梗死、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因为冬天是阴极、寒极和气降极,就是所谓的“冬三极”,所以易出现阳气脱、厥证〈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梗死、心力衰竭等),冬天天气严寒,血管收缩变细,加之心力不济,气血不通,所以易出现心肌梗死、脑梗死。可见气候与人的生命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我举一个例子:2003年北京“非典”暴发,我是教《黄帝内经》的,我注意到那一年北京的气候非常奇怪,就是无风,而且热不重,湿重,因为是火运不及之年,又遇上太阴湿土司天,天气阴霾加之风小不能胜湿,所以中原一带的气候特点是湿热阴霾,整个华北大平原空气流通不畅,非常适合“非典”病毒的繁殖,加剧了北京及河北一带“非典”暴发。所以,春节期间到香港、广州旅游的人全国都有,为何北京“非典”最严重,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气候的差异。因此在xx时清热凉药要少用,在家要开窗通风。我记得当时给《北京晚报》写了一篇稿子,题目就叫做“中原地带为什么『非典』流行严重?”这不就是气候与疾病的关系吗?
再举一个例子:1955年是乙未年,根据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当年是三火相遇的太乙天符年,易流行温病,后来石家庄果然流行“乙脑”,xx老中医蒲辅周等结合中医运气理论开具了白虎汤重用石膏,降下了西医降不下来的高热。而后来北京也发生“流脑”流行,于是年轻的医生按照石家庄的经验给病人开白虎汤,重用石膏,结果发热退不下来,后来去把老中医请来会珍,老中医们分析那年北京的运气特点是湿重,不宜过用寒凉,以免加重湿阻,改用芳香化湿,用苍术和白虎汤,结果病人的发热退下来了。同样是高热和脑炎,为何用同样的药不起作用?原因就在于石家庄的气候是热重,所以要重用石膏,以清热为主;北京的气候是湿重,所以要用苍术、藿香等芳香化湿。
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明白,天气对我们疾病的发生和xx密切相关,这就叫天人合一,我们能不在意吗?我们能不顺应天时的规律养生保健吗?
《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腠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他的意思就是说,当月满时人的气血也实,所以不生病;反之,月廓空时气血虚,易生病。中医为什么要把女人的月经称为“信水”,说的也是人与天地息息相关。
地利与养生
《易经》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易经·系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我们现在的人不是去保护,而是破坏这些人赖以生存的水土。《黄帝内经》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强调天文、地理、人事一样都不能少。地理,宏观上指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无私地哺育著人类,人类的生死存亡和地球休戚相关。
《易经》不但重视天对人的影响,同样也强调地对人的作用。
如《易经》的八卦都是由天地人三才所组成,其中,阳爻“-”从乾天而来,阴爻“--”从地坤而来,并且《易经》八经卦的三爻及六十四重卦的六爻都是天地人三才的象征,其中,五上爻象天,初、二两爻象地,三、四两爻象人。八个卦中四个卦象天,四个卦象地。
四天卦:乾(天)、巽(风)、离(日)、艮(山)
四地卦:坤(地)、震(雷)、坎(水)、兑(泽)
天地是孤立的吗?不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气运之中。人和天密切相关,和地同样关系密切。人类经常要喝的地下水、矿泉水,也就像吸吮著地球母亲的乳汁,地球已经有46亿岁了,经过了漫长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才为人类提供了今天的生存环境,人类难道不应该像爱护自己的母亲一样关爱地球吗?
人类生命与地球的变化息息相关,地球的变化决定著生命的存亡。无论是地球内在原因而产生的地质性变化,还是由于“天外来客”而导致的遭遇性事故,地球每一次的巨大变化都相应地引发生物界一次大的变迁,比如有学者论证恐龙的灭绝原因就在于此。因此,保护地球生态自然环境,稳定生态平衡,是保护生命的重要环节。
地球本来就是由阴阳组成的,所以维护生态平衡,首先就要保护地球的阴阳消长平衡,这样寒温、水火、燥湿才能协调,人的生命活动也才能得以维持。
地球的元素同样存在著平衡,人体的元素和地球的元素有很大的一致性,如地壳主要元素如氧、矽、铝、铁、钙、钠、钾、镁,几乎都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所以只有保护地球元素的平衡,人类生命元素的平衡才有保障。
从生命的起源来看,宇宙物质之间,包括人与地球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关连著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易经》的名言“山泽通气”,说明了万物是相感相通的,这表明了人的生命既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天地的。提示了养生的{zg}理念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整体养生。
从来人们只注意自然界、地球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却忽略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其实,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地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干扰著生态平衡。地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保护环境、阻止良田变沙漠是地球人的责任。目前,人与地之间的自然生态正被破坏,逐渐形成生态恶性循环,地球变得伤痕累累,人的生存也面临危机......
《黄帝内经》提出,不同区域有各自不同的养生及xx法则,《黄帝内经》非常强调xx要考虑地理因素:“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癒,何也?.....地势使然也。”
于是《黄帝内经》提出了xx的五方治则: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其病生于内(热郁于内),其治宜毒药(xxxx药);北方之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之域,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之域,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这些论述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这就是xx的“因地制宜”,也是因地养生。
关于怎样利用江河、海洋、高山、丘陵、原野、田园、森林、沙漠、草原等特色地理环境进行养生,在后面的讲座中有具体的说明。
人和与养生
在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一个重要内容。
《易经》的人和在天地人三才观中,人和是“曰仁与义”,就是要讲仁义才能做到人和,也就是德养生、心理养生。
德和才能人和,德和是人和的前提。
《易经》提出“合和观”,合,就是团结统一,大家合拢在一起,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56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和,就是和谐,就是中正,不偏不倚,就是与时俱进。人和,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尤其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要做到人与社会和谐很难,做到人与人和谐更是难上加难,但人如果不能与社会和谐,会给其心理、生理带来严重危害。
什么是天人合一养生
《易经》的“易”字,就是由“日”、“月”组成,,甲骨文写为“易”,就是说《易经》强调宇宙是日、月运动构成的,这是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生活在这个大宇宙中,所以人的生命和这个大宇宙息息相关,这就叫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我们的养生当然要与大宇宙合拍,这就叫天人合一养生。
天人合一养生xxxx生(十二时辰养生)、年养生(四季养生)及节气养生。
要掌握这个养生原则,首先明白一个理论,即气机升降与阴]阳消长理论,太极图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明白了,一通百通,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天人合一的时令养生了。
太极图包含著很多重要的信息:
{dy},阴阳消长理论。
子时、冬至是阴极,阴极则阳生,因此,从子时、冬至后,阳渐长而阴渐退,称为阳长阴消阶段,顺其自然(阳长的趋势)就应养阳。
午时、夏至是阳极,阳极则阴长,于是,从午时、夏至后,阴渐长而阳渐退,称为阴长阳消阶段,顺其自然(阴长的趋势)就应养阴。
第二,气机升降理论。
子时、冬至之后是气升阶段;午时、夏至之后气降阶段。
第三,开合藏泄变化。
春分:天渐暖,昼渐长,要开天门。
秋分:天渐凉,夜渐长,要入地户。
日养生(十二时辰养生)智慧
日养生,就是{yt}之中的养生方法,主要遵循以下三个规律:
· 昼夜阴阳消长转化规律
· 昼夜气机升降规律
· 十二经脉当合及其脏腑相关规律
具体到十二时辰,各自的养生重点在于:
子时到寅时:阴气重,阳气弱,养生只做一件事----睡眠。
子时(23~1点):此时阴气最重,阴主寐(眠),《黄帝内经》说这个时候叫“合阴”,应该“万民皆卧”,此时的养生关键:睡眠,必须进入熟睡阶段。子时是气机降到极点之时,尤其气虚之人,更应进入熟睡状态。子时一阳生,这个阳气应于十二经脉的胆经,因初生阳气弱宜潜,所以更应通过睡眠加以保护。子时属阴极、寒极、气降极之时,也是人体气虚之时,血压、血糖等指标在此时也会出现生理性的低谷,如果本身有这方面问题的人,尤其要加以注意,在服药时间上作出调整。
丑时(1~3点):阳气虽渐长但阴气仍重,十二经中肝经值班,肝主升发,所以阳气逐渐回升,但阳气仍弱,此时的养生关键:继续通过睡眠以护卫肝气。
寅时(3~5点):东方欲晓,但阴气仍未退,此时肺经值班,此时的养生关键:夏季可以“闻鸡起舞”,5点起床做深呼吸及晨练,对养肺是大有好处的。
卯时(5~7点):太阳初升,阳气更升已胜阴气,大肠经值班,此时的养生关键:应空腹喝一杯白开水,以利大小便排出,帮助身体排出蓄积了一夜的毒素。有一种人,经常在这个阶段出现腹泻,中医叫作五更泄,属阳虚,要注意服温阳药,如桂附理中丸之类。
辰时(7~9点):属胃经值班,此时的养生关键:应当吃早点以养胃气,胃气足才能滋养全身。毫不夸张地说,此时吃早点胜过吃补药,好多年轻人为了多睡几分钟而省去了早餐,并开始进入工作和学习状态。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巳时(9~11点):阳气旺盛,此时进入了{yt}中的{dy}个黄金时间,是学习、工作的{zj0}时期。此时的养生关键:属脾经当令,因此脾虚的人,此时吃健脾药效果{zj0};另外,此时阳长阴消,这个时候吃补阳药,效果{zh0};有高血压的人,此时应服降压药以防午时气升导致的血压升高。
午时(11~13点):此时阳气旺极,气升至极,《内经》称为“合阳”,阳盛则寤(醒)。此时的养生关键:阳气不虚的人,午饭后小憩片刻继续工作;阳虚的人,此时午休最养阳;有高血压的人,此时千万不要生气,不要暴饮,以免中风;午时是心经值班,午休后应当喝一杯白开水,以稀释血液,保持心脉畅通。
未时(13~15点):此时阳气渐减,阴气渐长,但总体而言阳气仍盛,这是{yt}中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此时的养生关键:属小肠经值班,15点左右稍微吃点儿东西,如下午茶之类,可有效补充身体的营养。
申时(15~17点):此时阳气继减,阴气渐增,此时的养生关键:阴虚者在此时吃养阴药效果{zh0};此时属膀胱经值班,空腹喝一杯水,可以有效洗刷膀胱,帮助身体排出毒素。
酉时(17~19点):属肾经值班,此时的养生关键:空腹喝一杯水有助于利肾xx;肾虚的人,此时服xx药效果{zh0}。此时如出现颧赤、低热、咳嗽等症状,应警惕肺结核。
戍时(19~21点):此时阴气渐重,但阳气尚可,属三焦经值班,能协调五脏六腑,此时的养生关键:晚饭后散步回来应喝第四杯“空腹水”,以防夜晚血液黏滞度升高。这是{yt}中的第三个黄金时期,是进行学习、工作或锻炼的好时机。
亥时(21~23点):此时阴气更重,阳气更弱,气机下降,此时的养生关键:对于有心肾疾病、低血压、低血糖、阳气虚者,应在此时及时服药,以防夜半病发;此时是入睡的{zj0}时期。
年养生(四季养生)智慧
根据一年之中的阴阳消长及气机升降规律,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包括: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四季应五脏,以养生长化收藏
· 冬至、夏至养生要防“三极”
· 注重24节气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季节,大自然阳长阴消,阳主动,在外,人就要抓紧这个时机养阳气,尤其对于阳虚的人。那究竟该如何养阳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晒太阳,太阳是供给阳气的主要来源,正如《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当然,养阳方法还包括多吃春夏成熟的时令菜,多吃温补的食品如鸡肉、羊肉等。
秋冬季节,大自然阴长阳消,阴主静,在内,人就要抓紧这个时机养阴气,尤其对于阴虚的人。那究竟该如何养阴呢?多到郊外、公园、树荫、山野去呼吸自然界的阴气。但阳虚的仍然要多养阴,《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当然养阴还要多吃秋冬成熟的季节菜及鱼肉、鸭肉、猪肉等。
春夏养生长,秋冬养收藏
春天阳气升发,万物生长,应于人体,应抓紧养生机及长势,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应于人体,主要应养肝,养肝的生机,以推陈出新。首先要舒畅心情以利肝气舒发,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以使志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立了大志,一年四季才有奔头。
夏天,万物蕃秀,应于人体,主生长旺盛,心主长养,夏天天地气交,应于心,心主血脉,要气血流畅才利于长养,夏天长养好了,秋冬才有物质基础。
长夏主化,应于人体,长夏是长肌肉、长骨、长个子的大好时机,这时期人体的消化功能处在最旺盛的阶段,脾胃好的人要吃好,脾胃虚的人更不要放过健脾补脾的好时机。
秋天,天气收敛,容平,应于人,要“收敛神气”,“使肺气清”,就是要收敛神气,清肺xx,要多食百合、白果、杏仁、白藕、白梨、白肉等秋季成熟的食品以养肺。
冬天,天气闭藏,与人相应,就要助肾之藏,要“使志若伏若匿”,还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少出汗)。
冬至、夏至“三极”之际的养生智慧
夏至:正当热极、阳极、气升极之时,所以有厥证、血证倾向者要注意防备。血压高者午前要吃降压药,忌暴怒、生气,不喝酒,以免引发血压升高、脑血管破裂、中风、眼底出血、鼻出血等。
冬至:正当寒极、阴极、气降极之时,所以气虚者、低血压、低血糖、心阳虚、肾阳虚的人,都要注意防范,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温补的xx或食物,如人参,俗话说:“冬至进补,春天打虎”。
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
我们首先要熟记的是每年的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24个节气中,我们更要着重关注八个节气,即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易经》的八卦与这八个节气相结合,再和天文学的“太一移宫”组成了“九宫八风”,对于我们的养生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什么叫太一移宫呢?太一即北辰,由北斗星围绕著北极星旋转,一个方位一个宫,对应一个卦、一个节气。
根据《易经》八卦的相应,以及太一移宫,可以充分反映八个节气的气候变化,包括明显的风雨、光度、温度的变化,如《黄帝内经》说:“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所以《黄帝内经》强调在这八个节气必然有明显的天气变化,这就提示我们在太一交接之日前后要注意养生,那么具体而言又该怎样注意呢?
{dy},注意风雨出现在交换节气之前还是之后。
每一个节气,都有当令的风,称之为八风,其特点是“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就是交换节气前多风雨,是气有余,天气就可能多雨;交接后才有风雨,是气不足,则多旱,养生上就要特别留意湿与燥。
第二,实风(当令风),应养相应五脏。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就是指每一个节气出现当令的风为实风,那就风调雨顺,对人有好处,如立春出现东风,属当令之风,主生长万物,风气通于肝,人可顺之以养肝。
第三,虚风就应避之。
虚风指对冲风(从其冲后来为虚风),如冬至刮南风,夏至刮北风,主杀,主“伤人”,《黄帝内经》说“谨候虚风而避之。”所以节气养生要求人们要躲避虚邪贼风,比如说异常天气下就不要出去锻炼了。
第四,“三虚相搏”更应小心。
“三虚相搏”,指人体本虚,加之岁气不足,又逢虚风,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就更要注意保养身体,避开虚邪贼风,《黄帝内经》认为“三虚相搏”则易导致暴病猝死。因此,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尤应注意避开虚邪贼风,以免发生“击仆偏枯”(中风偏瘫);有风湿痿病的人,就应注意避开雨湿雾露。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套24节气养生导引功法,出自一本叫做《四时坐功祛病图诀》的古书。
立春:2月3至5日,太阳黄经315?,三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每日子丑时(23~3时),平坐式,两掌重迭,按大腿上。吸气时,右掌叠于左掌上,伸臂,耸肩,向左扭身,上体保持正直。稍停后呼气时松肩臂,恢复原坐势。再吸气时,身躯右转,余如前法。左右交替3至5次。然后叩齿、深呼吸、鼓漱咽津各3次。可防治风气积滞、颈项痛、耳后痛、肩臂痛、背痛、肘臂痛等。
雨水:2月18至20日,太阳黄经330?,三候: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每日子丑时(23~3时),平坐式,两掌重迭,按大腿上。吸气时,身躯向左扭转,右掌按于左掌上,身躯尽力左转;稍停后呼气时,身躯回旋恢复原坐势。再吸气时,身躯如法向右转。左右交替3至5次。然后叩齿、深呼吸、鼓漱咽津各3次。可防治三焦经络留滞邪毒、咽乾、喉痹音哑、耳聋、多汗、目内眦痛、面颊痛等。
惊蛰:3月5至7日,太阳黄经345?,三候: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每日丑寅时(1~5时),平坐式,两手握固置腹股沟处。吸气时,曲肘向后拉,两肘尖过背后。稍停后呼气时松臂回复原坐式。重覆5至6次。然后叩齿36次,深呼吸、鼓漱咽津各9次。可防治肺胃蕴积邪毒、目黄口干、鼻炎、鼻衄、面肿、暴哑、头风、牙疼、目昏、鼻塞等。
春分:3月20至21日,太阳黄经0?,三候: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每日丑寅时(1~5时),平坐式。吸气时,伸两臂向左前抬至肩平,头颈向右后侧扭转,双目向后看。稍停后呼气时两臂自然回落,头颈回旋,恢复原坐式。稍停,再吸气,两臂向右前侧抬至肩平,头颈左后转。如此左右交替6至7次。然后叩齿36次,深呼吸、鼓漱咽津各9次。可防治胸臆肩背痛、齿痛颈肿、寒战、热肿、耳聋耳鸣、皮肤瘙痒等。
清明:4月4至6日,太阳黄经15?,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
每日丑寅时(1~5时),平坐式。两手握拳,臂外展与肩平,右臂曲肘向右拉,左臂向左引,头颈左转,目视左手,如拉弓欲射状。稍停后,右臂向右引,左臂曲肘向左拉,头颈转向右,目视右手。左右交替各7至8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3次。可防治腰肾肠胃的虚邪积滞、耳聋、咽痛、颈痛不可转动、肩臂酸痛、腰背酸软等。
谷雨:4月19至21日,太阳黄经30?,三候: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每日丑寅时(1~5时),平坐式。吸气时,右手向上撑举,左手掩左胸;稍停后呼气时两手自然回落置腿上。稍停,再吸气时,右手向上撑举,左手掩右胸。左右交替各5至7次。然后叩齿、深呼吸、鼓漱咽津各3次。可防治腹中症瘕积聚、瘀血、目黄、鼻炎、鼻衄、颊颔肿大、肘臂外后缘肿痛、掌中热等。
立夏:5月5至7日,太阳黄经45?,三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
每日寅卯时(3~7时),平坐式。两手交叉,抱右膝,合目,两臂抱腿膝靠近胸部,放下,连续5至7次。换气后,换抱左膝活动5至7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3次。可防治风湿滞留肿痛、臂肘挛急、腋肿、手心热等。
小满:5月20至22日,太阳黄经60?,三候: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每日寅卯时(3~7时),平坐式。右手向上托举,左手向下按。稍停后,左手下按、右手上举,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3次。可防治肺腑邪毒、胸脇支满、心中憺憺大动、心烦作痛、掌中热等。
芒种:6月5至7日,太阳黄经75?,三候: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每日寅卯时(3~7时),自然站式。两臂向前上举,掌心向上,如托举重物过头顶,两掌十指相对,相距约一拳,仰头视两掌间天空。吸气时,两臂同时向左侧伸引,上身随之稍向左斜,稍停,两臂及上身回直,呼气;再吸气时,两臂如法向右伸引,上身随之向右斜,稍停,复原,呼气。左右交替各5至7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腰肾虚劳、咽乾欲饮、心痛、目黄脇痛、消渴欲饮、易惊健忘、咳嗽、吐泻、头项痛等。
夏至:6月21至22日,太阳黄经90?,三候: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每日寅卯时(3~7时),大坐式。屈左腿抬起,俯身,两手交叉抱左脚,伸腿与手抗力。稍停后放开手脚,回复原坐势。如法换搂抱右脚,左右交替各5至7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xx湿积滞,防治肩臂后缘冷痛、掌中热痛、手腕痛、膝痛、腰背痛、身体滞重等。
小暑:7月6至8日,太阳黄经105?,三候: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每日丑寅时(1~5时),席地坐。两手按地,屈左腿,足垫于臀下,右腿向前平伸,脚尖自然竖立。稍停,如法屈右腿,伸左腿。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3至5次。可防治腰腿风湿、肺胀喘咳、小腹部及脐周胀痛不适、手挛急、身体滞重、半身不遂、脱肛等。
大暑:7月22至24日,太阳黄经120?,三候: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每日丑寅时(1~5时),跪坐式。俯身,握拳以拳心拄地,目视前下方。吸气时,头颈左右转,双目随之向后怒视。稍停,呼气时头颈回转,目视前下方;再吸气,如法头颈向右转,左右交替各3全5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头项胸背风毒、咳嗽气喘、烦渴、心胸膈满、肩背痛、皮肤痛等。
立秋:8月7至9日,太阳黄经135?,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每日丑寅时(1~5时),大坐式。两手按地,缓缓吸气,深吸后而闭息,同时上体前俯缩身。稍停后呼气时挺直身躯,放松,7至8次后呼气。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补虚益损,防治腰肾积气、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反侧、xx颌痛、目内眦痛、锁骨窝肿痛、腋下肿、汗出振寒等。
处暑:8月22至24日,太阳黄经150?,三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每日丑寅时(1~5时),平坐式,两手置腿上。吸气时,头左倾以颊贴近左肩,稍停后呼气时头回正。再吸气时,头右倾以颊贴右肩。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两手握拳反置背上,左右交替捶背各5至7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臂痛、脇肋腿膝腔骨外踝及各xxx、气喘等。
白露:9月7至9日,太阳黄经165?,三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每日丑寅时(1~5时),盘坐式,两手按膝。吸气时,头颈向左侧旋转,目视左后方。左转至极稍停,呼气时头回正。再吸气时,头右转,目视右后方。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风湿留滞腰背、洒洒振寒、惊狂、疟疾、汗出、颈肿、喉痹不能言等。
秋分:9月22至24日,太阳黄经180?,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每日丑寅时(1~5时),盘坐,两手掩耳,吸气时身躯左弯。稍停后呼气时身躯回直。再吸气时,身躯右弯。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风湿、积滞、脇肋股膝足跗诸痛、腹胀、胃寒、喘满等。
寒露:10月8至9日,太阳黄经195?,三候: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每日丑寅时(1~5时),平坐式。两臂上举过头,掌心向上。吸气时两臂向左前方托举,身躯随之上耸。稍停后呼气时放松身手,两臂和身躯回复正常。再吸气时,两臂和身躯如前法,方向转为向右前。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诸风寒湿邪、脊痛、腰折、痔疮、疟疾、狂癫目黄泪出、泄泻等。
霜降:10月23至24日,太阳黄经210?,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每日丑寅时(1~5时),大坐式。俯身,两手向前攀同侧足底。吸气时,两腿屈膝,呼气时,两腿伸直。如此5至7次。然后叩齿、深呼吸、咽津各3至5次。可防治风寒湿痹、腰背股膝诸痛、肌肉痿软、腿脚行走不便、大便脓血、小便不利、xx、痔疮等。
立冬:11月7至8日,太阳黄经225?,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每日丑寅时(1~5时),盘坐式,两手按膝。吸气时头颈向右后侧转,目视右后,右手顺势挽左肘上助势。稍停后呼气时恢复原始坐势。再吸气时,头颈扭左侧,目视左后,左手右肘。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深呼吸、叩齿、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虚劳邪毒、腰痛不可俯仰、咽乾、胸脇胀满、呕吐、目赤肿痛、眩冒、听力减退、泄泻、四肢骨节烦疼不安等。
小雪:11月22至23日,太阳黄经240?,三候: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每日丑寅时(1~5时),盘坐式,两手按膝。左手按左膝,右手挽左肘,两手拮抗。稍停后左右换手如前法。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深呼吸、叩齿、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风湿热毒、妇人小腹肿痛、男子诸疝、睾丸肿痛、遗尿、癃闭、尿血、淋症、泄泻等。
大雪:12月6至8日,太阳黄经255?,三候: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每日子丑时(23~3时),取自然站式。两手侧平举,两足先左后右,交替踏步各3至5次。然后叩齿、咽津、深呼吸各2至3次。可防治脚膝风湿疼痛、口热舌乾咽肿、黄疸、饥不欲食、咳血、易惊恐等。
冬至:12月21至23日,太阳黄经270?,三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每日子丑时(23~3时),大坐式。两手握拳置同侧膝部,拳心向下,先左后右,交替按压膝部各10次。然后深呼吸、叩齿、咽津各3至5次。可防治手足部的经络寒湿痹痛、肩背部及脊柱酸痛、腰膝酸冷、大腿酸痛、足痿厥冷、嗜睡委靡、大便难、咳嗽等。
小寒:1月5至7日,太阳黄经285?,三候: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每日子丑时(23~3时),大坐式。左手按左腿上,右手挽头,呼气时,右手挽头颈向前下,身随之前俯。稍停后松右手头身回直。如此3至5次后,左右换手,如前法行功。左右各3至5次,然后深呼吸、叩齿、咽津各3至5次。可防治食即呕、胃脘痛、腹胀、暖气、痞满烦心、噫气等。
大寒:1月20至21日,太阳黄经300?,三候: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每日子丑时(23~3时),两手按臀侧,屈左腿,左足垫臀下,右腿仍自然伸直。稍停后,伸左腿,屈右腿。如此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后叩齿、鼓漱、咽津、深呼吸各2至3次。可防治经络滞气、舌强痛、身体不能动摇或强直、股膝内肿、臂部疼痛、小腿及足背部疼痛、腹胀肠鸣泄泻等。
· 本篇文章出自杨力医师的《杨力揭秘易经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