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的{dy}节课是了解垃圾分类记。得五年前,我乘坐的飞机{dy}次盘旋在日本关西空港的上空,我就为那金灿灿的阳光,层叠的白云和脚底的碧海蓝天而陶醉。在日本留学五年,自己学的又是环保专业,常常会被日本人专注的环保精神而感动。日本的环境保护,已不仅仅是某一个政府部门的工作或者是环保专业人员的事业,它渗透到每个日本国民的血液中,更成为一种民族素质和精神的象征。
来日本后,我们留学生上的{dy}课就是垃圾分类。即使在像松江市那样人口不到100万的中等城市,垃圾分类也是必修课。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除此之外,更换电视、冰箱和洗衣机还必须和专门的电器店或者收购商联系,并要支付一定的处理费用。大件的垃圾一年只能扔四件,超过的话,要付钱。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喝完了一瓶可乐后,他们会仔细地洗干净饮料瓶,然后小心翼翼地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袋中。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更为麻烦的是扔垃圾。资源垃圾的回收站不是每个住宅小区都有,所以经常会看见日本人开着车到某一个资源回收站,把收集的各种瓶瓶罐罐倒入不同的回收箱里。扔垃圾也有固定的时间,不可燃垃圾一星期可以扔两次,而可燃性垃圾只能两个星期扔一次。如此详细的规则,每个日本人都能自觉遵守,原因也在于政府的环保管制和宣传得力。对每一类垃圾都有相应的垃圾袋出售,而超市售出的每一样产品的外包装上都会注明此类包装属于什么样的可回收资源。这样养成习惯后,看似繁琐的垃圾分类也得心应手了。
日本对于环保教育和宣传极为看重,特别是对于孩子的环保教育更是严格。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普通的环保知识,并以此来督促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有一次,在松江市市政大厅的入口处,我看到一个以环保为中心的小学生漫画展览。上面有关环保的内容五花八门,如吃完饭后,有油的碟子要先用废报纸擦干净再拿去清洗,这样会减少难分解的油污进入下水道的机率。洗衣服尽量用洗衣皂,不用含磷的洗衣粉等等。
我住的公寓位于四楼,马大哈的我经常会忘记扔垃圾的时间,也常常因此而苦恼。有一次,我突然想起来第二天早晨是扔可燃垃圾的日子,心想现在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提前扔应该没有关系。等我把垃圾拎到楼下,才发现垃圾箱还锁着。懊恼之余,我就想把垃圾放在门口一走了之。还没放下,就有一个路过的老人过来制止了我的行为,告诉我说如果这样做,鸟儿会过来啄破垃圾袋,垃圾四散开来会造成环境污染。我惭愧之余也很感动。正是这种人人参与的精神,使得这个国土狭窄、人口密集的国度处处青山碧水,人和自然和谐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