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轻抚你的肌肤
文/阿松
小猴子嘻嘻和哈哈是亲兄弟。
嘻嘻每天早上一睁眼开始哭,它肚子饿了。不过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它只得从自己的小床上爬下去,跳到妈妈身上,找寻奶水。
只是妈妈太瘦了,身体也不好。虽然奶水充足,但是身上冷冰冰的硌得难受。嘻嘻像完成任务似的填饱肚子,飞快地跳下妈妈的身子,重新缩回自己的小窝里。
这时忽然有个不速之客闯进来。它方头方脑的,眼睛里冒着红光,嘴里还不停地发出“滴滴”的声音。这可把小嘻嘻吓了个半死。它从被子里蹿了出来,乱蹦乱跳,{zh1}缩在了一个角落里,眼睛里全是恐惧,瑟瑟发抖。
哈哈住在另一间房子里,由另一个妈妈喂养。每天哈哈{za}干的事就是腻在妈妈身边。在它小小的心里,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就算吃饱了,它也喜欢待在妈妈身边。
那个不速之客同样也闯进了哈哈的房间,吓了哈哈一跳。它三步两步地蹿到妈妈背后,只探出个小脑袋瓜,看着这个眼冒红光的怪物。不过过了一会儿,它发现这个怪物除了嘴里会怪叫以外,似乎没什么威胁。它壮着胆子凑上去用小爪子捅了捅怪物。
没反应。
又捅了捅,还是没反应。
哦,原来只是个玩具而已。没过多久,哈哈就发现了不速之客的真面目,和它大玩儿特玩儿了起来。
为什么一奶同胞的嘻嘻和哈哈有这么大区别?其实根源就在两个不同的妈妈身上。
这两个妈妈其实都不是真妈妈——它们的真妈妈还在丛林里哩。这两个妈妈只是心理学家做的道具:嘻嘻的妈妈是用铁丝做的,而哈哈的妈妈则是用绒布做的。
最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心理学家把嘻嘻和哈哈放在一起。它们在屋子里摆了两个相同大小的母猴子模型,身上都挂上奶瓶。结果发现嘻嘻和哈哈只去布娃娃妈妈身上喝奶,铁丝妈妈他们从来不碰。
于是实验者就把布娃娃身上的奶瓶取走,心想:这样你们总要去铁丝妈妈身上喝奶了吧。喝得多了自然熟了,到时候你们就会习惯铁丝妈妈了。
可谁知嘻嘻和哈哈就好像和实验者作对似的。它们只在肚子饿的时候去铁丝妈妈身上喝奶,等到喝完就不约而同地跑回布娃娃妈妈身上去。
实验者再次出动,这次他们把嘻嘻哈哈分开。嘻嘻平时只和铁丝妈妈在一块儿,哈哈却和布娃娃妈妈住一起。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面对惊吓,嘻嘻手足无措,而哈哈则好得多。
于是实验者发现:小猴子的依恋不在于奶水,而在于有没有柔软、温暖的接触。对于那些有接触的小猴子,它们的生活习性好很多。但就算是最柔软的布娃娃,也比不上真正的母猴子。所有由“代理妈妈”喂养出来的小猴子无论是心理的成熟度、稳定度还是身体的健康状况,都不如普通小猴那么高。它们缺乏协调性,胆小怕事,攻击性强,性欲淡漠。
这个试验是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所长在1958年时所做的。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50年,可这种凝固在哺乳动物天性里的习惯还是没什么变化。
其实不止哺乳动物。所有的温血动物都有这种渴望被抚摸的天性。如果缺乏抚摸,他们就会患上一种被称为“皮肤饥饿症”的心理疾患。如果是小孩子得了这种病,常常会咬手指、啃玩具,焦躁不安。情况比较严重的则会和小朋友打架。而如果是成人得了这种病,则易怒、暴躁,性关系混乱。
这种种表现,其实背后都体现着肌肤对抚摸的渴望。在长期的人类进化史中,肌肤接触一直是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诸多情感都是通过抚摸来完成的。不光是婴儿和小孩,就连成人也同样需要抚摸。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成年人面对着沉重生活和工作压力。无论他们的外表多么强悍,其实隐藏在身体里的仍然是一颗需要呵护的心灵。这个心理学实验,正是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
在马斯洛的个人需要五层次理论中,爱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爱在生活里如何得以体现?言语上的爱,行动上的爱缺一不可。而抚摸,则是表达爱的一种手段。当抚摸脱离了功利和性的目的时,对方可以从中感觉到善意,进而缓解自身的“皮肤饥饿”。
工作上,有时候可以拍拍你伙伴的肩膀,他会从中感觉到你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朋友间,偶尔的搂搂抱抱更显得两人亲密无间,可以给对方信心和力量;
对待你的爱人,你可以轻轻摸摸他的手,告诉他你有多看重他,对他的感情有多深;
你的父母可能已经老迈。这时一个久违的拥抱将带起多少遗忘的记忆。当你轻轻xx他们肩头的时候,一股看不见的能量会在你们中间流动。
用爱,给我们的肌肤补点儿水。
文章来源:《青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