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团]轮胎困局:众家哥哥皆有所长,让小女子好生为难- F1赛车场 ...
轮胎,让F1左右为难

Getting a grip on F1's tyre dilemna

当各支F1车队仍然在为决定2011赛季轮胎供应商而头疼的时候,Dieter Rencken将为您详述F1需要新轮胎供应商的理由,还有,为啥这事能让车队大佬们如此揪心。

一开始,无人接手。接着,来了{dy}位,第二位,噢,还有第三位。什么?居然还有一个晚到的家伙也嚷嚷着要重新加入。这事还没完?上周较晚的时候,第五个轮胎供应商宣布,他们也愿意加入进战局。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好奇地问道,他们都在争什么呀?答案很简单,他们都想要成为下个赛季F1赛事的轮胎供应商。

去年11月,普利斯通按照合同条款的要求,提前一年宣布,他们将会退出F1这项运动。到本赛季结束时,普利斯通已经连续三年成为F1这项运动{wy}的官方轮胎供应商。这个消息一被宣布,整个F1车坛都炸开了锅。那一堆黑乎乎的圈状物体对于这项运动有多重要?无论你是航天工程师,还是凤姐,著姐,犀利哥,这种常识你应该知道吧,对于F1而言,这玩意就和引擎以及燃油一样重要。想象一下,没有了那一层橡胶,而只剩下光秃秃的金属车轮结构带着赛车在赛道上“飞驰”,这场面会有多滑稽,况且这样的赛车也实在是不可能跑出太快的速度来。如果彻底没有了车轮?那就等于让F1活生生地变成了世界气垫船大奖赛,F1这项运动的真正乐趣也将无从体现。

因此,现在F1车队联盟的头号大事,就是要敲定2011赛季的轮胎供应问题。相对而言,大家都可以把手头其他的事情稍微暂停一下,比如“环保”议题啦,以及如何 “增加比赛趣味性”的提案等等。


摩纳哥赛道上遗留下来的轮胎痕迹 ◎ LAT

有点出人意料的是,F1这项运动的不少特质都更给倾向于让一个新轮胎供应商来取代普利斯通——巴林和墨尔本期间的围场都透露出这样一种信息:“别担心,有一点我们还是可以肯定的:轮胎总会有的。伯尼会搞定的啦”——问题的关键是,距离2011年2月的测试只有 8个月的时间了,可是还没有人知道下个赛季赛车用胎的尺寸大小,至于是什么牌子的轮胎,你问我,我问谁啊?

世界赛车运动协会对这事肯定是要负起责任来的。其实,差不多从莫斯利离开主席位置的时候开始,这个事情就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了。话说当年,他们放弃续约一份为期五年的协和约定,取而代之,签下了这份为期3年,只认可单独轮胎供应商的合约。这事情看上去确实有点目光短浅,不过话说回来,当初协商续约合同的过程也不算愉快,毕竟这份三方协议牵涉到了技术,管理,商业,运动本身等多方面复杂的问题。

不管怎么样,每每说到签合同这类事情,就别指望万事会顺风顺水,太太平平。大家就等着看协议的多方你来我往,你推我就的好戏吧——说不定还非要谈判崩裂几次,才能把事情敲定下来。

大家都还记得2005年美国大奖赛吧,由于米其林所供应的轮胎在某一项指标上,无法xx适应印第安纳波利斯赛道的要求,直接导致退赛“灾难”的发生。至此之后,莫斯利就处处为难米其林,这家法国公司最终也放弃投标之后的轮胎供应。米其林公司表示,他们还是希望能在F1里面和其他对手展开竞争,而不仅仅作为一个产品供应商参与其中,(围场内各个专家对此言论表示赞同)。米其林在2006赛季结束后离开了F1,使得普利斯通成为了{wy}的(不过不是官方的)轮胎供应商。

就在当时,1998-2007年的协和约定正好到期,对于新一轮5年的续约问题也仍在商谈之。再说当时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竞争对手,普利斯通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了2008-2010赛季的官方轮胎供应商。就像所解释一样,如果真的存在官方轮胎供应商这一说法的话,这差事本身也不见得是一份轻松容易的好差事,因而,当我们听到普利斯通决定退出的消息时,其实也不用感到太过于惊讶。

鉴于普利斯通强硬地表示这件事情已经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寻找新轮胎供应商的工作就立马展开了—— 大伙对此表示窃喜,这两年采用单一轮胎供应商的傻事终于走到头啦。不过有一个人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来自多方的消息均表示,伯尼将会购买普利斯通的器材和技术,在保证赛事稳定性的同时还能让这位F1“沙皇”有所获利。

呵呵,伯尼其实可以考虑直接把硕大的“F”四处张贴,创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出来,由此表明……

扯回来。在马来西亚站期间,有新闻爆出,米其林有兴趣重返F1,不过他们提出了两个条件:F1必须采用直径为18英寸的轮圈代替现有规定下使用的的轮圈,主要是因为米其林觉得13英寸的大小已经略显过时了;另外F1必须允许不同的轮胎公司在场上相互竞争。

米其林的加入也可能导致车队不得不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为啥?你在天朝怎么混的,有人有“关系”,懂不!据相关消息称,雷诺,奔驰和法拉利将会在原始的供应商条款外,私下获得数目可观的“额外收益”。

两周之后在上海,A1大奖赛的轮胎供应商——固铂公司,宣布加入战局。为了表现诚意,也为了吓吓对手,固铂表示,他们的加入不谈条件,没有任何要求。如果F1想要13英寸的轮胎,没问题;要有竞争对手,xx可以;噢,价钱怎么样?好商量,这都好商量的嘛。不过,也有流言表示,固铂将会通过第三方来提供轮胎,于是乎,“国际赛事轮胎服务”,简称IRTS,就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中。

IRTS 建立于80年代早期,也正是FIA和FOCA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IRTS的成立主要就是为赛事供应固铂轮胎。对了,IRTS的老板是……伯尼!不过到{zh1},为了车坛的“和平”,这个计划也就沉入海底了……

据有关消息透露,如果只有这两个轮胎供应商参与投标,车队们本来打算在西班牙大奖赛期间就做出决定的,这样车队就能着手开始为2011赛季做准备了。要知道,如果真的是米其林入选,那车队们可就要大动干戈了,包括引擎的部分也需要重新构造,以迎合新的轮胎规格。不过,很快就有后续报道随之而来,倍耐力——他们的轮胎涉猎多项赛车领域,并在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总共在42场大奖赛中取得胜利—— 向FIA提交了一份相关提案(FOTA看上去在回避这个事情),另外,普利斯通内部也有人士希望公司能够重新考虑一下撤出F1的决定。


西班牙大奖赛期间,特鲁利正在维修站内停车换胎 ◎ LAT

关于普利斯通可能改变立场的流言倒是十分有趣,至少他们不是为了围场里那些朋友的旧交情而回心转意的。西班牙大奖赛期间的一次重要亮相,就是来自于普利斯通的新任欧洲地区CEO——Makio Ohashi。他在巴塞罗那会见了所有车队的头头。

不过,要说服那些远在日本的董事们一下子在这件事情上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所以,现在{zd0}的问题就是时间,车队和普利斯通在轮胎供应这件事情上面都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挥霍了。摩纳哥期间有一位车队大佬说:“我的感觉是,时间应该是不够了。普利斯通这次回心转意的时机有点晚了。”

事情还没完呢。西班牙大奖赛期间,又有消息指出,有一家韩国轮胎品牌正在考虑加入F1的可能性,并且和倍耐力一样,他们也向FIA提交了申请报告。不过,相关消息也表示,在这件事情上面,最终并不是由FIA说了算的。弗兰克-威廉姆斯为我们解释道:“因为这事情相关商业利益,所以这是由FOTA和车队来决定的。”

来自FOTA方面的消息也肯定了这一说法,不过为了防止误会,他们还特地附加如下说明:虽然最终的决定权归属于车队,然而FIA和FOM对此事仍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该消息也表示说,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款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决定。与此同时,作为F1商业大权的掌管者,伯尼旗下的FOM自然更倾向于车队最终可以和一支对品牌拓展和电视协议都感兴趣的公司签约,{zh0}这公司的脾气也不要太强硬了。

仍然有传言说,两大韩国的轮胎品牌—— 韩泰和锦湖,也都有兴趣来掺和一脚。这些传言是不是真实,现在还处于未知状态,不过围场里的人们普遍认为这有可能只是公关炒作的手段——毕竟,如果想要让F1这个话题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各大专栏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出这些若有似无的流言,然后,再加以利用。之前就有公司从中获利,之后,也一定会有他家继续受益其中。

如此说来,鉴于十月份的韩国大奖赛开幕在即,我们将会有可能看到一家韩国品牌入驻F1这个商业帝国。

照这个情况来看,锦湖的前景不甚理想:该公司的股票市价近日几乎跌至52周以来的{zd1}点,差不多比去年减少了一半;上个月,锦湖还发现自己正卷入一场工业关系上的纠纷,纷争对方还是一家在债务重组方面面临瓶颈的公司……这所有的一切都不禁让人对该公司的财务实力产生疑问,不知道锦湖是否真的有能力接手F1这项运动。

另一方面,在2009年,韩泰是世界前十的轮胎公司里,{wy}一家业绩保持增长的公司,这也进一步确立了该公司世界第七轮胎制造商的地位。这样看来,如果真的要有一家韩国轮胎公司为F1提供轮胎的话,韩泰的胜算应该会更大一些。

何况每一支车队都会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念念叨叨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所以,要最终做出一个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警钟还是要长鸣一下,2012要来啦, 噢不,是2011啦。2011年的F1比赛已经离我们不远了!根据相关消息表示,FOTA本来计划会在本xx(译者注:按照翻译时间来算,应该已经是上xx了。最近生病了,所以翻译得有些晚,大家请谅解!)开个会讨论这个事情,不过这项日程最终还没有被确定下来,他们仍然在等待,看看到时候所有的相关文件是否都能集齐。话说,他们还真的有很多“文件”需要过目,有许多因素都会被纳入考虑范围。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这些文件分别是:

米其林

法国公司;有着一定的F1经验;在1978-1984和2001-2006期间,总共拿下了102场大奖赛的胜利。{dy}场胜利是在1979年,来自于当时的法拉利车手施科特。自从从F1退出以来,该公司汽车运动部门把主要精力都集中于运动赛车方面,着力研发宽度为370毫米,直径为18英寸的轮胎。


米其林轮胎在比赛时体现了一定的耐用性◎LAT

优势
  • 全球xxxx;有利于F1的资产存在
  • 在近阶段(2001-2006),有参与F1的经验,也有所需的生产线
  • 2008年成为国际赛事——A1大奖赛,{wy}的轮胎供应商
  • 现在仍然积极投身赛车运动;在近期内也拥有WRC的赛事经验
  • 技术驱动型公司;庞大的原配轮胎产出
  • 在18英寸的轮胎研发上面拥有优势
  • 愿意和大车队达成相关交易
  • 在围场里的人缘不错
  • 坚决推动轮胎商之间的竞争,要求废除单一轮胎供应商的条款
  • 将会在财政方面支持FOM——其中50%将会流入车队
  • 推动F1进一步环保化

缺点
  • 如果想要充分利用18英寸的轮胎结构优势,那车队的悬挂系统势必要重新构建,费时费力
  • 车队的花费将会增加——虽然部分车队表示,如果他们能够得到补偿的话,车队支出将会有所下降
  • 米其林一直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多家公司的竞争就意味着更多的测试,如果不加以限制,测试花费的增长也是相当可观的
  • 他们和F1管理层的关系并不太好

固铂

固铂没有近期参与F1的经验——上一次他们为车队提供轮胎还要追溯到1981/82赛季(分别是 Tyrrell, ATS, Ensign, Theodore和March车队)。在国际市场里并没有太大的品牌影响力。因为固铂仍然保留了较早前制造F1轮胎时使用的各类程序和设备,相比之下,该公司能够较快地生产出13英寸的轮胎。不过,围场内部传出了如下的质疑:作为赛车界{zgj}的赛事,F1向来对参与其中的品牌相当挑剔;而如今要沦落到使用这个毫无知名度的轮胎品牌,是否真的有利于F1。另外,关于这个品牌是否真的有实力担当起F1轮胎供应商这个重任,许多人也表示了他们的质疑。


固铂的F3轮胎◎LAT

优势
  • 近期内拥有承担国际赛车赛事轮胎供应的经验(2005-07年A1大奖赛)
  • 省钱
  • 采用13英寸的轮胎构造,因此不要求赛车针对轮胎而重新设计赛车
  • 在轮胎商竞争这个问题上,持开放态度
  • 固铂可以直接和F1商业权掌管者沟通,从而避免潜在矛盾的出现

劣势
  • 虽然在近三十年内有参与赛车比赛的经历,可是没有近阶段内参与F1的经验
  • 缺少与F1赛事相匹配的生产线
  • 国际上的知名度不够
  • 在原装轮胎方面,没有影响力
  • 财政上的支持受限
  • 该品牌能否真正地“适应”F1还是一个问题

倍耐力

作为一家受到普遍认可的公司,倍耐力在汽车运动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当年使用倍耐力轮胎的贝纳通和布拉汉姆车队(该车队归伯尼所有)均获得过大奖赛的胜利。倍耐力在其他的赛车比赛中也有活跃的表现。不过这支车队真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达到F1对于轮胎的要求吗?如果F1未来的轮胎供应将会有两方甚至多方竞争的话,他们倒可以被算作一个理想的“二号选手”。


倍耐力的GP3轮胎◎LAT

优势
  • 拥有国际知名度以及原装轮胎的合同
  • 可以推动原装轮胎的研发
  • 价格有竞争力
  • 可以在财政上支持FOM——虽然实力仍然受限
  • 在是否一定要有竞争对手以及轮胎的尺寸大小方面,态度比较开放
  • 在近期内,拥有国际赛车赛事的经验,现在仍为GP3赛事供应轮胎
  • 他们是现在WRC赛事的{wy}轮胎供应商
  • 如果有需要,可以很快地建立起F1轮胎生产线
  • 拥有一定的F1经验,不过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

劣势
  • 近期内并没有参与F1的相关经验,也没有相关的生产线
  • 和车队以及FOTA的关系不甚理想,车队和FOTA对于倍耐力也比较回避
  • 一定程度上,他们来得有点晚,能够提供的也不够多

普利斯通

自从1997年以来,普利斯通就一直在F1混迹。该公司虽然名声在外,但考虑到对于环保理念的追求,公司主要高层已经选择退出F1。虽说要让他们一下子回心转意还是有点困难,但也不是xx不可能。不过这样的前提 是,F1{zh0}能够说服普利斯通,在未来,这项运动将会变得越来越环保。毫无疑问的,普利斯通拥有这样的实力,生产设备以及产品,可以立马解决现在F1最需要解决的轮胎问题,FOTA和车队也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不过,如果普利斯通坚持要离开的话,那么他们可能就要准备好面对以下情况的出现:这些年来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良好声誉有可能荡然无存,外加人们还会苛责他们在F1面临困难的时候,普利斯通选择的是,抽身离开。


普利斯通的技师正在维珍车队站内◎LAT

优势
  • 全球xxxx
  • 在围场里也很受欢迎
  • 现任的轮胎供应商,因此对13英寸的轮胎技术非常熟悉
  • 不但拥有参与 F1的经验,也拥有相关的生产线
  • 能够在财政上支持FOM——如果有将来,肯定也可以继续支持
  • 热切推动F1的环保进程
  • 无偿为车队供应轮胎——如果有将来,也很有可能继续这么做
  • 拥有大量原装轮胎的合同,涉及范围也很广

劣势
  • 对于竞争供应这件事情没有多大兴趣
  • 强烈坚持继续使用13英寸的轮胎规格
  • 还有就是,怎么老是他们,怎么还是他们……

韩国品牌——韩泰(有可能),锦湖(没啥大可能性)

两者中,只有韩泰拥有这样的财政实力可以在F1坚持下来。不过就算如此,关键问题在于F1在美国没有大奖赛,而美国正是韩泰公司{zd0}的销售市场。这样的赛事韩泰是否真的有兴趣参与其中,也成问题。不过,F1总体上还是很欢迎有一个韩国品牌加入的,毫无疑问的是,FOM也会支持韩国品牌的加入。


在GT2的比赛中,韩泰的标识出现在法拉利F430车身上,他们也是该车队的赞助商之一


优势
  • 国际品牌,拥有原装轮胎合同
  • 可以推动原装轮胎的研发
  • 契合韩国大奖赛的到来——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韩国公司加入F1
  • 可以在财政上支持为FOM提供支持 ——虽然实力受限
  • 在竞争供应和轮胎尺寸方面,态度开放
  • 近期内,拥有相关赛车比赛的经验

劣势
  • 近期内,缺乏参与F1的经验,也没有相关的生产线
  • 车队和FOTA对他们采取回避态度,和车队以及FOTA的关系不怎么样
  • 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来得太晚,提供的也不够多

想发表回复?请,或者(注册不会超过24秒)

郑重声明:资讯 【[翻译团]轮胎困局:众家哥哥皆有所长,让小女子好生为难- F1赛车场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