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中故里中国醋都_清韵兰馨的空间_百度空间

2010年03月24日 05:09

  1952年,汾河东的徐沟县与汾河西的清源县合并成一个大县,各取清与徐二字组成清徐县,县政府设在清源新城。清徐位于太原之南,曾是“祁、太、平”晋商腹地(祁县、太谷、平遥)到太原之间必经之地,尤其徐沟有着晋阳锁钥之称,是太原的南大门。

  清徐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xx发源地,素有 “葡乡”“醋都”之称。

  -人物坐标

  罗贯中——中国章回小说鼻祖

  罗贯中,元末明初xx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清徐县,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

  清徐贯中广场上,现在立着罗贯中青铜雕像。这座雕像今年1月份落成的,像高6米,雕塑基座高2.7米。雕像后面是长21米、高3米的石浮雕墙,浮雕内容是三国里的人物。

  清徐人很少有服气谁的,罗贯中算一个。清徐人自古崇文。清同治年间,徐沟和清源先后创立了金河、梗阳两大书院,在当时都曾闻名三晋。所以大文豪罗贯中在清徐民间特别有认同感。尤其在清徐县城,就有许多以贯中命名的建筑,如贯中广场、贯中大厦、贯中楼……

  -民俗坐标

  徐沟的背棍爱煞人

  在徐沟人家里做客,你经常会看到有些小孩子画着戏妆、穿着戏服的照片。主人家会很自豪地告诉你,这是他家孩子小时候上背棍的照片。能上背棍,是许多徐沟人儿时的梦想。女孩可以当仙女,盛妆彩服,凌空起舞,男孩子可以骑小马,跃马扬鞭。年轻后生们举背棍的时候,则可以在众人面前炫耀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力量。在当地,谁家的姑娘上过背棍,那就说明一定是长得很“卡细”(音kaxi,当地方言就是好看、漂亮的意思),在以前,徐沟媒婆给姑娘说媒,只要说一句姑娘小时候“上过背棍”,那就说明姑娘人长的是出众地漂亮。

  在太原和晋中一带,一直有着“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的民谣。徐沟背棍是一种习惯性的简称,也叫拜背棍,包括背棍与铁棍两大种类。原本是百姓抬神祈雨的一种活动,后逐渐发展成为民间社火,现在已经是徐沟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必不可少的节目。

  背棍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有“无言戏剧”、“空中舞蹈”之称。简单来说,背棍就是一个大人托举一个小孩表演。表演的时候,背棍的大人随锣鼓节奏甩开袖子,迈开步伐扭动起来,被背孩子则随着大人的步子一上一下起落,舞动水袖。

  背棍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及传统戏剧,通常一支铁棍、一支背棍就是一出戏。背棍布局特别玄妙,让你在看表演的时候,不禁要为站在花上的小姑娘担心,“会不会掉下来啊?”徐沟的背棍妙就妙在这些细节上,通过一些布景和服装装饰,你从外表很难看到里面的铁架,留给你的只有美妙和赞叹。比如一朵花上站着一个拿小锄头的小姑娘,就是一部《黛玉葬花》。

  每年的正月十五闹红火的时候,徐沟七街(七个村)的背棍队都要游街。每支队伍最少也是十几条背棍,一到两台铁棍,再加上配合的锣鼓队。游街的时候如果两支队伍迎面遇上了,那是最精彩的时候。双方互不让路,一定要斗一斗的。首先是背棍队互相穿插到对方队伍里,比谁家小孩舞得好、比谁扭得欢,还要比服装好看。这时候双方的锣鼓敲得震天响,那是真正的擂鼓助威风,都想把对方的声音压下去。锣鼓队现在一般都由一辆花车拉着,你会发现连车都随着鼓点颠起来。如果能让对方的背棍跟着自己的鼓点走,那就是赢了。当然大多时候,双方的锣鼓敲到后来会不自觉地敲成一个点。

  铁棍是每个背棍队里台柱子,当十几个壮汉喊着整齐的“号子”,迈着整齐的步子抬着铁棍出现时,那是最引人注目的。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西逃时,路经徐沟在天禄堂住了一夜,次日启程时由徐沟轿夫抬送。原定在子洪驿站换班,但因为徐沟轿夫抬得步平轿稳,比其他轿夫抬得舒适,慈禧就下令由徐沟轿夫一直抬到西安。徐沟轿夫抬轿的技艺之所以那么好,就是每年抬铁棍练出来的。

  抬铁棍是一个众人配合的活计,无论起停、快慢、转弯,抬棍者都步调一致,配合无间。其奥妙就在于铁棍与众不同的“号子”。铁棍的号子声音悠长而有力。十几条汉子一起喊出来,有一种独特的黄土高原汉子味。即使在锣鼓喧天的吵闹环境中,号子声也特有穿透力。徐沟背铁棍艺术团团长庞春柱说,铁棍的号子,行外人听不懂,这号子是自古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

  现在,徐沟的背铁棍已经被评为{gjj}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

  -建筑坐标

  “荷花万朵柳千株”——清徐东湖

  很多山西人都晓得清徐的“东湖”牌老陈醋,却不一定清楚东湖的来历。

  东湖是位于今清徐县城内的一个xx湖,也是清徐县城的象征。在黄土连天,十年九旱的山西,清徐人拥有这么一处碧波荡漾的宝地,既是一种幸运也是骄傲。民国初年,清源县县长续思文曾专门为东湖写诗:“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太汾风景少颜色,唯有清源入画图。”

  关于东湖有着很多传说,最神秘的就是湖底龙宫的传说。小时候,听老辈人讲东湖湖底有一个龙宫。天旱时候,眼睛好的人能从水面上隐约看到水底有庙宇似建筑。传闻水浅时,曾有胆大的后生下水,站到庙宇顶上能露出头来。

  据清徐县的政协委员杨宗新老先生介绍,其实东湖水底确实有一庙,叫玉皇阁,民间习惯称之为玉皇庙。2004年12月15日,东湖清淤补水工程开始排水,当水位降至1.5米时,确实在湖底发现了古建筑遗址。经考证就是民间传说的东湖玉皇阁,为单体六面的阁楼建筑,距今大约有800多年的历史。而东湖的形成是在400多年前。

  20多年前,由于环境破坏没人xx,东湖不过是一片臭水洼。夏天站在岸边,风吹过水面,带着浓浓的腥臭味。湖水里,瓶子、罐子、破塑料袋,简直就是一个藏污纳垢之地,根本找不到一点“荷花万朵柳千株”的影子。

  2005年,东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竣工后,东湖才慢慢恢复了碧水清清的样子。虽然还没有一万朵荷花,但是湖边柳树还是能觅到些诗中的影子。东湖边上新建了广场、体育场和公园,成了当地居民休闲纳凉最喜欢去的地方。现在的东湖水面约有525亩,南北长710米,东西宽520米。水深平均3米,最深处4.5米。3月15日,我特意从太原赶到清徐再游东湖。沿湖走了一圈,发现不但湖水干净了,连清徐人的素质也提高了很多,湖水里没有发现一点垃圾,连一个纸片也没有。

  湖东南角上,最醒目的就是东湖的标志性建筑文源楼。原本为明代建筑的文源楼,又名水阁楼,历经沧桑,几度重修。现在的文源楼是1997年在旧址上重建的。新建的文源楼高49.88米,重檐歇山,斗拱挑角,琉璃瓦铺顶,气势宏伟地矗立湖畔,与东湖共同构成清徐的象征。

  -生活坐标

  酸酸的清徐人

  清徐人骨子里有一种由来已久的优越感,既看不起山上的也看不上城里的。由于地处太原盆地南缘,清徐有山西少见的大片平川之地。加之位于汾河两岸,地产丰富,清徐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这并不是说清徐人很排外,相反清徐人很好客,很好处,但是难深处。这些骄傲是深埋在骨子里的。

  清徐盛产醋,也盛产葡萄。醋是酸香香的,葡萄是酸甜酸甜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清徐人,难免不带上一股“酸酸”味道。清徐人都爱吃醋,饭里没有醋,那是真正的食不甘味。据说醋能抑制人体衰老过程中氧化物质的形成,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达到美容的效果。这一点,你在清徐街面上走走就能发现。清徐的大姑娘小媳妇,个个面色红红润润的,那就是常吃醋的结果。

  以前听评书说,阎锡山的xx出省作战,战败时,晋军缴枪不缴醋葫芦。这点我是深以为然的。

  我就是典型的清徐人,从小就爱吃醋。吃面的时候,要放醋,放少了不行,吃米饭的时候,也会滴点醋调调味。小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那会儿,最喜欢干的事就是骑车去醋厂帮家里打醋。醋厂在城边上,厂子周围弥漫着浓浓的醋香味,老远就能闻到,我特别喜欢闻那种醋香味。

  从小我有个毛病,饭菜淡了,不知道放盐,只会不停地往里搁醋。一直搁到酸酸的,别人闻一鼻子都要扭头,自己才满意。工作原因,经常在外吃饭,上饭桌二话不说,先倒醋。有一次在一小饭店吃面,正倒醋的时候,发现老板一直盯着我看。醋壶里的醋倒了1/3后,我满意地放下,准备开吃。老板在那边喏喏地问了句:“你是清徐人吧?”“嗯?你怎么知道。”“真能吃醋了!”我尴尬地笑了笑,拿起醋壶又倒了点醋,“还是有点淡哦”。

  我吃饭的时候,最烦遇到这样的情况。旁边的人一边看着我倒醋,一边提醒“酸了!酸了!”原本想停手了,听到别人这么说,就又忍不住再倒点,顺口再回答一句“不酸”。有时候,真的会因为多加那么一点,让饭酸得不能吃。但为了面子,还要装着吃得很香,强忍酸往下咽。久而久之,醋量也是越来越大。

  在清徐,一个四口之家,一星期五斤醋很正常。

  本报记者 王晋磊 来源:山西晚报



郑重声明:资讯 【贯中故里中国醋都_清韵兰馨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