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就业乃 “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强调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了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将2010年确定为全民创业年,龙将大地正在掀起一场全民创业的热潮。
缕缕药香 化作春回大地情
——记黑龙江龙卫同新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美菊
本刊记者
在黑龙江的药品界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16年前,年仅
25岁的她凭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冲劲,杀进了国企独霸的医药市场,做起了民营医药的先行人物;她坚守着心中的原则,在假药众多、三角债横行的时期硬是在医药行业中竖起一面诚实守信的大旗;她凭着对民族医药的深厚情感,致力于中医中药事业的现代推广,弥补了黑龙江公众对中药的众多空白……她就是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第十六届“xx杰出青年”、黑龙江龙卫同新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美菊。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徐美菊被分配到哈尔滨市医药集团制药四厂,开启了徐美菊与医药结缘的一生。虽然,当时从事的是会计工作,徐美菊却常常手不离药地琢磨各种药的说明书,并且,时刻注意了解各种药品的销售情况。每次走进药店,徐美菊总是细心地观察哪种药受欢迎,药品价格如何,然后与医药公司的价格相对照。通过对比,徐美菊发现药品的批发与零售之间差价很大,存在着很大的利润空间。“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94年,早就做过市场调查的徐美菊放弃了别人眼中的好工作,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与挑战的自我创业之路。别看徐美菊那时才25岁,干起事业来可一点不含糊。徐美菊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使资金快速回流,药品批发公司大多设在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周边,方便商贩当日进药返程。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徐美菊将龙卫同新医药公司的地址选在了火车站附近。
创业的路总是那样艰辛,尤其是在政策还不明朗,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的时期。仅凭6万元起家的徐美菊虽然名为经理,主要干的却是东西南北、风霜血雨中闯荡的采购工作。了解到辽宁、吉林的许多民营药品公司是从厂家直接进货,徐美菊就试着代表黑龙江和厂家联系,给厂家打款,让厂家直接发货到黑龙江来。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徐美菊选择的都是xxxx的xx药品,但在还有二级站、三级站设立的情况下,大的厂家根本不屑于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民营企业打交道。去广州中药一厂引进消渴丸时,徐美菊得到的直接答复就是:必须到黑龙江省中药联营公司进货(当时黑龙江的二级站)。挫折吓不倒徐美菊,徐美菊为了进到名厂名药开始不辞辛苦地在各厂家间奔走,寻找机会和厂家洽谈。1998年左右,医药市场上假药特别多,真药反到难销售,徐美菊在这时又来到广州中药一厂,终于借此时机敲开了这扇大门。“身披破棉袄,不要害臊,前面就是光明大道”,这就是年轻的徐美菊一次次面对挫折的座右铭。1996年召开全国药品会议,邀请的都是二三级站的负责人参会,不是二级站、三家站就连宾馆的标间都没有资格申请。喜欢抓机遇的徐美菊没有被这点问题难住。xxx黑龙江代表住的饭店,直接包下一间最贵的房间,在电梯上贴出“现款调货!”的广告。对于赊账流行的年代,能够给现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于是,徐美菊和一些厂家取得了联系。徐美菊告诉记者,那时为了和xx厂家联系,货进来了,卖不出去,宁可赔了,也不退货。
无休止地寻找进货渠道,组织采购药品,建立销售网点,与各种关系沟通,和形形色色的厂家、商家的业务人员打交道,像打工仔一样装货卸货,没有时间概念,没有固定的吃睡时间,创业初期的徐美菊xx陷入了一种“疯狂”的工作状态。
诚信树立金字旗
如果说事业的创建依靠的是不服输的拼劲,那么徐美菊事业的发展则可归结为诚信经营,知识营销。
徐美菊有两个上帝,一个是厂家,没有诚信就没有好的货源,好的政策;一个是顾客,没有诚信就没有市场,没有生存的空间。在徐美菊的进货网中,商家传送着这样的信赖:“和徐美菊做业务,无需担忧,她总是说到做到,没有一次失信。”1997年,全国医药界三角债泛滥成灾,徐美菊{dy}个实行无欠账进货的规范操作法,她的经验性做法赢得了全国同行业的效仿,并成为经营的样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假药泛滥时,哈尔滨火车站前一度是假药的集散地。而正处在这个“假货圈”的龙卫同新医药公司却带头xx假药,成为哈尔滨火车站前“向假药宣战”的先锋。在十分艰难的经营环境下,徐美菊打出了“永远不卖一次假药”的口号。这飘扬的旗帜让龙卫同新医药公司的形象深入人心。在龙卫同新医药公司墙上,大大书写着“xx名优新特,致力大众健康”的标语。徐美菊进药,不靠广告、不看利润,偏偏看重疗效。有些药没打开市场,老百姓不认。但是,徐美菊从xx上认为应该具有不错的疗效,就宁肯自己花钱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自己搞宣传。徐美菊引进的每一种药都经过精挑细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雨考验,龙卫同新医药在用药单位中竖起了金字招牌。
对于医药行业,诚信建立的基础不可或缺的一项就是知识。医药行业,对于品质的要求、对于知识含量的要求很高。营业员如果没有专业的医药知识,一句话,就可能危及百姓的健康,只有拥有过硬的基本功,才能真正做到进好药,介绍事宜的药,为百姓的健康服务。因此,徐美菊特别重视业务员的素质。龙卫同新医药的许多销售人员都是医药学院毕业的,此外,徐美菊还特别重视员工的日常学习,每年都要请众多的专业医师、药师给业务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徐美菊每天更是坚持做到不管再忙再累,睡觉前总要看看医药书。
提起知识营销,不得不说的就是徐美菊的中医药情节。徐美菊认为西医看的是肉体,中医研究的则是生命,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认为中医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徐美菊将知识营销的重点放在了中药上,也因为徐美菊的影响,我省的中医药销售市场起了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90年代,同仁堂有800多种中药,而我省却仅有十几种。许多优秀的药进不了百姓家,早就认识到中药优势的徐美菊暗下决心要将我省的中药事业发展起来。
1998年北京同仁堂的老总殷顺海来黑龙江洽谈工作。得知这个消息,徐美菊激动得睡不着觉,这是一个开拓黑龙江中药市场多么难得的机会,一定要把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品牌留在黑龙江!于是,徐美菊精心准备,亲自去火车站接站。短短几天的时间,徐美菊给殷顺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美菊说黑龙江的历史,说黑龙江人对同仁堂的喜欢,并将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和前景分析得十分透彻。不仅这样,徐美菊还说了一句让这位老总印象无法不深刻的话:“我们黑龙江在全国的版图上是鸡头,头抬起来了,事业才能越做越好!所以,我们黑龙江的地位和上海是一样的。”这样一句对家乡充满自信和热爱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殷顺海。于是,同仁堂来到了哈尔滨,与龙卫同新公司合作,投资600万——与上海同期投资额相同,共同在哈医大对面开设了北京同仁堂哈尔滨药店有限责任公司。弥补了哈医大缺少中医、中药的不足。也是从这时开始,黑龙江的中药品种开始越来越多,最终,同仁堂800多种中药全部落户黑龙江。
为了更好地发扬民族医药业,徐美菊还利用工作上的优势,不断对比中药和西药的不同,寻找中药的不足,想方设法进行弥补。针对中药的古文书籍晦涩难懂,宏观描述,缺少标准,与现代医学的名词不对接,宣传不到位等情况,徐美菊和众多医药专家应用基础医学、解剖学、生理医学、神经学、内分泌学的知识,翻阅了大量文献、古籍,开始中西医的对接工作,进行中药的宣传。例如,2004年,磺胺类的药品限售,“泻立停”就属于磺胺类的,这时必须有医生xx才能卖。而痢疾在中医里叫干霍乱、寒霍乱、沙帐。对于中药来讲,xx这个病在同仁堂我们老祖宗留有成方“周氏回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但由于缺乏广泛有效的宣传,现代人使用的反倒没有古代多。于是,徐美菊就向同仁堂建议,把“周氏回生”古医文的说明书用现代西医学的语言给店员培训,让患者能够轻易明白药品的疗效。那时,一些用西药许多天也没见疗效的人找到徐美菊,徐美菊就趁这个机会给消费者介绍“周氏回生”,介绍中药的好处。事实胜于雄辩,口碑相传,“周氏回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说到这的时候,徐美菊感慨地说:我们的民族药经过千年的检验、发展,有许多优点,我们医药人要做地就是把握住这些优势,用科学数据和现代人能听得懂的话语对中医药进行推广。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徐美菊可以称得上是中医药的专家了。徐美菊所做的许多中药的宣传方案,常常被其他地市的同仁采用。甚至于一些厂家在做药品的中西对接时,要亲自给徐美菊打个电话探讨一下。有些老百姓更是认准了徐美菊的话,哪怕没有打开销路的中药,只要徐美菊认为疗效好,他们就愿意买回家。徐美菊凭着在我省中医药界的众多贡献,多次担任省政协委员、并获得省“巾帼建功标兵”、省“巾帼岗位明星”、黑龙江省第十六届“xx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称号。
十多年的商海拼搏,如今的龙卫同新医药公司已经由最初的3名员工发展到300多人,由最初的6万元起家发展到上千万的资产,但徐美菊并不满足,如何将我省的中医药事业进一步做大是她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的问题。利用好我省比邻俄罗斯这一地理上的优势,把我们的民族药推向俄罗斯更是徐美菊目前在做的工作。
徐美菊常说的就是:作为医药人,治病救人、服务大众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我们民族药宣传、推广出去更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职责。如果说创业的初期我希望将我省的民营医药行业做起来,那么如今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我们的中医药在世界的舞台大放光彩。
爱家爱人爱医药
一个人{zd0}的魅力莫过于人格魅力,有了巨大的人格魅力影响,做起事来自然就水到渠成。徐美菊将知识、将情感化成了深深的人格魅力,助推着事业的发展。
“黑龙江是全中国的鸡头,只有大脑中才能找思维”,徐美菊的这句 “脑子中找思维”和“鸡头抬头,事业才能越做越好”让众多老总级的人物无法不印象深刻,不能不对企业在龙江市场的重要性重新思考。在徐美菊的眼里黑龙江处处是美景,在徐美菊的嘴里家乡处处是宝地。对于来到黑龙江的客人,徐美菊再忙也要陪着他们在家乡各地转一转。去太阳岛,到中央大街,喝冷矿泉,讲一个个龙江故事,让龙江的文化展现出它无穷的魅力。许多冬季来的客人不仅记着了黑龙江的冰雪,更记着了“养藏”。冬藏、春生、夏长、秋收,中医五行的养生之理在徐美菊的口中娓娓道来,因此,冬天要到黑龙江来爬山,调节一年的失衡,孕育下一年精气神。
有爱才有美,正因为这份对黑土地深深的眷恋,让徐美菊在事业的道路上不会将个人利益的得失放在{dy}位,也正是因为这份爱,让她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与肯定。
1998年松花江洪汛凶猛。当时的徐美菊正在外地谈业务。听到抗洪战士为保卫哈尔滨不惜生命的消息,徐美菊立刻决定放弃几十万元的生意,回到哈尔滨支援抗洪战士。连夜兼程后,她把公司所有员工组成志愿队伍,天天为战士们送衣送饭,10万元的援助款和大批量的药品摆在了战士们的面前。徐美菊和战士们奋斗在抗洪一线,一干就是数十天。她对员工们说:公司损失再大,我们也必须保证抗洪战士的需求!
2004年至2009年间,徐美菊先后为阿城、木兰、兰西、嫩江、绥化市等地的新农村建设,无偿捐赠药品60余万元药品。“5.12”地震发生后,她{dy}时间给灾区的孤儿捐款5万元。为了让农民吃上放心药,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两网建设把药房开到农村去。作为省政协委员她更是多次建议控制药品价格,降低医保负担。
对外如此,对待自己的员工,徐美菊更是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员工刘万江、高霜病倒在床上,徐美菊亲自去医院请专家联系床位,为每人拿出近万元救治费;得知贫困员工李喜军家中欠债无力偿还,想一死了之,徐美菊无偿为其偿还3万元欠债;下岗林业工人王金贵来到龙卫后不幸因病逝世,徐美菊同情逝者家属,特意给无钱上学的孩子送去2万元以资修完学业;刑满释放人员刘某,没人敢雇佣,徐美菊了解到情况后,不但将刘某安排到自己公司,还在他生病时,找医院{zh0}的大夫给他看病。在徐美菊的帮助下,如今,刘某的孩子都快大学毕业了……300多名员工,徐美菊可能做不到每个人的情况都熟记于心,但是,她却一定能在员工需要的时候伸出自己的双手。因此,徐美菊不仅是这些人的衣食父母,更是他们心中的“大姐”。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