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8 08:53:42 阅读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从前不久上市的一本杂志说起,这本杂志上市之前,已有大量海报出现在街头报亭,杂志为月刊,定价15元。从封面看,该杂志对自己的定位应该是成熟(30岁以上)的都市女性。与此对应的,封面上的明星都是三十开外四十上下的,杂志里面的内容也基本延续了对这一年龄的诉求,封面大标题“快乐由自己”,也比那些简单的“本季流行”一类的标题显得更成熟。这本杂志无论是其342页的内容所对应的15元的零售价,还是封面用拉页形式一次性呈现14位男女大小明星的具体做法,包括内容上对年轻化的刻意回避,都可以看出杂志有躲开现有都市女性时尚杂志雷同定位的意图,亦有消息透露,杂志改版首期的广告销售也超过了300万人民币。
时尚系列、瑞丽系列、ELLE时装之苑等一系列女性时尚杂志的商业,让很多期刊的们觉得这个市场的广告费至少是比别的市场好赚,所以即便定价赶不上印刷成本,铜版纸精印明星出镜消费购物为先的女性时尚杂志,仍然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市场规模的成长远远赶不上进入这个市场的产品的增加的速度的时候,每个产品的生产者至少面临两个尴尬。
终端销售的渠道问题
现在的报刊亭正面最醒目也是最“壮观”的陈列面积,基本也被各式时尚女性杂志所占据,对应个别渠道500元一个黄金位置的所谓“上摊费用”,杂志在同一个摊位上实际的销售收入显然入不敷出,即便没有“上摊费用”,动辄超过300页的铜版纸杂志的制造成本,也早已超过了杂志的发行收入。由此杂志的惟一的收入就自然依赖广告销售和通过市场活动向广告客户收取的费用,考虑到发行实际是在赔钱,因而从商业考虑,发行环节的必要性xx不在读者,而在广告客户。和读者的购买需求相比,广告客户对发行的要到达率和效果,而这样的监测在实际操作环节简化成了“是不是能在很多地方看到杂志”,以及“我投放广告的杂志是否出现在了最黄金的位置”,正因为如此,杂志方面才会花500块钱指定一个每月实际只能卖出不到20本杂志的报刊亭把自己的杂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上。
关于产品定位问题
现今几乎所有杂志都了解产品差异化的必要性,但如果脱离或者哪怕是部分脱离现有的时尚消费类杂志的定位和形态的话,必然要面对客户接受习惯的挑战。在杂志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因为自己的原因延长客户对媒体的考察期,等于慢性xx。相反,后来者大量沿袭已经取得市场认可的竞争对手的定位和内容,反而“有助于”一些客户和广告代理公司迅速接受一本新媒体。因此,即便从业者深刻理解“简单复制”产生的新杂志是如何地缺乏专业精神,但他们更得理解“内容为王”的理想和“广告主为王”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这样的环境下,15块钱的定价已经是对普遍“一本20”的定价原则的重大突破,从封面开始的对“适当提高读者年龄段”的羞答答的暗示也已经算是对内容定位的醒目规划。同时,不妨碍整本杂志打开来看的时候仍然可以相似于目前的“任何一本”。
这样的市场规则,显然鼓励经营和编辑团队用xxx率(“拿来”或者“抄之”)的方式尽快迎合广告主的需求。而当一本杂志在零售环节开始加大发行力度的时候,其原因也往往不是服务读者,而几乎一定是来自广告客户的压力。
在笔者买了此本“十五元”杂志之后一个星期,报刊亭旁边又出现了怀抱着该杂志的促销小姑娘。价格不变,但这次买一本还可以送一个粉红色的手机套。对很多之前就买过了这本杂志的人来说,这种“再次”促销的方式显然值得商榷,至少这样就丧失了那些已经买过的杂志却没有赠品的读者的权利,也降低了杂志的信誉。作为同行,可以理解杂志社的苦衷:首先,促销人员站在离报刊亭两步以外,这个细节说明杂志促销行为没有得到报刊亭的认可和协助,顶多能算是“默许”。其次,在一次发行之后突然增加了礼品做第二次的强力发行,多半是广告客户发现自己受了“忽悠”。当然,也不排除杂志突然“阔”了,增加了一笔发行预算的可能。只是,如果真是这样——从专业角度讲,这个工作程序和节奏,确实有点儿问题。
在期刊市场竞争如此激励的今天,杂志的生存状态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重点,一本杂志想在市场站稳从定位、从销售、从广告等等方面都在如履薄冰地着、努力着、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