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无远虑,必有近忧_两点_新浪博客

如无远虑,必有近忧

——记出版领域的文化公司

如今走入书店,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图书的书脊或封皮上赫然打出了各大文化公司的品牌标志,这种现象颇令人玩味。

一、文化公司在出版领域的存在原因

出版领域文化公司的出现,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社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体制僵硬、经营管理模式落后、效率低下等种种弊端,难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所以,文化公司便应运而生。他们凭借其敏锐的市场嗅觉、现代化的策划与营销理念,通过与出版社合作,以不同程度介入到图书出版和发行中去,在中国的图书出版市场中打拼出一片天地。

只不过在以前,文化公司在与出版社合作出书的过程中是只得利不具名的,现在能光明正大在书上打出各自的旗号,这一方面表明了文化公司企图名利双收的雄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对出版领域的逐步放松。

而文化公司近年来越来越向大众出版领域集中。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2003年,全国出版业的生产构成(以生产图书总定价计算)中,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的比例为23.10%、65.70%和11.20%;而在西方,教材的比重都没有超过30%,大众读物的产值贡献率在美国多年来都是超过60% ,专业出版、教材两项也只有35% 左右,英国大众读物的产值占到50% ,日本则高达80%

这些数据在表明我国大众出版领域还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文化公司纷纷涌入。

二、文化公司面临的三大威胁

但发达国家的图书出版业在网络普及前就已发展成熟,现在只需要面对网络的挑战而做出调整。而我国出版界在发展与体制改革的同时,又面临了网络的冲击。那么,对于文化公司来说,这些变化主要带来以下三方面的威胁:

1、出版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我国的出版物市场一向受国家管制,文化公司要出版图书就必须与出版社合作以取得书号。其存在的实质是钻了出版社竞争力低下、面对买方市场反应迟缓的空子。但近年来,许多出版社纷纷改组改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适应市场需求,虽然短期内在效率上还难以与文化公司相比,但只要继续良性发展下去,加上国家在新形势下对出版行业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与规范,拾回文化公司占去的市场空间并非难事。

2、原创文学网站介入出版领域

网络文学近年来正在中国大陆迅速兴起,颇有燎原之势。原创文学网站的运营方也越来越意识到旗下作品版权能给其带来的丰厚收益,并雄心勃勃的意图全面进军出版界。如果网站作为内容提供商发展纸质图书出版业务,限制旗下作品与文化公司合作的可能,加上当前图书行销主渠首的衰微,网络渐成图书零售的重要渠道,就几乎可以包揽出版、发行等一系列环节。

 

 

 

以晋江文学网为例,该网站不仅推出定制印刷功能,还有网上商城购书功能。虽然定制印刷几经波折,在合法性上也有待商榷,但这一举动所透露出信息颇值得出版从业者深思。

3、阅读方式的改变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正迅速的发生改变。有人说,现代人读书越来越少,这其实是一种错觉。人们读的“纸书”的确越来越少,但网上阅读量却越来越多。网络的发展使电子阅读具有纸质读物难以比拟的优势。加上近年来各种具有电子书阅读功用的数码产品日益增多,随处可见年青人用手机、MP4、电纸书等移动数码产品进行阅读,所以有人说,读屏时代到来了。而电纸书自1998年问世以来,迅速走完研发、市场化的过程,在2009年终于实现了大井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子舟认为,这好似不可阻挡的数学洪流。更有专家预言,在未来中国,纸质书必将被电子形态所取代。虽然为在我们看来未免过于危言耸听,但各大国际知名出版社(集团)纷纷进行向内容出版商的定位转型也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网络文学其固有的电子阅读属性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普及与发展,将会更加凸显出来,如盛大文学提出的“云中图书馆”计划,意图进军电纸书市场。而亚马逊kindle阅读器的成功更是使我们看到电子阅读终端和数字化版权内容的生产与销售结合后的无穷潜力!

很明显,这其中并没有多少文化公司的生存空间。所以,出版领域的文化公司不应为眼下表面繁荣的景象所满足与迷惑,应早作打算,积极应对,以免在这股不可逆转的数字化洪流中失去立足之地。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如无远虑,必有近忧_两点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