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学习,还是多与人打交道?

有:

笑来大哥:
????您好!
????首先要谢谢您!09年10月24号,我心情沮丧在网上闲逛,结果,运气那么好,居然逛到了您的地盘,更幸运的是那个下午我看到了您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看到了时间统计法。看了整整一个下午,关上电脑后,我决定立刻去做。先是凭借记忆回想了自己当天的时间使用,接着,从09年10月25号到10年1月7号,我用了75天633个小时考上了研究生。这75天没有{yt}中断记录,也没有{yt}中断过学习(只有几天只学了两三个小时的)。75天虽然不长,但是对于从小情绪容易波动、做事无法坚持的我而言,已经是个进步了,并且最终给了我一个不错的结果。好的工具或者说好方法真的很重要!
????今天写信是要求助!呵呵。距离九月份开学还有三个多月,时间不短而且是段集中的时间,我希望您能给我一点利用这段时间的建议,好吗?是去找份工作锻炼一番还是夯实自己的学习基础呢?如果是学习那侧重学些什么呢?再有,如果您能够就我研究生两年半的时间利用稍作指导的话,我就更开心了。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在大学期间我也没有去找过工作,连促销或者发传单这类大学生常找的短期工作也没做过。{wy}的一次是在我大二时,我和宿舍两个姐妹一块儿批发了一些文具和日用品,在周六周日大一新生开学的时候卖给他们。
????我性格比较内向,和人打交道总是会紧张。父母说这是由于我缺乏社会锻炼的原因。老爸说这几个月我哪怕是去找一个超市的促销工作也好,只要能多见见人说说话就成。可是我觉得那么宝贵的几个月就用来做这类工作的话,是不是太可惜了?要是找别的工作,短期内也不好找,我不想{zh1}把时间都浪费在找工作的过程上了。

这其实干脆就是个伪问题。事实上,多学习和多与人打交道实际上xx不冲突──它们根本就不是两个xx不相干的集合,恰恰相反,它们是交集非常多的集合。

学习并不仅仅是“读书”而已。知识这个东西,往往需要实践才会发挥效用──而实践这个东西,往往很难独自完成。例如,我们往往只有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才有机会“启动”我们的创造能力(尽管我们希望这种能力可以随时启动),可问题在于你自己很难遇到所有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往往是{zh0}的实践机会,因为起码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被迫”启动了我们创造能力。可是,如若你平日里没有与人沟通的习惯,根本不关心别人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那你就“没有”实践机会──事实上是你无心地错过了许多实践机会。在比如,在某个单位里实习,只要你肯脑筋,踏踏实实,就一定有人愿意教你──相信我,很多人遭到的所谓“不公平待遇”十有八九是自找的:自己笨,没能力,可好高骛远,看不清楚一切却又自以为是。教你的方法可能很简单,就是让你去做一些事情;你当然不可能一上来什么都会,可是跌跌撞撞之中不断前行,就是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成长。所以,与人打交道的过程,有很多学习机会。潜移默化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成长过程中,我自己也为这个伪问题纠结过。矫枉过正。要么花太多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要么花太多时间与乌七八糟的人打交道──可能每个人都要经过这样的阶段吧。不过,最终,你还是要学会与人相处的。要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也要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大致是什么样的,只有这样才能一切正常:自己的心态正常,别人看你也没有什么怪异的感觉。尽管,做到这点不容易,却值得挣扎。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没必要强求自己成为“万人迷”、“万金油”,可是也没必要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

所谓“”,其实也只不过是常年自我暗示的结果而已。克服它有很多种方法,但一般来说xxx的只有两条:1) 通过积累使自己变得更为强大;2) 帮助你关心的人解决问题。渐渐地你就会发现因为{dy}条很多人尊重你,因为第二条很多人感激你,如若真的如此,所谓的“内向”往往被理解为“低调”──高度的褒义。如若不是如此,你的一切行为就变成了“讨好”、“显摆”──高度的贬义。

尽管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但希望对你有些帮助。

2010/05/27 at 23:39
2010/05/27 at 23:50
smilence 2010/05/28 at 01:12
gordon 2010/05/28 at 06:01

我也曾经有过“工程师迷信”。每个中学时期认真学过物理和化学的人,都容易被这两门学问的成功所激励,然后有意无意地认为,经济现象和也可以象大自然一样,被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研究。当经济学掌握了社会运行规律后,社会也可以象汽车、轮船、xx那样发明出来、并受到xx的操控。

这种想法发展到极端,就是“拉普拉斯猜想”。拉普拉斯(P. S. Laplace,1749-1827)是法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断言:只要告诉他世界某个刹那所有原子的状态及其运动规律,他就可以推知世界的过去与未来。直到量子力学出现,没有人能在理论上质疑拉普拉斯的雄心。

他的雄心也体现在经济学思想上。半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的教育一直被就萨缪尔森(P. Samuelson)的教科书统治。现在人们批评“黑板经济学”,就是指萨缪尔森经济学忽略了真实世界的细节,用机械论的思维来理解纷纭复杂的经济过程。萨缪尔森的世界观,干净漂亮,整洁明快,但因为毫无细节,所以没有用处。

caos 2010/05/28 at 08:50
LY 2010/05/28 at 11:07
gordon 2010/05/28 at 06:06

通往奴役之路还是通往自由之路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过一次大论战。那是一场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的大论战。哈耶克有一篇很xx的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分析了在有限理性、有限信息下,市场经济是如何通过价格体制,产生自组织行为,来解决资源配置这个难题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这篇文章不仅是哈耶克个人最重要的论文,也是经济科学的里程碑。哈耶克是说:要发展经济,改善生活,需要具体的知识,而不是泛泛的知识,而商人正是这些具体知识的运用者和传播者。从这个角度看,商人对社会福利的贡献,绝不亚于任何运用和传播泛泛知识的学者。

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个领队,带领二十个队员跟对手比赛下棋。你能对这二十个队员下什么样的“宏观指令”呢?什么指令都下不了!只要指令是一刀切的,是宏观的,就是没有用的,就是错误的。你不知道每一盘棋的具体格局。你不能下令“拱卒”、不能下令“跳马”、也不能下令“出车”:你使不上劲。即使你棋艺比他们都高,也只有下场队员自己才了解情况。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哈耶克指出,靠不定期货艇的空程或半空程运货谋生的人,或从商品差价套利的人,都是以不为他人所知的对一瞬即逝的情况的专门了解,在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但这种人一般受到蔑视。要是他们的日子过得比工程师或理论家好,他们就被看成是“坏人”,被认作是“奸商”。

显然,人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即以为这些商人用来谋生的知识是昭然若揭、人尽皆知的。而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们重生产轻商业的态度。但事实上,他们赖以为生的知识,绝不是唾手可得的。在不确定的状态下,他们追求这些知识,往往要付出沉重的商业代价。

gordon 2010/05/28 at 06:22
死罪 2010/05/28 at 08:08
caos 2010/05/28 at 08:44
gordon 2010/05/28 at 09:53
默默 2010/05/28 at 08:59

你是想告诉我,我们从小学习的书本上的知识,以及我所问的学习对象都是泛泛的知识,而我们更加需要的、能够用来解决我们问题的、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是具体的知识。泛泛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知识以及个人具体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践,通过自己的摸索或者“试错”。所以不可以过分局限于泛泛知识的学习中,应该通过亲自尝试最终掌握属于自己的具体的知识。因为这些具体知识才是我们赖以为生却又非唾手可得的。非常感谢你的回复!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

谢谢李老师和大家的解答!很有帮助!激动ing~

2010/05/28 at 09:20
caos 2010/05/28 at 11:07

这里面有一点比较微妙。我想,Hayek说的“具体的知识”是散落在人间的,而不是被intellectual掌握的;另一方面,“泛泛的知识”也不是人民大众的专利。我想,Scattered knowledge或者是fragmented information可以看作是一个超复杂函数的参数,这个函数的直观表达就是Adam Smith说的Invisible hand。我的这点理解来自于Thomas Sowell的Knowledge and decision和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肚皮爸爸 2010/05/28 at 08:29
Dreamz 2010/05/28 at 08:34
feelingchi 2010/05/28 at 09:21

You can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 <pre lang="" line="" escaped="">

郑重声明:资讯 【是多学习,还是多与人打交道?】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