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医盲”父母切忌乱“投药”_威威的抽屉_新浪博客
学习了

让孩子远离xx,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药啊!

总以为所谓“雷人之举”多发生于80、90后的身上,可我上周则被一个年近半百的教授扎扎实实地“雷”了一下。话说这位教授,前阵子突然感冒并伴有高烧,而那时正遇甲流横行,他又有个重要的国际会议要参加,为了能快速退烧,赶上会议,他决定在家“自医”。先按量吃了一片安乃近(常用退烧药),见退烧效果不错,心急赶路的他随后再多加了两颗量,并逐渐递增药量以期立即退烧。但没料到病情却急转直下,人变得虚脱无力,教授先生被紧急送往医院,一查所有血样指标全部乱套,于是立即被收入住院。两周xx下来,花费了3万元,当然国际会议也就没去成。

为xx一个小小的感冒却花掉了与之不等的“时间“与“金钱”,教授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我不禁由这位教授联想到前不久《世界日报》抛出的一个惊人数据:“因滥用xxx,中国每年有30万儿童失聪,占整个聋哑族群的三至四成。”我想类似教授般心急乱“投”药的父母在我们身边肯定不在少数。而同时,我想起在我主持的每周育儿问答Ask Jane栏目里,时不时也有“医盲”的父母冒泡,这里我挑些典型的问题来“晒晒”:

 

实例一:病急自行“投”药
4月12日网友辉辉娘提问:宝宝9个月,大便干且很顽固,吃了好几种药都不行,有什么好办法吗?急盼。

拿到这问题时,我{dy}反应是这个妈妈怎么给才9个月大的宝宝“吃药”,而且还“吃了好几种”!她与上文中教授的思维相似,认为药可以立即起效,甚至对9个月新生儿亦如此。然而,对新生儿用药需谨慎又谨慎,因为新生儿肝脏内的酶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其xx功能较不完善。许多xx不能自行分解,遂游离在体内,{zh1}导致蓄积而中毒。除此之外,宝宝的肾脏也处于发育阶段,xx中所含的各种元素极易在血液中蓄积而引起xx敏感症甚至中毒。所以,遇到小毛小病就自行给新生宝宝用药,如不当就如给孩子“下毒”,后果不堪设想。

实例二:无病当成病
4月15日网友小镜{wd}提问:昨天很冷,夜里被子盖多了,夜里2点多吃奶后,就一直闹到4点多,,然后量了一下37.5度,到了今天上午又量了一下(腋下)37度,其他各方面都正常,不哭不闹,吃也正常,请问是发热吗?

 

我在这段短短的三行字里读出了三个问题:

Wrong 1:被子盖多了
新生儿应少用厚重的棉被,且被褥不能塞得太紧压住婴儿双手,这样会限制婴儿双手的活动能力,在发生被褥盖脸的不测时,宝宝的双手无法为自己救急。正确做法,如天冷,可以为宝宝在薄衣外加穿无袖睡袋/睡袍,然后再加盖一条薄薄的空调被,让手露出被子以防不测时的自主防卫。

      

            无袖睡袋                     空调被
 

Wrong 2:量腋下温度
为年幼宝宝测温:用手摸得不够准,用腋下温度表又很难把握准,因为婴幼儿易动,不适合用腋下温度表;口腔温度也会受饮水、进食和呼吸的影响。所以,给低龄宝宝量体温的较好办法是耳温/额温,操作方便,又快又准。但不管采用哪种体温计给孩子测量体温,都不要在孩子刚洗浴完刚喂完奶之后进行。且在给孩子量体温时,家长不可离开。

      [转载]“医盲”父母切忌乱“投药”

          耳温枪                              奶嘴体温计                                 

 

Wrong 3:不哭不闹,吃也正常
妈妈描述;宝宝不哭不闹,吃也正常,这说明宝宝起居和情绪都没问题,宝宝前夜闹可能与太热、喂奶等外界因素相关。由于腋下温度37度需另加0.3~0.5度,宝宝当时的体温约在37.5度。而小儿正常体温在36.9-37.5度,这位宝宝还在正常温度之中,妈妈担心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不哭不闹,吃也正常”,那么妈妈要耐下心来,继续观察,但不应立即用药。

 

实例三:非猛药不用
3月5日网友rongrongzhen提问:我家杨杨前几天发烧去了医院,病毒感冒,烧了三天开了些羚羊角口服液和退烧药。现在又开始流鼻涕和咳嗽了,医生建议让宝宝吊点滴,但我又听说小儿太小{zh0}不要吊针,您说怎么办?

许多妈妈经不起看宝宝发烧遭折磨,一发烧就立即打吊针或用强药性xxx,希望能快速抑制病情的发展,虽然知道会有许多的副作用也不能自拔。在西方,小儿感冒发热原则上不给吊针不随便使用xxx,因为绝大部分小孩发热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xx可以靠自身的抵抗力慢慢“扛”过去的。所以,大家都会在孩子发烧过38.5度后吃儿童退烧药,然后休息多喝水,病程在4-7天会结束。而经常使用吊针及“头孢菌素类”的xxx,日积月累会让宝宝的身体产生抗药性,也就是说“药对宝宝体内的病菌已无力防护了”。更糟的是,还会引起xx伤害。我们知道七八十年代的满大街的“四环素牙”,那就是滥用四环素的恶果,而如今的xxx副作用更强,更可怕。

所以,新手爸爸妈妈快为自己补一堂课:如何正确为孩子把好“生病”“投药”这一关。

Jane’s Tips:
1. 不要xxxx、新药、广告药。
xx效果与价钱是不成正比的,便宜而对症就是好药,贵若不对症,或即使对症也未必就比便宜药强。打着“{zx1}研发”的药品也不一定最适合你家宝宝的。再者,人们对“老药”的疗效及副作用了如指掌。而对于新药,相信很多医生并不熟悉其特质,对其不良反应也知之甚少。而频繁打“广告”的药,爸爸妈妈们更要小心起见,用之前{zh0}咨询小儿专科医生。

2、不要随便“进补”
我经常被问到“宝宝该补什么”的问题,其中尤以“补钙”居多。有些家长认为小朋友经常感冒、身体素质不行,就是身体内缺少了某一元素,需要“进补”。除非医生有药嘱,哺乳期中的新生宝宝不需补任何营养品。一岁之后,也要看缺啥补啥。其实,对于孩子来说,{zh0}的“补品”就是饮食加运动,“补药”服用不当会使孩子出现不耐受的表现,如流鼻血等。盲目“进补”,还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所以长期给婴幼儿不营养品,{zh0}先让医生诊断缺啥再补啥。

3、不混合使用喂药量具,不乱喂药量
给小朋友的药量,是依据年龄、体重(身高)来计算的,所以每次喂药量应力求xx,且每次必须确认食用正确的喂药量具。许多妈妈习惯“滴管”与“量杯”混用,认为只要刻度一样,药量肯定没有差。但其实,“滴管”适合给尚不会“喝药”的小宝宝,且与之配对的xx浓度相对高。而“量杯”则是为稍大点的宝宝准备的,而与它配套的xx浓度相对稀。简单地说,把1ml“滴管”药剂倒入1ml量杯中,宝宝的药量肯定超标了。所以量具不能混合使用。

 

       

  针筒型喂药器                       奶瓶喂药器


如果妈妈们在养育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或困扰,可以前往
我的专栏提问,我每周会选择回答问题。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到各位妈妈们!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医盲”父母切忌乱“投药”_威威的抽屉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