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看见人生价值――中岛英树_Endwine'blog_百度空间

“我没有什么要说, 一切都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 中岛英树(Hideki Nakajima)


以上的一句﹐是日本平面设计师中岛英树最常被人引用的说话。字面上虽表明没话可说﹐他的设计生涯却从未停止过与观众﹑社会甚至世界沟通﹐就如他手臂上那清晰可见的片假名“Gr a p h i c D e s i g n”纹身*一样﹐一切尽在不言中。 只用眼看并不足够﹐还要用心读,早前借着深圳华·美术馆的《收藏·中岛英树》展﹐一口气重温了这位日本当代平面设计师2 0 余年来﹐共4 0 0 多件的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跟耳熟能详的田中一光﹑原研哉等日本设计师截然不同﹐中岛英树坚持以西式艺术态度处理设计﹐道理与日本时装设计师到巴黎发布作品时﹐不用和服图案展示一样﹐怕会扰乱规则,唯美的简约主义﹑情感寄语视觉﹑对平面设计工艺的坚持﹑无国界的设计风格……这是一位用双手及真诚面对设计﹑世界和自己的设计师﹐在他的作品中仿佛可以看见一些被遗忘了的人生价值。




用双手实践沟通


中岛英树成长于日本的七八十年代﹐听外国摇滚乐长大﹐初次接触设计是在一家唱片行里﹐当时18岁。 让他惊艳的是英国设计师Peter Saville 为OMD (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电子音乐专辑设计的唱片封套 。 Peter Saville 的唱片作品擅用符号式抽象视觉元素﹐例如Joy Division 《Unknown Pleasure》的死亡星球电波图﹐便令全世界乐迷包括中岛英树在内﹐每个细胞都感受到电子音乐的视觉悸动。“ 我每天逛唱片店都会看遍每张唱片设计﹐那里简直就像藏满宝藏的博物馆。 我不断问自己﹐是否可以设计出同样教人震撼的作品呢﹖所以就投身设计了﹗”


上一代的日本人为了金钱﹑家庭﹑公司而不停工作﹐中岛英树工作是为了设计。


80 年代当上设计师助手﹐中岛英树一心只想学习﹐仅希望有机会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人形容当时的中岛英树﹐如同短跑手般勇猛冲劲地同时追逐着不同的目标。 展览厅低层陈列的作品﹕三宅一生的时装海报广告﹑ 植村秀的广告﹑杂志内页设计等便是这时期创作。 其中以在国际平面设计大赛中屡获奖项的《Cut》杂志别具意义。《 Cut》杂志成员肯沙多撰文回忆写道﹕“当时出版《Cut》是为了创造一本{sjj}{yl}的视觉杂志﹐与美术总监中岛英树讨论版面设计时﹐他立时便讨论关键的图象﹐ 如何令封面具有连续条理的流畅性﹑文章容易阅读﹑图片具震撼力且简洁。 透过为文章特意设计的字体或版面﹐比方说采用冷酷的包豪斯风格字体配合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电影文章﹑或为摇滚乐队专题制作用金属﹑木头﹑丙烯酸树脂的实验字体等﹐每一期都在挑战读者的观赏视角﹐也为杂志订立明显的风格。 ”中岛英树说﹕“90 年代日本社会经济环境好﹐但在我中期独立后便渐差了。 因为经济不景﹐人们为了减省娱乐的开支﹐但又需要消磨时间﹐便开始购买杂志阅读。 我认为那是件好事。 ”设计杂志《IDEA》更形容这时期的中岛英树“影响了当时的音乐﹑电影﹑文学﹐是领航90 年代日本年轻人潮流文化的先锋者。 ”并且指出他的设计是“没有特别意思﹐与90 年代视设计为没有规范﹑天马行空的风气不谋而合﹐以至今天我们仍然不了解设计的意义。 ”



郑重声明:资讯 【从设计看见人生价值――中岛英树_Endwine'blog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