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有着一万年的萌xx展的悠久历史。它又有着无限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徽宝就是古老的玉文化传统与当代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相结合的杰出作品,也是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玉文化的有力见证。
古玉鉴定分为时代、功能、玉材、形饰、铭刻以及名称、价值、价格等若干信息,其中首要的是时代(年代)鉴定。时代(年代)鉴定可分为宏观的时代(年代)鉴定和微观的时代(年代)鉴定两大类。宏观时代鉴定的年代量比可以“纪”乃至“十纪”为其{zd1}量标,而微观时代鉴定只能以十年或几十年为最小量标,准确的微观量比可落实到年月甚至日时的最微小量标。以“纪”或“十纪”为量比的宏观年代鉴定的标准,可分为神玉—王玉—民玉三大阶段。这三大阶段则是古玉宏观时代鉴定的{zd0}、最长的切断层面,这是我们鉴定时必须首先把握的基本时代观。
一、神玉阶段:距今10000-4000年为巫玉阶段。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是巫觋创造出来的,她(他)依靠神的力量统治社会。反映巫觋的玉像、玉面像见于红山、大溪、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在我国东北、东南、长江中下游及西北等地蕴藏丰富的五大玉资源,促使史前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三大玉文化板块及五个支玉文化亚板块,为中华文明铺设了奠基石。
1、三大玉文化板块包括东夷玉文化板块、淮夷玉文化板块和东越玉文化板块。
东夷玉文化板块以狩猎经济为主,兼种植,距今10000-5000年。分布在今东三省、内蒙东部、河北、山东及江苏北部,以红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玦、匕、勾云形器、圜形边刃器、龙、?等。在工艺鉴定上,无平面呈起凹状,形不规正,具有象微性、示意性、粗犷雄奇的风格。
淮夷玉文化板块以农耕兼狩猎经济为主,距今5300年,分布在今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苏南部,以凌家滩遗址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龟壳、长方形片饰等。
东越玉文化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5500-4300年,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浙江太湖地区,以良渚文化为代表,以瑶琨琢磨玉器,重要器形有璧、琮、钺、璜、梳背、锥形器、串饰等。工艺精致工整,器形规正,纹饰较细腻,镂空阴刻较精,风格精细俊秀。
2、五支玉文化亚板块则是指夷玉文化亚板块、华夏玉文化亚板块、鬼玉文化亚板块、羌玉文化亚板块和荆蛮玉文化亚板块。
夷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500-4000年,分布在今山东省,以海岱龙山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圭、璋、璇玑、冠饰等。玉料可能是《禹责》上的“怪石”,即今泰山西南所产蛇纹石玉,称“泰山玉”,以绿色为主,风格精巧明快。
华夏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200-3800年,分布在今山西省南部,玉资源不明,以陶寺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琮、璧、步摇等,风格硬直简单。
鬼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陕西、山西北部、内蒙中部,以石峁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璋、牙璋、刀等,多用黑玉,擅长切割磨制薄片器,风格森严锋锐。
羌玉文化亚板块以农耕经济为主,距今4200年,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宁夏。玉资源来自青海格尔木、甘肃榆中玉石山等地,远距离玉须进入金山、昆仑山,以齐家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璧、琮、璜、璜联璧等,风格草率粗糙。
荆蛮玉文化亚板块以农业经济为主,距今4200-4000年,分布在今湖北中部及湖南北部。玉资源不明。以石家河文化为代表,重要玉器有巫头像、獠牙面(傩面)、龙、凤、蝉、兽面等,多用阳线纹,风格朴实平易。
二、王玉阶段:从夏至清为王玉阶段(夏商周—清代)。王掌握着生产、使用玉器的大权。三代王玉到了秦汉成为帝王玉。玉器的主要功能为礼器(“六端”)、祭器(“六器”)、仪杖、工具、用具、器皿、佩饰、人物、动物等等。铊机为青铜或铁质。历朝玉器均有自己的时代风格,非常清晰明确,这就是客观的时代风格鉴定的铁证。春秋时期“君子比德于玉”已很普遍。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即将玉从神那里解放出来,交给“君子”,作为德的载体。
三、民玉阶段:间于玉文化的王玉阶段之中,民玉文化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从宋至清为中国玉文化的民玉阶段(宋—清代)。玉除了为帝王朝廷专用之外,由于工商业发达和玉器的商品化生产,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禁制于不顾,从店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等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民玉是商品玉,没有礼玉特殊的阶级属性,与王玉不同,民玉的特点是与民间生活更加贴近,有着生动清新的艺术风格。
第二章史前文化: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1.马家浜文化
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今嘉兴市境已有先民居住繁衍,形成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今嘉兴市城区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洪自然村发现而得名。
其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马家浜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马家浜文化时代,人类已经定居,生产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在栽种稻谷、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方面已有很多创造,其时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马家浜文化按其时期间的早、中、晚,可分为罗家角类型——马家浜类型——崧泽类型。
马家浜文化经历了晚期的崧泽文化阶段,约在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2.红山文化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zd0}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zd0}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第三章夏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dy}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还有璋等玉器。璋是一种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礼器和礼仪制度,有人把二里头大规模的宫殿遗址推测为礼仪性的宗庙遗址。礼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礼制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制度。这件石璋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双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第四章商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第五章周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xx,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zd0}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春秋玉器: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这里我们暂不讨论战国玉器中常见的云纹、谷纹是否是由春秋时的龙纹演变而来,只是可以肯定地说,春秋玉器画面上盛行装饰的繁密细小的龙纹图样,在战国时已不可出现(特别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尽管目前战国墓中仍有类似玉器出土,笔者认为,它应是春秋时期(或战国早期)的遗物。因为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写,所以,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意识观念的改变,其风格也必定会推陈出新。也就是说,不同的社会时尚,必定会产生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玉器如此,其它工艺美术品亦如此。
§2.战国玉器: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从目前考古资料可知,战国玉器较之春秋玉器品种更加丰富,它突破了春秋时期多以小件为主的装饰玉、葬玉等,出现了大型的玉磺、出廓玉壁、龙形佩、带钩等;工艺更加精细,玲咙剔透,并多以楼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装饰更加多变,不但有谷纹、云纹等几何纹,还出现了螺璃纹、花叶纹及描写自然生活的图纹。同时战国玉器作品中的神兽造型,均饱含着一种紧张的气势,大大增强了内在的精神韵律,充分显示了战国时期各路诸侯躇踌满志、意欲争霸的凌云气概。
战国早期玉器以山东鲁国故城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其工艺较前复杂,造型亦渐舒展,器体边角尖锐利落,特别是回首挺胸的龙凤形象也开始展示出了一定的动感。装饰图纹则多为较密集的去地隐起的谷纹、卷云纹等。有的谷纹周缘还刻划出一条阴线,甚至使之勾连。此时浅浮雕玉器去地并不彻底,多沿图纹而碾磨,因此产生了一种时隐时现、变化多佯的艺术效果。其中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更是战国早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该佩玉料细润,工艺精湛,通体长达48厘米,用5块玉料琢制而成。器面分别雕琢有龙、凤、璃等,并间饰几何纹。同时集阴刻、浮雕、镂空、接榫、碾磨于一器,工艺复杂,难度极大,体现了战国早期高度的治玉水平。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第八章汉代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zg}水平。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遐迩闻名的“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开创了和田玉主导后代玉器材质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剑,此类玉剑有剑首、剑格、剑心、剑、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首杖、“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门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玉器中也出现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东汉青玉辟邪来自陕西宝鸡,它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本质表露无遗。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玉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又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在有限的范围内流行。此时佛教乘战火烽起、生灵涂炭之机,深入民间,扩大影响,促使玉工艺转向新领域,以和田玉雕造佛像或引进玉佛,在民间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替代和田玉造“玉佛”供养。总而言之,在这一时期,玉器工艺比两汉显得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做工也显得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表明古代玉器史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df}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向它的低谷滑落。同时又出现了向新功能、新领域转化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总体面貌及格局,表现在两个方面:
(1)当时是介於以传统风格为主的汉代玉器辉煌期,至开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间低谷期。
(2)当时从商周、秦汉以来,中国玉器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玉为主的古典玉器传统,至唐宋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鉴赏玉为主的中古风格的过渡时期。
其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汉代以前盛行的礼仪玉,魏晋南北几乎不见,偶尔所见琮璧礼玉,或是前代旧玉,或是仿摹,没有创新。丧葬玉在此时期,也大为减少,不受重视。魏晋南北朝玉器,有所创新并打上时代特点的,要推日用玉和装饰玉。当时日用玉有玉杯、玉带具和玉印等。玉带钓的特色在当时:器型一般较小,钩首多作龙首形,变厚变宽。当时的装饰玉承袭汉代风格,有衣着饰玉和剑具饰玉两类,但品类、造型及雕琢风格,均逊於汉代。玉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玉佩,多数作如意云头状。
当时的玉剑饰,也已是风烛残年,自西汉达到顶盛时期以来,逐渐走下坡,至魏晋时期仅见剑首、剑等零星饰玉。当时的鉴赏陈设玉,有玉辟邪、玉瑞兽等,目前所见多为传世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其用途主要有三类:
(1)生活用具~有玉杯、玉带钩、玉印等。
(2)装饰呈美用~主要是玉珩及其他佩。
(3)陈设鉴赏用~多为玉辟邪玉瑞兽。
当时玉器的装饰风格有三个特点:
(1)是汉代玉器装饰风格的沿袭。
(2)是唐代粗阴线装饰的肇始。
(3)是玉器总体装饰格以素面为主。
第十章隋朝
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第十一章唐代
唐代玉器有显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装饰鉴赏化。
唐代玉料以和阗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除此之外,大量的杂玛瑙、透明水晶等,多数不见於国内矿藏,可能从西域输入。功用文玩化,是说唐代玉器比起周汉玉器更亲切可爱,更具玩赏性。周代玉器以礼仪玉器为主,不能随便玩瓮。汉代丧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唐代以前玉器装饰有的也相当精美,但神味太浓,礼性太足。然而,唐代则摆脱此,在装饰上鉴赏化。
导致唐代玉器从上古风格向中古时期转变,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原因为何?
(1)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玉器发展。
(2)朝廷对玉器需求日益增长的依赖程度,促进了唐代朝庭玉器的发展。
(3)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是唐代玉器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a.唐代玉器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门类,但同样得到了发展,并且受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
b.唐代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凿通和繁荣不仅确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输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异域文化的情调。
c.长安当时是一国际商业大都会。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礼仪两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禅用玉册,帝王盖棺论定的玉哀册;后者有玉带板,玉步摇等。
唐代玉器造型与用途的新特点:
(1)其玉器造型与用途趋於统一,功能明显,这与早期玉器造型与用途有时相脱离,一器多用明显不同。
(2)唐代玉器旧的礼仪玉退出舞台,出现新的礼仪玉,丧葬玉几乎绝迹,佛教玉器、实用玉器皿、摆饰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礼仪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目前所知只有禅地玉册与哀册两种。
禅地玉册,呈简牍状,多五简为一排,以银丝连贯,册文作隶书。玉哀册是帝王下葬时的{zh1}一篇悼文,是称颂帝王功绩的文辞。玉哀册呈扁平片状,但均较宽长,表面磨平,正面刻楷书文字,字内填金,背后顺序编号。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飞天两种。玉飞天在传世玉中较多,多作女性形象,其形体可与敦煌壁画飞天相媲美。
唐代宫廷用玉实际都是装饰玉,不过这种高贵的装饰玉不流行於民间,而在宫廷使用,所以我们归入宫廷玉器类,主要有玉带板和玉首饰两大类。器皿玉器始见於商代,由於社会及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长足发展。唐代的摆饰玉器,实际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为动物形象,其用途则为摆饰用。唐代摆饰玉以人物、动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常见的装饰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装饰材料上,金玉并用,色泽互补,金相玉质,形成隋唐玉器绚丽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现黄金饰件,始见於战国至汉代,当时的黄金饰件主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链串玉佩金玉带钩等。隋唐用黄金饰玉,虽亦起特殊的功能作用,但主要起装饰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装饰图案纹样上,广泛采用花卉纹,这要比绘画先行一步,因为绘画史上花鸟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后。花卉图案非常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应俱全。唐代玉器装饰样的花卉形,有造型与装饰两种形式。与花卉纹同时流行的还有如意云纹,常饰於人体、花、鸟旁
(3)唐代玉器在装饰手法上,主要采用细密阴线与网状细阴线,表现图案的方法。唐以前的玉器装饰,主要通过线条来展示纹样,表达艺术主题。
特点:
(1)衣纹、发丝、花叶、羽翎均用平行细阴线。花蕾、动物鳞衣,均用网状细阴线绘就。
(2)所有线纹均用铊琢出,落脚深,中间粗直,收笔细尖,线纹走向非常明显。常见的人纹、花纹图像外缘,都有一条粗弦纹边框,框内地子内凹,在内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阴线描绘的手法,琢出人纹、花纹、禽鸟纹等图案。
第十二章宋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
宋宋辽金玉器为何能高度发展?
a.宋代文化艺术高度繁荣,雕版活字印刷普遍,理学、书法、制银、瓷器……
b.宋徽宗赵佶嗜玉成瘾、爱玉如命。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艺术
c.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汉间的古物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朝廷及士大夫热中於集、整理研究古物,形成一个新的学门金石学。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
d.玉器作为特殊商品,进入流通市场,促进宋代玉器像世俗化方向发展
e.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宋代由於重视传统文化,加上地下出土的古物增多,兴起了一股复古思潮。金石学的兴起也是促使之一。
宋待玉器世俗化的倾向与民间琢玉的勃兴,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xx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能满足平民需要的世俗化题材玉器。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同代其他质地器形的玉器,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大量访琢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皿,始见宋代,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仿古玉应从宋xx始。宋代玉器艺术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
a.是从唐xx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可说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b.图画玉雕的出现。玉图画包括有背景的隆起和立体的图画玉器。由背景和画面两部分组成。这种绘画性玉器使见於宋代,至清代达到他辉煌的顶峰。是绘画艺术与雕塑xx的组合。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c.宋代实用玉器皿不仅比唐代品种多,数量也多。文房玉具,已不在仅仅是文人把玩的玉件、而是有可供文人书写的实用具。
在中国玉雕史上,花卉形玉器以宋代最为精美。
第十三章辽
辽代是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由契丹建立的地方政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创建。其疆域控制整个东北及西北部分地区。辽代是由一个较为落后的边疆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政治、文化较为低落,但长期与汉族比邻,并受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故在文化及用玉制度上,均受宋堂文化的影响,玉也不例外。朝廷用玉,广於唐宋。规定皇帝系玉束带,五品以上官吏服金玉带。
辽代玉器制度,除脱始於唐风外,其自身特点:
a.用玉上,崇尚白玉,尤其推崇和阗白玉
b.契丹贵族金银玉互用
~契丹贵族把这些价值连城的佳材融为一体,制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既反映契丹族的工艺水准,同时又折射出契丹贵族xx的生活
c.契丹贵族真玉宝石兼用
辽代玉器具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玉代版是辽代重要的朝廷用玉,其特色是定数不一,厚薄略有出入,多光束无纹,四角常以铜钉铆在草带上。辽代肖生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植物和几何造型很少,这可能与契丹以游牧经济为主,长期与动物为伍有关。
第十四章金代
金代所处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对峙的特殊年代,同时又是北方少数民族所为,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
金代玉器繁荣的原因:
a.女真族在契丹辽代及北宋地区大量掠夺珍宝,刺激了金代玉器的发展
b.其统治区域包括今之东北三省、河北、西、山东以及河南、安徽、江苏一部份的广大地区
c.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金代玉器的发展
d.金代有较为充足的玉料、玉匠,加速了玉器的发展。金代玉以回鹘贡进或通过西夏转手得到新疆玉。为了确保玉材的使用,金规定朝廷愈多用和阗玉琢制,祀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金在扩张过程中,俘虏的大批玉匠,有的原在辽境内,有的直接从北宋境内掳掠而来。
3.“春水玉”、“秋山玉”是金的代表作。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经济站主导地位,春水、秋山员为契丹族春、秋两季的渔猎捺钵活动。所谓捺钵,即契丹族本无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迁居,所迁之地设有行营,谓之捺钵。
女真族建立新政权后,承袭了契丹的旧俗,狩猎於春秋的娱乐活动,并将捺钵渔猎活动改称为「春水」、「秋山」。
4.常见的「春水玉」表现为残忍场面,通常是海东青促天鹅图。
5.海东青是一种神鸟,又名鹰鹘、吐鹰鹘,主要生长於黑龙江流域。它体小机敏,疾飞如电,勇猛非凡,自古以来深得我国东北各民族的喜爱,有专人进行驯养,用以捕杀大雁及天鹅。
6.秋山玉是表现女真族秋季狩猎,射杀鹿的情景。在金代,秋捺钵也称伏虎林。在雕琢技法上,常留色玉皮作秋色。在表现手法上,秋山玉有繁、简、粗、细之分。场面不像春水域残酷无情,而是兽畜共处山林,相安无事,一副世外桃源的北国秋景。嘎拉哈玉玩具,也是一种充满女真民族情趣的玉具。玉嘎哈拉,是女真贵族儿童的玩具,中间有穿孔,可随身佩带。玉形似羊或狗子的髌骨。类似汉族童子玉坠,似有希冀少年福祉不断之意。因是羊或狗子之骨,是北方主要供食用动物之骨,长年佩带,具兆祥之瑞
金人常服玉带为上,庶人禁用玉。
金代女真族佩带玉较为发达,其时称作「列」,多作腰佩。
金代佩饰玉以花鸟纹为主。
金代花鸟形玉佩,多作绶带鸟衔花卉纹。
~因「绶」自与「寿」字谐音,故寿带鸟是福寿的象徵。绶带鸟衔花卉纹,寓意春光长寿,勃勃生机
龟巢荷叶,是金代另一重要玉佩。是寿意类。
金代玉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艺术,不是孤零零的表现一个物体或一件动物;而是花与鸟、龟与荷叶、鱼与水草相辅相成,动静结合,表现出周围的环境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来源:连城记专卖 为您提供各种,,